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老中醫(yī)中藥秘方驗方,驚人的奇效方,建議收藏起來
userphoto

2023.05.16 福建

關注
宮外孕
正常妊娠時,受精卵著床于子宮體腔內腔。當受精卵于子宮體腔以外著床,稱異位妊娠,習稱宮外孕。本病是婦產(chǎn)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若不及時診斷和積極搶救,可危及生命。異位妊娠的發(fā)病率近年上升趨勢明顯,其中以輸卵管妊娠最為常見,占異位妊娠的95%左右。本病的發(fā)生與輸卵管手術,輸卵管炎癥,放置宮內節(jié)育器,輸卵管發(fā)育不良或功能異常以及受精卵游走等因素有關。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停經(jīng),陰道流血,暈厥,休克以及腹部包塊。腹腔內出血較多時,呈貧血貌。下腹有明顯壓痛,尤以患側為著,但腹肌緊張輕微。宮頸舉痛或搖擺痛明顯,將宮頸輕微上抬或向左右搖動時引起劇烈疼痛。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測定,超聲,陰道后穹窿穿刺,腹腔鏡檢查及子宮內膜病理檢查等可協(xié)助診斷。 
本病應屬中醫(yī)'瘕積'、'瘀血'范疇。婦人以血為主,婦科病癥多居血分,七情刺激,六欲不節(jié),損傷沖任,至胞絡氣血運行受阻,胎兒孕育胞宮之外。治療關鍵在于活血化瘀及阻止孕胎的發(fā)育?;罱j效靈丹為本病主方之一。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1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天花粉30克,蜈蚣2條,益母草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
氣郁明顯者,可加陳皮10克,香附10克,烏藥15克。

根據(jù)《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94,(2):158,袁巍等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宮外孕50例臨床觀察,痊愈16例,顯效3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處方:丹參15克,當歸10克,乳香8克,沒藥8克,蜈蚣2條,天花粉15~30克,牛膝10克,坤草12克,香附10克。每劑水煎2次,約500毫升,每日分2次服。結果用藥1周后血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明顯下降。50例患者服藥前檢查血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均在400~2000毫單位/毫升。降至正常范圍(<100毫單位/毫升)時問,最長18天,最短12天,平均15天。
9.慢性盆腔炎
女性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癥稱慢性盆腔炎。是婦科的常見病?,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本病由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愈,病程遷延所致。本病炎癥可以局限于一個部位,也可幾個部位同時發(fā)病。常由于久治不愈,反復發(fā)作,而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給病人造成較長時期的痛苦。臨床表現(xiàn):反復發(fā)作的下腹痛,腹痛,直腸不適,性交痛,分泌物、白帶增多,痛經(jīng)、月經(jīng)過多。臨床體征包括盆腔檢查時的觸痛和不同程度的附件增厚或腫脹。如果存在盆腔膿腫,應行陰道后穹窿切開引流術,若輸卵管一卵巢膿腫破裂有時可能需行急癥開腹術。

本病屬于中醫(yī)'月經(jīng)不調'、'帶下'、'癜積'、'不孕'的范疇,認為本病多由經(jīng)期、產(chǎn)褥期或流產(chǎn)后不注意清潔衛(wèi)生,病邪乘機侵襲所致。臨床上有腎陽虛,濕熱下注,肝腎陰虛,氣血瘀滯之分?;罱j效靈丹為治療氣血瘀滯型的常用方之一。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15克,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

腹冷喜按者,加桂枝10克,肉桂6克,小茴香6克;濕熱偏盛者,加薏苡仁30克,蒼術10克,紅藤15克,丹皮15克;肝腎陰虧者,加熟地15克,杜仲15克,山萸肉12克;腎陽虛者,加仙茅10克,仙靈脾10克,杜仲12克,肉桂6克,鹿角霜10克。

