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留,古代的時候也是流傳下了許多經(jīng)典的俗語老話,這些俗語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非常多見的,因為俗語往往比較通俗易懂和容易朗朗上口的原因也比較深受很多的喜愛,很多的俗語老話往往也是很多人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其中就有一句“上墳不過三代,祭拜不過末時”的經(jīng)典俗語,那么這句俗語想表達(dá)的含義是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對于'上墳’這兩個字作為南方的朋友可能不了解指的是什么意思,其實上墳指的也就是掃墓的意思,讀懂了'上墳’這兩個字的釋義的話那么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因為這句話它想表達(dá)的含義就是上墳祭祀這件事,它是屬于三代人以內(nèi)做的事,同時也對上墳祭拜人員的一個要求,而且對于時間的要求是不能過末時這個時辰,那古人為什要這么說呢?
其實這句俗語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跟這句話里的“三代”這兩個字很有關(guān)系,其實三代說的也就是爺爺輩、父親輩和自己這一輩,所以也就很好理解這句話了,因為往往這三代人的關(guān)系都比較密切,畢竟很多人都是在父母和爺爺奶奶的養(yǎng)育之下長大的,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會說“上墳不過三代”了,因為往往第四代人對于自己來說都是沒有太多瓜葛的,這就跟親情關(guān)系過了五服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古人也就覺得上墳這件事屬于三代之內(nèi)的事。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一墳管三代”的說法,通俗理解就是一座墳只能管到近三代,所以對于三代以外的先人應(yīng)該讓屬于他們?nèi)娜巳ゼ漓耄且驗楣懿涣四敲炊嗟脑?,所以也就形成了上墳只上近三代的墳,慢慢的也就流傳下了這句“上墳不過三代,祭祀不過末時”的俗語了。
其實這句話就比較好理解了,因為想表達(dá)的就是祭祀先人的時候不要過了末時這個時間段,說的'末時’很多人可能不是太了解指的是哪個時間段,其實古代時候人們都是用時辰作代表幾點鐘的,它們把一天的二十四個小時分為了十二個時辰,分別是為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這十二個時間段,而分別對應(yīng)的時間就是子時23:00~1:00,丑時1:~3:00、寅時3:00~5:00、卯時5:00~7:00、辰時7:00~9:00、巳時9:00~11:00、午時11~13:00、未時13:~15:00、申時15:~17:00、酉時17:00~19:00、戌時19:00~21:00、亥時21:00~23:00。所以末時指的也就是13:00~15:00的這個時間段。
那么為什么說祭祀的時間不能過了末時這個時間段呢?那是因為古人覺得過了末日時這個時間段屬于陰盛陽衰的時候,所以對于祭祀這件事最好不要過了末時,要不然很容易沾染到一些晦氣的東西,不過這句話用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就是顯得非常的迷信了,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往往許多的墳地都是一些山林之中,假如趕上路途遙遠(yuǎn)的話往往對于安全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畢竟天黑趕路是比較不容易的,最好還是應(yīng)該放在上午或者早一點的時間比較好,而且早點去對于先人來說也是一種尊敬。
總結(jié):以上就是為什么說上墳不過三代祭祀不過末時的原因了,其實這句俗語如果放在現(xiàn)在的話也是多少有點不合時宜了,因為上四代的人雖然與自己瓜葛不多但是作為自己的先人到了祭祀的時候也是可以去祭祀的,不能因為封建思想的原因而讓自己變得太過約束,而祭祀這件事本來就是屬于帶有心意的一件事也是不應(yīng)該區(qū)分時間段的,如果你還有別的見解和看法的話也歡迎你在評論區(qū)進(jìn)行留言討論同時也歡迎轉(zhuǎn)發(fā)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