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孩子都會讓爸媽無力吐槽:“這孩子怎么就喊不動呢?”“我都說了100遍了,你怎么就不聽呢!”
怎么樣說孩子才愿意聽,愿意改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談談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分析:
不管是教育孩子還是跟成人溝通,都要恰到好處。嘮叨就是一種反復、單調(diào)的刺激,無異于“疲勞轟炸”,往往會引起孩子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
就像馬克·吐溫一樣。孩子對嘮叨的反感超出大人們的想象,我們大人可以設身處地為孩子想想,互換下位置,去體驗去感受。
所以父母一定要改變嘮叨的習慣,注重教育的質(zhì)而不是量,避免踩了“超限效應”的警戒線。
要求過多、過高,孩子會覺得反正也不可能全改,改一個你也會嘮叨別的,索性讓你說個夠吧。
因此,父母最好直接面對當下問題,就事論事,用盡可能簡明的話語來表達。
3.用表揚代替批評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內(nèi)改掉一個甚至幾個壞習慣是絕無可能的,如果在他們努力改正的過程中;
家長不改“他錯了我就說”的批評風格,只會讓他們產(chǎn)生挫敗感而干脆放棄嘗試。其實,對于習慣了父母“嘮叨”的孩子,表揚更管用。
用表揚代替批評,有時效果會更好。家長要適當?shù)膶捜輰Υ⒆?,只要發(fā)現(xiàn)孩子比以前有一點兒進步了,都要給予鼓勵,可以是一個擁抱、一個掌聲、一句鼓勵、一個大拇指。
4.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后果
最后,父母還得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體驗錯誤的后果。例如孩子經(jīng)常弄壞玩具,媽媽可以說清楚下次再弄壞堅決不買了。
如果他再不小心,以后只能玩別的。弄壞了自己心愛的玩具而沒有替補,這是對孩子有用的一課。
讓他意識到因為自己不珍惜玩具,最終要承擔沒的玩的后果。該孩子承擔的,家長盡量不要過多參與,孩子做錯事會受到相應懲罰,就會因此糾正自己的行為。
每個人都需要自己長大,都要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很難真正懂得自己不曾經(jīng)歷的事情,家長提醒沒有效時,不妨放手,孩子自己會“吃一塹長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