根據(jù)《湖南中醫(yī)雜志》,1994,(5):37,陳維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慢性盆腔炎合并炎性包塊1例,療效顯著。處方:當歸12克,丹參12克,乳香6克,沒藥6克,延胡索10克,赤芍12克,桃仁9克,小茴香3克,紅藤15克,丹皮15克,敗醬草15克,蒲公英30克,甘草5克。5劑,水煎服,每日1劑。服上方15劑后,癥狀明顯改善,腹痛減輕,包塊有縮小。效不更方,原方再進10劑,自覺癥狀漸消失。原方加黨參15克,黃芪15克,繼服10劑,婦科檢查,包塊消失,僅有一增厚組織。繼用丹梔逍遙散加減調理1個月,體重增加。1年后隨診,病愈禾復。
 
10.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由于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腫瘤,其中含有少量纖維結締組織。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見的腫瘤,多見于中年婦女。根據(jù)大量尸體解剖檢查,發(fā)現(xiàn)30歲以上婦女中20%有大小不等、單個或多個肌瘤存在。本病病因尚不明。但臨床資料表明子宮肌瘤好發(fā)于生育年齡婦女,且可繼續(xù)生長和發(fā)展,絕經(jīng)后停止生長以至萎縮。提示子宮肌瘤的生長和發(fā)生與雌激素有關。按肌瘤的生長部位可分為宮頸和宮體部肌瘤,大多數(shù)為宮體部肌瘤。子宮肌瘤的臨床表現(xiàn)常與肌瘤的生長部位、大小、生長速度等有關。常見月經(jīng)改變,膀胱、輸尿管、直腸的壓迫癥狀,腹痛,陰道分泌物增多,不孕,貧血等癥狀。根據(jù)病史、癥狀和體征,一般典型的肌瘤診斷困難不大,有可疑時,可借助探針探測宮腔深度及方向,輸卵管、子宮碘油造影,8超顯像及內窺鏡等檢查協(xié)助診斷。常用激素或手術方法治療。

本病屬中醫(yī)'瘢瘕'、'崩漏'范疇。臨床上可分為痰瘀阻絡、脾虛痰凝、脾腎陽虛、肝脾陰虛、肝郁氣滯等證型。本方適用于痰瘀阻絡型的治療。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15克,制乳香15克,制沒藥15克,桃仁10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

便秘者,加大黃6克(后下);熱盛者,加丹皮15克,黃柏10克,膽星6克;伴氣滯者,加香附10克,烏藥10克,厚樸10克;寒象明顯者,加吳茱萸10克,川椒6克。

根據(jù)《山西中醫(yī)》,1997,13(3):29,周成功等報道:活絡效靈丹治愈子宮肌瘤1例,收效顯著。處方:當歸15克,丹參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每日1劑,水煎服。

11.闌尾炎
闌尾炎是外科急腹癥中最常見的疾病。闌尾腔梗阻后并發(fā)感染是其基本病因。引起梗阻的原因有糞石、寄生蟲、淋巴組織增生、腫瘤及其他病變。本病分單純性闌尾炎、化膿性和壞疽穿孔性3種。臨床表現(xiàn):起病時常在上腹部或臍周疼痛,數(shù)小時后腹痛轉移并固定于右下腹,伴有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一般只有低熱而無寒戰(zhàn),化膿性闌尾炎一般亦不超過38。高熱多見于闌尾壞死、穿孔或已并發(fā)腹膜炎時。檢查時右下腹出現(xiàn)腹肌緊張,壓痛通常位于麥氏點。反跳痛,即手壓下后突然抬起,疼痛更明顯。腰大肌征陽性:即左側臥位右下肢強力后伸,出現(xiàn)右下腹疼痛加劇。常在足三里與上巨虛穴之間有敏感壓痛點。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增加,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

闌尾炎屬中醫(yī)'腸癰'范疇,其病因有氣滯血瘀,蘊積化熱,熱勝肉腐為膿,治宜活血化瘀,解毒排膿,故選用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0克,丹參1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桃仁10克,皂角刺10克,冬瓜仁15克,紅藤15克,敗醬草15克。
大便秘結不通者,加大黃10克,芒硝10克;熱甚者,加梔子10克,連翹10克;慢性期,加薏苡仁3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

