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大環(huán)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核,但似乎只有生養(yǎng)、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好像只要上崗之后就永遠不會下崗一樣。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于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真正優(yōu)秀的父母,是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的父母。
有些人可能會說,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識一個,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嗎?
其實,文盲并非不會教育,這些父母只要盡了心,同樣可以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點訪談》節(jié)目曾介紹過世界中學生奧數(shù)金牌獲得者安金鵬的事跡。他家里極窮,考取了重點中學,卻沒有錢上,父親說讓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學還沒有工作呢,更何況你能不能考上大學還不知道。但母親堅決不同意,將家里唯一的一頭驢賣了。
孩子在中學里是唯一一位連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連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這樣來說孩子全靠自己了吧?當面一問才知道,雖然這位母親連小學都沒有畢業(yè),但她卻讓自己的孩子在小學之前就把四則運算做得滾瓜爛熟。僅此一點又有幾個大學畢業(yè)的父母能夠做到呢?
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tài)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看到孩子的問題,第一反應就是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教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獨不會選擇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shù)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我們父母在有意無意地培養(yǎng)出來的。
就像上海人說上海話吃上海菜,四川人說四川話吃四川菜一樣。孩子的很多行為看上去好像是生來就會,不需要培養(yǎng)的,而事實卻是父母每天潛移默化地教出來的。
之所以叫“潛移默化”,是因為很多時候父母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教”的過程,這就是“潛教育”,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質教育。
優(yōu)秀的孩子多是優(yōu)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因此,在家庭教育這條路上,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豁達開朗的父母與小氣自私的父母,勤奮好學的父母和懶惰淺薄的父母……所教育出來的孩子,是完全不一樣的。
因此,各位家長們,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才好。與其天天四處打聽哪里有賣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仙藥,還不如躬身自問自己:是否注重自身的不斷學習和提升,成為供孩子這粒美好種子成長為漂亮鮮花的一片美好花園?
只要各位家長們不放棄孩子,并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孩子一定會像你期望的那樣走的更遠。
| 編排:高分家長 來源:網絡
| 分享優(yōu)質內容,尊重原創(chuàng)。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加小編私微2797129422,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