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給12萬外賣員發(fā)了問卷,他們最想向用戶說的話里面,得票較高的是:
——及時接電話。
——把收餐地址寫對。
——收餐時說聲謝謝。
一瞬間網友們吵翻了天。主要在于最后一句話,收餐時說聲謝謝,這聲謝謝到底該不該說呢?
?第一類網友當時支持外賣小哥的說法,說句謝謝也是應該的,畢竟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世界,這么說其實也沒什么問題,中國民族是禮儀之邦,謙遜有禮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句謝謝,給辛苦送外賣的小哥暖暖心窩也是無可厚非的。
?另一類網友就是保持著相反的意見了,認為外賣是屬于服務行業(yè)的,我花了錢買的服務,還要我和你說謝謝,這就有點不講道理了:
?
【延伸素材】
◆01 我的媽媽是外賣員
最新一期的《少年說》,主題是“我媽媽是外賣配送員”。
12歲的初中生仁志,他要上臺對媽媽說些心里話。他的媽媽是一位外賣配送員。
“我的媽媽每天都辛苦工作,卻一直得不到尊重?!?/span>
“有一次,媽媽送一份外賣,在最后兩分鐘才送達,雖然有些晚,可還是在規(guī)定時間內啊??腿耸植粷M意,抓著媽媽就讓她賠錢,最后還是路人解圍,事情才平息下來?!?/span>
“我希望,大家都能給像我媽媽一樣的人多一些善意,因為當你打開門的那一瞬間,看見的也有可能是我爸爸捧在手里的小公主!”
后來主持人上臺說:“我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是,做哪一個行業(yè)從來都不是大家高看或者低看你的源泉,做成什么樣才是?!?/span>
仁志媽媽很尊敬這份工作,也盡力做到最好。甚至在兒子說完不講理的客人后,對兒子說,其實大部分客人都是很善良的,下雨天會提醒她注意安全,會提前點已送達。盡管她自己會因為這份工作感到讓兒子抬不起頭,卻也盡力向兒子傳遞一份善意,想要引領他對人性充滿信心。
◆02 木心先生有一顆平常心
木心先生回到烏鎮(zhèn)后,沒過多久就病倒在床,負責照料他的,是兩個沒讀多少書的年輕人,小楊和小代。
木心過世后,陳丹青問:“久病床前無孝子。為什么你倆對先生這么好?”
小楊看看小代。停了片刻,小代緩緩地說:“你知道的,丹青老師,我們在外打工,就是兩條狗……到這里來,先生把我們當人看。比方說,我做對了事情,先生會夸獎我,我做錯了,他從來不罵……”
“那他怎樣呢?”
“他就教我下次怎么做,下次怎么說?!?/span>
木心先生是一個“誠覺世事皆可原諒”的人,他眼里自然沒有什么三教九流與高下尊卑,他有的,是一顆寵辱不驚的平常心。
磨難中,他未曾屈服;盛名處,他覺得無趣。吊詭的是,這顆平常心,卻最難為平常人所擁有。
03 感到迷茫,就去麥當勞打工吧
蔡瀾老先生是一個頂有趣的人,最近他開放微博問答一個月,老有人問他,感到迷茫應該怎么辦?他的回答經常是——去麥當勞打工。
有人就問了:為什么你總是建議人家去麥當勞打工???他回答說:“才知人間疾苦?!?/span>
微博上有人說:“我們之間是交易關系,我花了錢,所以不需要說謝謝?!瘪R上有人回懟:“完美的邏輯閉環(huán)。我付了錢所以不需要說謝謝(對服務人員)。我說了謝謝所以不需要給錢(對幫了忙的熟人)。”認為外賣員無權要求客人說謝謝,本質上是缺乏對勞動者基本的尊重與同理心。
蔡瀾本人是個通達大氣的人,見誰都笑瞇瞇的,極少刻薄他人,卻也依然認為服務行業(yè)才是真正的“人間疾苦處”。
[素材速寫]
大家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要參加勞動的,沒有一種勞動比另一種勞動更高級。人生在世,生存而已。
《布達佩斯大飯店》里,古斯塔夫對zero說:“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存留在這野蠻的屠場里,這就是人性。這就是我們這些謙遜,卑微,渺小的人可以提供的?!?/span>
對所有服務行業(yè)的人——包括清潔工、出租車司機、快遞員、服務員等,由衷地說一句謝謝,這大概就是文明吧。
【深度思考】
◆這是一個不習慣說謝謝的社會?
這次的爭論,也引起了一些其他方向的反思。
有的人覺得很疑惑,原來不是每個人都默認待人接物時理應“客氣”一點兒啊。在很多人眼里,跟陌生人打交道時說你好、說謝謝,麻煩人時要說“請”之類的客氣話,明明已經成了社交的基本操作。都客氣兩句,大家都好過。
就好比一天能說8遍sorry的英國社會——
地鐵上不小心碰著人衣服了,公共場合打了個噴嚏,兩個人迎面走來沒有默契地找好錯身的方向,都要異口同聲地互道sorry。
這樣頻繁地使用敬語哪怕只是嘴上形成習慣、心里沒有一絲波瀾,至少也是個文明社會該有的好習慣,表明不愿冒犯他人的尊重。
實際上,理想雖然如此,我們社會的共識還真的沒有進步到大家能把禮數(shù)做得那么周全。
說起來,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還沒習慣說“謝謝”的環(huán)境里嗎?
但按理說,現(xiàn)在流行的情感文化中,大家說起謝謝都挺痛快的。發(fā)個朋友圈都是,謝謝你愛我,謝謝你愛過我,謝謝生命賜予我的一切痛苦……對世間萬物都能充滿感恩之心。
可是唯獨到了生活里卻容易忽視別人主動釋放的善意并非理所當然,忘了給一點兒禮貌得體的回應。當連“要不要跟外賣員說謝謝”這種分歧都能出現(xiàn)時,可能是因為一些人已經意識到了這件事而有的人還沒有——就算不強求發(fā)自內心的教養(yǎng),人與人發(fā)生交集的場合里,“謝謝”這些禮貌的字眼兒就是保證世界和平的通行證。
常常把這些客氣的話語掛在嘴邊哪怕很“虛偽”,可是這種“虛偽”多一點兒,大家都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