(1)根據(jù)《實用醫(yī)學雜志》,1996,(1):64,黃光隆報道:活絡效靈丹治療闌尾炎11例,痊愈10例,好轉1例(因外出中斷治療)。處方:乳香15克,沒藥15克,當歸15克,丹參15克,皂角刺10克,冬瓜仁15克,蒲公英30克,敗醬草30克,川楝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劑。熱盛者,加連翹12克;大便于結者,加大黃10克;氣虛體弱者,加黃芪15克,傷陰者,加麥冬10克,玄參12克,后期包塊縮小,但質堅者,去蒲公英、敗醬草,加三棱12克,雞內金10克。

(2)根據(jù)《江西中醫(yī)藥》,1995年,(增刊):103,張宇享報道:白芍效靈丹治療闌尾炎22例,全部治愈,其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血象正常,其中服2劑愈者3例,服4劑愈者11例,服6劑愈者8例。處方為活絡效靈丹中之丹參易茜草加大量白芍而成:白芍60~100克,當歸15克,茜草15克,乳香15克,蒲公英30克,苦參15克,川楝子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日1劑,早晚飯前服。病情嚴重者可1日2劑。濕熱重、便秘、高熱、舌燥、苔黑者,加大黃10克,芒硝10克,桃仁20克;氣虛體弱者,加黃芪15~50克。

12.痔瘡腫痛
痔瘡是肛門部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其病因與妊娠、分娩、便秘、腹瀉多次、久坐等有關。痔一般原發(fā)于齒線上方,初期為痔靜脈叢擴張,其表面粘膜無明顯改變。繼而因有炎癥,粘膜可有充血、水腫,甚至糜爛,痔內結締組織纖維增生。本病臨床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等。其中血栓性外痔肛門腫痛劇烈,檢查見肛管邊緣有橢圓形小腫塊,表面皮膚暗紅,有明顯觸痛,也需做急癥處理。

本病中9稱為'痔瘡',缶床常見證型有濕熱內蘊,氣血不調,瘀血阻滯等。本方適用于瘀血阻滯型。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15克,制乳香15克,制沒藥15克,槐花18克,地榆12克,生地12克。
濕熱盛者,加瓜蔞15克,黃柏15克,枳殼10克;氣血虛弱者,加黃芪30克,黨參30克,白術18克,炙甘草6克。

根據(jù)《安徽中醫(yī)臨床雜志》,1998,10(5):288,李兆波等報道:加味活絡效靈丹治療痔瘡腫痛280例,服藥1個療程治愈154例,占55%;好轉126例,占45%;服藥2個療程治愈84例,占30%;服藥3療程,治愈42例,占15%。3個療程全部治愈。處方:當歸15克,丹參15克,生沒藥15克,生乳香15克,黃芩10克,槐花10克,地榆6克,生地15克,銀花15克,魚腥草15克。便秘者,加大黃5克,枳實10克;年老者,加何首烏15克,火麻仁10克;便血量多者,加仙鶴草12克,茜草12克,海螵蛸12克;口干者,加沙參12克,麥門冬12克;內痔脫出者,加升麻10克,黃芪15克。每日1劑,清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3天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熱燥、飲酒等。

13.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亦稱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是指發(fā)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也可發(fā)生在食管下段,胃空腸吻合術后的吻合口周圍及米克耳憩室。潰瘍的形成和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95%以上位于胃和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多見,本病男多于女,發(fā)病年齡以青壯年多見。本病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時發(fā)時止,疼痛主要為長期性和節(jié)律性,一般局限于上腹中央,多為鈍痛或灼痛,且和飲食有關。胃潰瘍疼痛常在飯后半小時發(fā)生,經(jīng)1~2小時漸消失。

十二指腸潰瘍常在飯后3~4小時發(fā)生,持續(xù)不斷直至進食或服用制酸劑后緩解,一般在下午或夜間為重。隨病情發(fā)展可出現(xiàn)惡心、嘔吐、噯氣、反酸、流涎等癥狀。進一步可并發(fā)胃及十二指腸大量出血,幽門梗阻或穿孔等。胃潰瘍遷延日久有癌變的可能。

