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注重課程目標的完整性,強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各科的課程目標大致分為:認知類、技能類、情感類與應用類。情感目標是每門學科、每堂課都需要考慮的重要目標。筆者認為,語文在眾多學科中是最利于開展情感教育的,同時也是教材、教師、學生三者情感沖突最彰顯的學科。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沖突的內涵
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指出:在社會交往的諸多形式中,“沖突”和“合作”是兩種最值得關注的形式。在任何一種形式的社會合作中都存在社會沖突,完全和諧的社會合作是不存在的,不存在沖突的群體即使存在,也是沒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互動的過程,以齊氏的觀點來審視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沖突,我們可以表述為:語文課堂情感沖突是指當教學活動參與者(師生或生生間等)用不一致的行動路徑去達成相同或不同活動目標時所感到的不一致或相互協(xié)調。這是課堂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師生、生生之間以及他們與學習內容之間交往的一種基本互動形式。語文課堂情感教育的理想實現(xiàn)應該是:教師認可教材情感,準確的把握課文的情感,并準確的傳導給學生,使得學生、教師、課文三者情感一致,產生共鳴,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情感水平。然而由于教師、學生、課文三者之間的文化差異、情感差異,課堂上的情感沖突必然普遍的存在著。而正是這些差異、沖突才使得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必要的沖突是教師、學生生命活力張揚的表現(xiàn),當然不當?shù)臎_突也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后果。對語文課堂中情感的沖突類型和作用的分析,有助于我們把沖突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充分利用其積極作用,規(guī)避其消極作用,從而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二、語文課堂情感沖突的類型分析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是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的情感表達,本身帶有極大的主觀性,作品之間的情感差異很大。教師、學生由于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生活經(jīng)歷、年齡特點等差異,對于同內容的學習,可能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因此也就可能產生不同情感的沖突與融合。為了便于理解,圖示如下:
事實上,在課堂上有多少個學生,就會有多少個學生之間的互動,而每一個學生又分別與教師、課文互動,那樣分析就異常復雜。本文為了分析的明晰,圖中的學生指的是群體而非個體,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必須考慮到學生個體之間的情感差異及其沖突。
A類:是我們最理想的類型。教師、學生、課文的情感完全融合,即不產生情感沖突。這表現(xiàn)為教師認同并準確傳導課文的情感,學生的情感也完全融入課文之中,三者之間產生情感的共鳴。如課文《紙船》、《爸爸的花兒落了》《背影》等的課堂中常常會出現(xiàn)師生共同悲傷、共同落淚的場面。
B類:教師認同課文的情感,但由于課文內容與學生實際相去甚遠,學生很難接受甚至排斥這種情感。如學習《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教師按照教材規(guī)范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金錢至上的社會現(xiàn)實,并聯(lián)系實際告誡學生不要看重金錢而應該看重情感時,學生由于受世俗文化影響,認為現(xiàn)在社會就是要重利益而淡漠人情。他們認為現(xiàn)實社會的人們都是物欲熏心,被名利二字蒙住雙眼的。重“情”只會使自己在世人面前呈現(xiàn)出“傻子”的形象,師生觀點、情感產生沖突。
C類:學生認同課文情感,但與教師發(fā)生沖突,這種情況較少。比如有些課文表現(xiàn)的是主人公如何愛工作、愛學生,而教師平時未能做到這些,從而導致學生利用課文對教師的權威進行挑戰(zhàn),如魯迅先生《藤野先生》一文的學習。
D類:教師與學生情感一致,但與課文沖突,如一些作品反映的是資產階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苦難,但教師與學生對當今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優(yōu)越生活比較熟悉,認為課文反映的有些過時。
A類是我們教學的理想追求,但學生不會自然的融入到課文之中產生共鳴,教師有必要采用一些方法引導,必須“披文以入情”;B類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產生的情感沖突,采用一些方法,提升學生的情感水平;C類要求教師本身作好調節(jié),通過課文查找、剖析自己的不足,并讓學生們監(jiān)督,才會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尊敬;D類,教師作為社會規(guī)范文化的傳遞者,必須符合規(guī)范文化的要求,在情感上融入課文,使得課文的情感準確的表達給學生。教師不能受流行文化的負面影響,迎合一些庸俗的情感,更不能宣揚反規(guī)范文化的言論。
