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服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2、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3、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三兩,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
4、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樸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7、掛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9、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牡蠣五兩,熬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10、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11、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另切 甘草四兩,炙 白朮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nèi)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人參湯加桂枝——小編按)
12、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1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切 白朮 茯苓各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14、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四兩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
15、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16、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fù)服,汗多亡陽,遂(一作逆)虛,惡風(fēng)、煩躁、不得眠也。
17、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jié) 芍藥 細(xì)辛干姜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18、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各一兩,去節(jié)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19、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jié) 生姜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尖皮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20、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甘草各十八銖,炙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dāng)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21、麻黃細(xì)辛附子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細(xì)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2、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3、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24、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連軺二兩,連翹根是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棗十二枚,孽 生梓白皮一生,切 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溫服一升。
25、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桂枝湯加葛根,麻黃——小編按)
26、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二兩,切半夏半升,洗 棗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27、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黃芩三兩 黃連三兩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28、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宋本方后注云:”臣億等僅按,仲景本論,太陽中風(fēng),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云,汗出惡風(fēng),而方中有麻黃,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湯證云,無汗惡風(fēng),正與此方同,是合用麻黃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29、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30、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人參二兩 粳米六合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凜冷,亦不可與服之,與之則嘔利而腹痛。諸亡血虛家,亦不可與,得之則腹痛利者,但可溫之,當(dāng)愈。
31、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32、調(diào)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兩,炙 芒消半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33、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灑洗 厚樸二兩,去皮,炙 枳實(shí)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dāng)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34、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shí)五枚,炙 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消,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35、桃核承氣湯方: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大黃四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芒消二兩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nèi)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dāng)微利。
36、抵當(dāng)湯方:
水蛭熬 虻蟲各三十個,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洗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37、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去皮 芒消一升 甘遂一錢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消,煮一兩沸,內(nèi)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38、小陷胸湯方: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樓實(shí)大者一枚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樓,取三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39、十棗湯方:
芫花熬 甘遂大戟右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qiáng)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40、桅子豉湯方:
肥桅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桅子取二升半,去滓;內(nèi)鼓,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jìn)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41、桅子甘草豉湯方:
桅子十四個,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合綿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甘草,取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jìn)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2、桅子生姜鼓湯方:
桅子十四個,擘 生姜五兩 香豉四臺,綿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生姜,取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jìn)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3、桅子厚樸湯方:
桅子十四個,擘 厚樸四兩,炙,去皮 枳實(shí)四枚,水浸,炙令黃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jìn)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4、桅子干姜湯方:
桅子十四個,擘 干姜二兩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jìn)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5、桅子柏皮湯方:
肥桅子十五個,擘 甘草一兩,炙 黃柏二兩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46、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 桅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去皮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dāng)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47、枳實(shí)桅子豉湯方:
枳實(shí)三枚,炙 桅子十四個,擘 豉一升,綿裹右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nèi)枳實(shí)、桅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內(nèi)大黃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
48、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49、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切 枳實(shí)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50、柴胡加芒硝湯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本云,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兩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51、柴胡桂枝湯方: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姜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桂枝一兩半,去皮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黃芩,復(fù)如柴胡法。今用人參作半劑。(小柴胡湯加桂枝,芍藥——小編按)
52、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干姜二兩 栝樓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fù)服汗出便愈。
53、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柴胡四兩 龍骨黃芩生姜切 鉛丹人參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熬 大棗六枚,擘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nèi)大黃,切如碁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柴胡今加龍骨等。
54、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55、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擘,十二枚 半夏半升,洗生姜一方三兩,切,一兩半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56、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右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57、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
58、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炙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一兩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59、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干姜人參甘草各三兩,炙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 日三服。須大陷胸湯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60、生姜瀉心湯方:
生姜四兩,切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附子瀉心湯,本云加附子,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同體別名耳。生姜瀉心湯,本云理中人參黃芩湯,去桂枝、朮,加黃連,并瀉肝法。
61、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方: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62、黃連湯方:
黃連三兩 甘草三兩,炙 干姜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nèi)苟?/p>
63、旋復(fù)代赭湯方:
旋復(fù)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 代赭一兩 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64、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qiáng)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65、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強(qiáng)人可四兩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yīng)者,乃服之。