本病屬于中醫(yī)學的'胃脘痛'、'心痛'、'吞酸'·、'嘈雜'等范疇。有寒邪客胃、肝氣犯胃、肝胃郁熱、氣滯血瘀、胃陰不足、脾胃陽虛、飲食停滯之分?;罱j效靈丹是治療血瘀型潰瘍的常用方。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0克,丹參1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陳皮10克,白及20克,桃仁10克。
吞酸明顯者,加烏賊骨20克,瓦楞子20克;寒熱錯綜復雜,加半夏10克,黃連6克,吳茱萸6克;心煩口干者,加梔子10克,淡豆豉10克,石斛10克。

根據(jù)《中醫(yī)藥研究》,1996,(5):14,童家羅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血瘀型消化性潰瘍89例,治愈43例,有效35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87.6%。隨訪2年共63例,潰瘍復發(fā)者23例,復發(fā)率為36.5%。處方:當歸12克,丹參12克,制乳香8克,制沒藥8克,蘇梗9克,八月札12克,赤芍12克,白及20克,甘草9克。嘈雜、吞酸者,加煅瓦楞子12克,烏賊骨20克,蒲公英20克,以制酸和胃;大便色黑者,加藕節(jié)炭15克,阿膠10克,三七粉5克(另吞服),以止血化瘀;心煩口干,便干,舌少津,屬于胃陰不足者,加沙參10克,麥冬12克,生地15克,改赤芍為13芍12克;局部腸腺化生者,加山慈菇20克,半枝蓮20克,龍葵15克,以化瘀解毒。4周為1個療程。

14.深部靜脈炎
深部靜脈炎是發(fā)生在周圍血管的肢體深部組織的感染性疾病。本病是由于感染病灶的細菌栓子隨著血液循環(huán)被帶到肌肉深部組織,或因手術創(chuàng)傷的應激反應、激素影響、血流滯緩等原因使周圍血管持久地痙攣,影響血管壁本身的滋養(yǎng)血管,管壁因缺血而受損害,導致炎癥反應和血栓形成發(fā)為本病。臨床以疼痛、患肢發(fā)涼和感覺異常,皮膚色澤改變(蒼白、潮紅或發(fā)紺)為主要癥狀,嚴重者可發(fā)生壞疽或潰瘍。

深部靜脈炎屬于中醫(yī)的'流注'范疇,乃氣滯血瘀、熱毒壅盛所致。治療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清熱涼血,活絡效靈丹為其主方之一。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銀花15克,牛膝10克,丹皮15克,白芍15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
苔黃膩,濕熱盛者,加蒼術10克,黃柏15克,薏苡仁30克;疼痛甚者,加延胡索10克,白芷10克,穿山甲10克;下肢沉重無力甚者,加杜仲10克,桑寄生15克,補骨脂10克。 

根據(jù)《河北中醫(yī)》,1994,(6):18,趙淑惠等報道:加雹活絡效靈丹內服外敷治療深部靜脈炎32例,痊愈23例,,顯聱.5萄,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9%。處方:丹參?0克。,蠆舀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川芎9克,銀花30克:.赤芍12克,穿山甲 克,枳殼9克,地龍9克,甘草6克。
袋中敷于患處,為保持熱量使熱力內透,外用塑科伸'巴襲、燙壞皮膚為度。涼后將藥渣蒸熱重復使用,1日敷5~6次。

15 帶狀皰疹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種皮膚病,其特點為成簇蠻皰,排列成帶狀,沿周圍神經(jīng)分布,常為單側性并伴有神經(jīng)痛.0羞岳蒜位常見于胸、腹、四肢及頭面部等處。一年粵專均要烹病,但以春秋二季為多見。苡仁30克,茯苓10克。