新課程的理念認為,“師生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他們應當致力于課堂中自然發(fā)生的課程問題”,即教師、學生都有各自對課文解讀的話語權。但是,這種解讀應以求“真”為前提,拋棄了課文的本真而求師生話語的快活,便失去了教育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的本義。教育不僅僅在于喚醒學生,更在于提高學生。學生情感水平的提高需要以課文為素材,不能拋棄課文。情感教育要從學生現(xiàn)有的情感需要出發(fā),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情感,使之健康、豐富、細膩。誠如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A.H.魯克所說:“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遺傳下來的,而是對每個兒童加以培養(yǎng)的結果。如果輕視這方面的教育,就會使整個一代人全部生活中的相應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的野蠻狀態(tài)中。”
三、課堂情感沖突的作用
(一)課堂情感沖突的積極作用
1.激發(fā)學習動機
在課堂教學中,不同觀點所產生的沖突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幫助學生建構其知識技能體系,因此,課堂情感沖突是一種潛在的動機因素。
2.幫助學生進行情感宣泄,促進其心理健康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生命力張揚的過程,情感互動、沖突是生命力的外顯。讓學生在課堂上適當?shù)那楦行梗m度表達自己的不滿,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利于增進其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齊美爾就認為:“沖突有助于不同觀點和情緒的宣泄,反面的觀點和情緒如果表現(xiàn)出來,可以使這種觀點和懷有敵對情緒的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3.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在課堂中,當一名學生的觀點受到其他同學的質疑、挑戰(zhàn)時,該學生就會重新審視和評估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這樣,通過沖突,各種觀點相互碰撞,可以產生新的觀點,獲得更深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拖蘭斯曾認為,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必須在自由而安全的氣氛中才能進行。對課堂教學來說,所謂自由,就是盡量減少對學生行為和思維的無謂限制,給其自由表現(xiàn)的機會;所謂安全,就是不對學生的獨特想法進行批評和挑剔,使其消除對批評的顧慮,獲得創(chuàng)造的安全感,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允許沖突的存在,允許學生表達不同的觀點,就是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條件,在相互的觀點碰撞中,也會生發(fā)出新的思想火花。
此外,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教師是制度的權威,如果教師在學生內部發(fā)生沖突時,能夠準確的把握并解決問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教師的權威。
(二)課堂情感沖突的消極作用
1.可能導致學生對課文情感的抵觸
“去圣”、“解魅”的大眾文化以其聲像形式、視窗形式吸引著學生,而語文教材的經(jīng)典作品在努力使傳統(tǒng)文化“再圣”、“再魅”,語文教學的沖突也就在所難免。倘若教師不考慮現(xiàn)實性,不給經(jīng)典以活潑的生存空間,沖突就會非常激烈。學生們認為:“愛國、高尚的人格觀念本身我們是可以接受的,但有些文章并不是很能體現(xiàn)這種思想,老師硬要這么提升,便不得不接受。如《小橘燈》這篇文章,老師告訴我們的是打破黑暗統(tǒng)治,爭取光明。但我在一篇報紙上看到作者冰心說,這只不過是后人把這種思想加到她的文章上的。”教師的這種“硬提升”會導致學生的抵制。
2.可能導致師生間的情感對立或學生間的情感對立
課堂情感沖突如果突破一定限度,其強度越大,教師越會對學生情感的分歧、離軌采取壓制乃至暴力方式(如體罰),強求兩種情感在價值取向上的一致。“特別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減少不必要的能量耗散,在此情境中更傾向于采取暴力形式迅速壓服學生,解決沖突。”在平息沖突的過程中,教師常會傾向于獲得一部分學生,通常是好學生的支持,因為好學生在情感上更易于接受教師的觀點,也可能是基于迎合教師,而不得已表現(xiàn)為支持教師,從而導致好生與差生之間的情感對立。
3.可能引發(fā)課堂上的對抗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不能把握好過度競爭和適度競爭的界限,就可能會誘發(fā)非理性行為的發(fā)生,就會減少或斷絕師生、生生的交流,從而影響教學和學習效果。
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有效的化解沖突的消極作用,利用其積極作用呢?