66、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三兩,強(qiáng)人可四兩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豬膽汁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內(nèi)豬膽汁,分溫再服,其脈即來。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67、干姜附子湯方: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68、四逆加人參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兩半 人參一兩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69、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70、四逆加人參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兩半 人參一兩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71、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朮四兩 芍藥三兩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72、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朮二兩 生姜切,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xì)辛一兩,干姜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為半斤。
73、白通湯方: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74、白通加豬膽汁湯: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75、當(dāng)歸四逆湯方:
當(dāng)歸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細(xì)辛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76、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
當(dāng)歸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桂枝三兩,去皮 細(xì)辛三兩 生姜半斤,切 吳茱萸二升 大棗二十五枚,擘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酒水各四升。)
77、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78、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
79、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80、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右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81、芍藥甘草湯方:
白芍藥 甘草各四兩,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82、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83、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三兩,切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84、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yáng)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85、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朮 甘草各二兩,炙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86、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 人參一兩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87、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膠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88、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 生姜三兩,切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三兩,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擘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fù)脈湯。
89、理中丸方:
人參干姜甘草炙 白朮各三兩右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shù)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朮;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xùn)X,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腹?jié)M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牡蠣熬澤瀉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藶子熬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樓根各等分右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90、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 細(xì)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dāng)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去皮 蜀椒出汗,四兩 桂枝六兩,去皮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nèi)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91、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shí)半斤,炙 大黃一斤,去皮 厚樸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92、蜜煎導(dǎo)方:
食蜜七合右一味,于銅器內(nèi),微火煎,當(dāng)須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dāng)熱時急作,冷則鞕。以內(nèi)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又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許法醋,以灌谷道內(nèi),如一食頃,當(dāng)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93、土瓜根方(缺)
94、抵當(dāng)丸方:
水蛭二十個,熬 虻蟲二十個,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右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dāng)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95、大陷胸丸方:
大黃半斤 葶藶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右四味,搗篩二味,內(nèi)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96、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右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97、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右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98、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貝母三分右三味為散,內(nèi)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qiáng)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jìn)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jìn)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胺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出,當(dāng)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99、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右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nèi)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 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當(dāng)散服。
100、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一分右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鼓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爪蒂散。
101、四逆湯:
甘草二兩 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qiáng)熱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102、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熬 澤瀉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藶子熬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樓根各等分右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103、燒褌散方:
婦人中褌,近隱處,取燒作灰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婦人病取男子褌燒服。
104、赤石脂禹余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糧一斤,碎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105、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106、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阿膠澤瀉滑石各一兩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內(nèi)阿膠烊盡。溫服七合,日三服。
107、吳萊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108、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 升麻一兩一分 當(dāng)歸一兩一分 知母十八銖 黃芩十八銖 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銖 芍藥六銖 天門冬六銖,去心 桂枝六銖,去皮茯苓六銖 甘草六銖,炙 石膏六銖,碎,綿裹 白朮六銖 干姜六銖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109、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一云三挺),三兩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nèi)膠烊盡,小冷;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110、苦酒湯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棗核 雞子一枚,去黃,內(nèi)上苦酒,著雞子殼中右二味,內(nèi)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
111、豬膚湯方:
豬膚一斤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主之,方九。
112、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 黃蘗三兩 黃連三兩 秦皮三兩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113、禹余糧:
原方缺失。后世:常器之主張:“只禹余糧一味,火煅亦可服”;王日休補(bǔ)方:“用禹余糧、赤石質(zhì),生梓皮各三兩,赤小豆半升,共為末,蜜丸彈子大,以水六升,早晚各一服”;《古本傷寒論》補(bǔ)方,藥物組成:禹余糧四兩,人參三兩 附子二枚 五味子三合,茯苓三兩 干姜三兩 上六味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近代主張用生脈散合六味地黃丸治療。
漢代與現(xiàn)代處方劑量換算表
1981 年考古發(fā)現(xiàn)漢代度量衡器“權(quán)”,以此推算古方劑量,解決了歷史上古方劑量的一大疑案,對仲景學(xué)說的教學(xué)、科研、攻關(guān)、臨床意義重大。
我們將互聯(lián)網(wǎng)上流傳的資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萬山等)整理如下:
1 石 = 四鈞 = 29760 克
1 鈞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兩 = 248 克 = 液體250 毫升
1 兩 = 24 銖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類2.74 克 = 藥末約2 克 = 草木類藥末約1 克
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錢匕 = 1.5 克
一錢匕 = 1.5-1.8 克
一銖 = 0.65 克
一銖 = 100 個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黃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藶子一升 = 60 克
吳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蟲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強(qiáng)烏頭1 枚小者 = 3 克
強(qiáng)烏頭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梔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蔞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實(shí)1 枚 約14.4 克
石膏雞蛋大1 枚 約40 克
厚樸1 尺 約30 克
竹葉一握 約12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