根據(jù)《實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7,(19):185,何彩云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蛇串瘡83例,5天內痊愈者24例,10天內痊愈者31例,15天內痊愈者22例,18天內痊愈者6例,總有效率為100%。處方:丹參30克,當歸12克,生乳香10克,生沒藥10克。肝火型,加梔子15克,柴胡6克,龍膽草10克。車前子10克,元胡10克,板藍根30克,銀花30克;脾濕盛,加薏苡仁30克,板藍根30克,茯苓20克,炒白術10克,蒼術10克,陳皮10克,厚樸12克,建曲15克;血瘀型,加板藍根30克,茯苓2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白術10克,香附10克,延胡索10克,桃仁10克,三七6克(研細分次沖服)。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口服。

16.牙痛
牙痛是口腔科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無論是牙齒本身的疾病,或牙周組織以及下頜骨的某些疾病,甚至神經(jīng)疾患等都可表現(xiàn)為牙痛。臨床上多系齲齒、根尖炎、牙髓炎、冠周炎、牙周炎、三叉神經(jīng)痛等所致。臨床表現(xiàn):牙齒疼痛,咀嚼困難,遇冷、熱、酸、甜等刺激,則疼痛加重,或伴齲齒,或兼牙齦腫脹、或有齦肉萎縮、牙齒松動,牙齦出血等癥狀。

本病祖國醫(yī)學也稱'牙齒痛'、'牙痛'或'齒痛',并認為,牙痛的病因雖多,但總結起來主要有風熱、胃火、腎虛3類,久之致氣滯血瘀。針對其病機,選用活絡效靈丹,并加以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功效的中藥,往往取得較好的效果。
活絡效靈丹加減:丹參15克,當歸15克,生乳香15克,生沒藥15克,石膏30克,梔子10克,大黃6克。
風熱盛者,加防風10克,連翹15克,白芷10克;肝火盛者,加龍膽草10克,黃芩10克;胃熱盛者,加黃芩10克,黃連6克;虛火盛加黃柏10克,牛膝10克,麥門冬15克。

根據(jù)《時珍國醫(yī)國藥》,1999,(2):48,朱富虎報道:加味活絡效靈丹治療牙痛31例,痊愈18例,有效10例,無效3例,有效率93%。處方:丹參20克,當歸20克(研細分次沖服),生乳香20克,生沒藥20克,連翹30克,大黃20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17.糖尿病性神經(jīng)病變
糖尿病性神經(jīng)病變中,以周圍神經(jīng)病變發(fā)病率最高,它可累及感覺、運動及自主神經(jīng),而以感覺神經(jīng)受累為最常見,約有1/4的患者有疼痛或痛覺異常。其起病急緩各異,疼痛性質多樣,嚴重程度不一,可間歇或持續(xù)性發(fā)作。下肢多于上肢,往往在夜間發(fā)作,但多項研究證實,微血管病變?yōu)槠渲饕虏∫蛩兀悄虿r,周圍神經(jīng)滋養(yǎng)血管的管壁出現(xiàn)基底膜增厚,血管內皮細胞增生,透明變性,糖蛋白沉積,管腔狹窄,血流受阻,以致引起局部缺血,從而導致神經(jīng)病變。

本病屬中醫(yī)'痹證'范疇,多因氣滯血瘀而致,其治療應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主要原則,活絡效靈丹為其主方之一?;罱j效靈丹加減:丹參30克,當歸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桃仁10克,雞血藤30克。偏上肢者,加桑枝10克,片姜黃6克;偏下肢者,加牛膝10克,獨活10克,木瓜10克;氣血虛弱者,加黃芪30克,黨參15克;肝腎陰虧者,加山萸肉15克,熟地15克;陽虛者,加桂枝10克,制附子10克;痰瘀互結者,加白芥子10克,僵蠶10克,半夏10克,膽南星6克。