四、課堂情感沖突的應對方法
(一)沖突的化解
化解沖突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課文、教師適應學生,二是學生適應課文、教師。前者可以用“導”的方法,即通過一定方法引導,利于學生接受;后者用“變”的方法,即學生內部改變,從而樂于接受課文情感。
1.導的方法
?。?)設置情境,引導學生自覺進入課文學習,繞過沖突。
不同時代的作品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由于時代背景不一致,學生對一些非現(xiàn)時的作品不感興趣,很難形成情感共鳴。教師有必要設置相關情境、活動,拉近作品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主動參與。如《看云識天氣》是一篇說明文,加之學生平時對云缺乏觀察,認為有天氣預報,根本就沒有必要再去根據(jù)云的形態(tài)去推斷天氣情況。因此,為了將學生的情感遷移到學習中來,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云除了能推斷天氣情況之外,與我們的生活還有什么密切關系?引導學生去查資料,深入課外調查。如有的學生就說,我們還可以利用云進行人工降雨,以緩解地區(qū)干旱情況。這樣,首先就調起了學生的興趣。二是假設你是“云”,請說說你的形成過程。學生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礎上,寫出了一篇篇既富說明性語言也生動形象的佳作,加深了對云的理解。這兩個問題激起了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自己主動去研究課文。
?。?)提供思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解決沖突。
讓學生有一定的沖突,這樣學生才會投入學習,到其無法解決而又迫切需要解決的時候,教師提供其解決的思路,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如筆者教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時,對于夏洛克的形象,學生對教參認定的“惟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形象”產生疑議,認為夏洛克并不冷酷,是“按約辦事”,講究信用的,而且商人本身就是講利益的,重利也并不為過。筆者就提示學生來探討生活中“情”與“理”的關系,借此來剖析夏洛克的形象。這樣,學生既能產生崇尚正義、仁愛和友誼的人文主義理想,同時也理解了夏洛克貪婪、陰險、偏執(zhí)、冷酷、兇殘的高利貸者形象。
2.改變的方法
?。?)改變學生的認知評價
在情緒、情感的發(fā)生過程中,客觀事物是否滿足人的主觀的情感需要,由個體的認知評價決定。如人在森林里看到熊時會驚慌、逃跑,而在動物園里看到熊則不會,因為人認識到前者有生命危險,而后者不會。因此對同一篇課文,認知評價的差異導致情感的差異。教師的調節(jié)就在于通過適宜的方式和恰當?shù)恼f明,使學生的認知評價發(fā)生改變,認識到課文的內容符合他的原有需要,表面上的不符和是出于自己認識上的偏見、膚淺或誤解。這樣有利于學生懷著快樂的情緒學習,而不是拒絕或反抗。比如學習說明文時,學生認為中考寫作未必考到,學了沒什么大用,而且枯燥乏味。教師應該引導他們認識到說明文的重要作用。其實說明文在生活中到處都用得到,產品的說明書就是說明文,許多廣告也是說明文,某個產品的性能、功效如何吸引顧客,就要用到說明文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生舉出生活中見到的好的和不好的說明文的例子,結合課文學習,學生便會積極投入到文章的學習中去。
(2)學生進行角色轉換
人與人的情感沖突發(fā)生,往往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看問題,倘若站到對方的角度反觀自己,就會獲得新的認識,從而使沖突解除。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對一些小人物的悲慘命運不能給予深切的同情,反而會出現(xiàn)諸如讀到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時,主人公被當作酒店的吃客一樣嘲笑;在學《變色龍》時,對赫留金的可憐表現(xiàn)也常常是抱之一笑,把他當作小品中的丑角一樣看待。若如此,便是我們情感教育的失敗。原因可能是作品與學生實際有些距離,也可能是學生缺乏被欺負的人生經(jīng)歷。這時候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假如自己處于那樣的社會,那樣的境地,自己就是主人公,應該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呢?可以采用改寫、角色扮演等方法激起學生情感的卷入。
?。ǘ_突的利用
恰當?shù)睦脹_突,可以讓學生積極的情感得以發(fā)展,消極的情感得到克服,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感水平和認識水平。同時,一定的情感沖突也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與教師、課文互動的反映,缺乏情感的波瀾,沉悶的課堂氣氛,其教學效果自然不佳。可以從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加以考慮:
1.內容上超出預期的方法
超出預期指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教學內容的處理,使呈現(xiàn)的內容超出學生的預期,從而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情緒,以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如學習《范進中舉》一文時,在未預習課文的前提下,教師告訴學生范進中舉了,讓學生們想象一下并說說“范進中舉后的情態(tài)、心理”,然后與課文敘述的結果進行比較。學生從科舉時代人們普遍具有的思想出發(fā),預料中舉后的范進應該是異常高興、倍感榮耀,這才與當時“讀書人”的思想相符合。但課文的敘述超出了學生的預期,范進的中舉而瘋癲觸動了學生的心靈,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這是學生內部前后情感之間的沖突。
2.形式上失配的方法
教學中,教師通過改變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在形式上引起學生不同的觀點的沖突、碰撞,通過學生之間的爭辯,深入課文的學習,達到好的學習效果。如筆者在教學《孔乙己》時,學生討論對孔乙己到底是哀還是怨,哀是同情,怨是怨憤,看起來二者矛盾,形式上失配,引導學生通過對環(huán)境、外貌、心理、語言、行動、細節(jié)等的體察,發(fā)現(xiàn)二者其實是統(tǒng)一的,從而感受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感。再如學習《蘇州園林》時,如果逐段的分析,學生會索然無味,一位老師在開課不久,講到蘇州園林的共同點時說“蘇州園林建造很注重整體的安排,局部景物的分工配合以及遠、近景次序這些問題,從而贊揚了設計者和匠師的智慧,我認為文章就該結束了,我不講了”。這完全出乎學生的意料之外,這種教學形式的突變讓學生難以接受,教學形式上的失配使得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反應。學生認為并不能這么簡單,于是學生從文中找到觀點來與老師進行辯論,從而由老師的講變?yōu)閷W生的主動探究、爭辯,達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