根據(jù)《江西中醫(yī)藥》,1999,(5):22,何剛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糖尿病痛性神經(jīng)病變21例,處方如下:當歸15克,丹參30克,生乳香9克,生沒藥9克,川芎10克,全蝎6克,雞血藤30克,威靈仙10克。氣虛者,加黃芪、太子參;陰虛火旺者,加玄參、知母、地骨皮;陽虛者,加制附子、桂枝、細辛;濕熱者,加蒼術、黃柏、薏苡仁;痰阻者,加僵蠶、天南星、白芥子;筋脈攣急者,加木瓜、伸筋草、忍冬藤;下肢痛者,加川牛膝、桑寄生;上肢痛者,加桑枝、片姜黃。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治療期間不改變原服用的降糖藥種類及劑量,但停用其他鎮(zhèn)痛藥。肢體疼痛消失,3個月內無復發(fā)者為顯效。肢體疼痛明顯減輕,或疼痛基本消失,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者為有效。結果:顯效8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5.71%。

18.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是指頸動脈或椎一基底動脈系統(tǒng)一過性供血不足,導致供血區(qū)的局灶性神經(jīng)供血障礙,出現(xiàn)相應的癥狀及體征。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目前有微栓塞、血液動力學改變、頸部動脈受壓等多種學說。臨床表現(xiàn):頸動脈型可表現(xiàn)為意識模糊、癲癇大發(fā)作或局限性發(fā)作,肢體麻木、單癱、偏癱同向偏盲、失語、失用、黑嗦性交叉性偏癱等;椎動脈型可表現(xiàn)為眩暈、昏厥、猝倒、黑嗦、復視、視物變形、視野缺損、平衡障礙、球麻痹、遺忘、失認等。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臨床特點為:①好發(fā)于50~70歲,男多于女。②發(fā)作突然,歷時短暫,1次發(fā)作持續(xù)數(shù)秒至數(shù)小時,一般常為5~20分鐘。③發(fā)作間期不留后遺癥,但部分患者可有一些輕微體征,如偏癱、眼震,角膜、咽壁和腱反射不對稱,調視、輻輳反射障礙等。④常反復發(fā)作,每次發(fā)作時出現(xiàn)的局灶癥狀符合一定血管供應區(qū)的腦功能。椎一基底動脈系統(tǒng)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復發(fā)頻度較頸動脈系統(tǒng)為多。診斷:由于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持續(xù)時間很短,多數(shù)病人就診時已無癥狀及體征,診斷主要根據(jù)病史。

本病中醫(yī)稱之為'中風先兆',也有'小中風'、 '小中'、'小卒中'、'中風先期'之稱。臨床可分為肝陽上亢、氣血虧虛、氣滯血瘀、肝腎虧損等證型。治宜鎮(zhèn)肝熄風,滋陰潛陽,益氣養(yǎng)血,行氣化瘀,滋肝益腎等治法。凡以氣滯血瘀為主者可以活絡效靈丹為主方治療。
活絡效靈丹加減:丹參30克,當歸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
肝陽上亢,加天麻12克,鉤藤12克,生代赭石30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生龜板15克,天門冬15克;氣血虧虛,加黃芪30克,黨參15克;氣滯血瘀,加桃仁6克,紅花6克,地龍9克;肝腎虧損,加山萸肉12克,杜仲12克,澤瀉12克,山藥15克,牛膝15克,茯苓15克,枸杞15克。 

根據(jù)《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24(3):26,酈旦明報道:活絡效靈丹為主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30例,結果1個療程治愈16例,顯效8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3.3%。處方:當歸15克,丹參30克,沒藥10克,乳香10克。肝陽上亢型,加天麻、鉤藤等;痰濁中阻型,加半夏、白術等;氣血虧虛型,加黨參、黃芪等;瘀阻腦絡型,加川芎、當歸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當歸、丹參、生乳香、生沒藥
[轉載]活絡效靈丹今用
【張錫純:活絡效靈丹-氣滯血瘀疼痛的基礎方】
病都是“堵”出來的,一盒中成藥,活血通絡,身體通了,病也沒了
經(jīng)絡通 百病消(2)
增生,結節(jié),囊腫,肌瘤,腫瘤,推薦一個中成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