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蕾,1971年生,南京太平天國博物館館員;
明代南京城墻修建于公元14世紀中葉,是中國筑城史上成熟時期的杰作。明太祖朱元璋動用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百萬之眾,耗時三十余年,建成這座明清時代我國最大的磚石都城墻。
明南京城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墻組成,它將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都包括在內(nèi)。京城為主體,依山傍水而筑,全長33.676公里,城外環(huán)以深闊的城濠?!澳暇┏菈Α币话闾刂妇┏浅菈?,它在形制上突破了中國歷代都城為方形的傳統(tǒng),南北修長而東西寬窄不一。城墻主體用磚石砌筑,城墻高度在14~21米之間,城基的寬度在14米左右,城頂寬度在4~9米之間。城墻上共有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
城門,是重要的交通孔道,也是城防的重點部位。明初,南京城共有城門十三座,城門上建有高聳的敵樓。為避免城門直接暴露在敵方的攻擊之下,城門的外側(cè)(或內(nèi)側(cè))添筑有防御性附郭——甕城。
城南三門分別為聚寶門、通濟門和正陽門。聚寶門,東至通濟門界,西至三山門界,長953.5丈,垛口1202座。甕城規(guī)模最大,三層重疊,門垣四進,縱長深達128米,城墻內(nèi)還開辟了屯留兵卒和存放軍需的洞券二十七處。門券上方備有防御火攻的蓄水槽、注水孔。通濟門,東至正陽門界,西至聚寶門界,長511.7丈,垛口744座。城門形制略似船形,筑有內(nèi)甕城三道,門垣四進。正陽門,在皇城正南,東至朝陽門界,西至通濟門界,長908丈,垛口1326座,外有月城。
城東朝陽門,南至正陽門界,北至太平門,界長754.5丈,垛口1005座,城下水關(guān)一座。城東北太平門,為兵家必爭之地。東至朝陽門界,西至后湖小門,界長845丈,垛口1327座,城墻高厚。洪武四年(1371)置太平門千戶所。洪武六年(1373年)“設(shè)太平門城濠,增造軍營”(注:《明實錄》。)。
城北為神策門和金川門。神策門東至后湖小門界,西至金川門界,長995丈,垛口1559座,筑有外甕城。洪武九年(1376)置千戶所駐守。金川門東至神策門界,西至鐘阜門界,長735丈,垛口1050座。洪武四年(1371)置千戶所駐守。城西北三門分別是鐘阜門、儀鳳門和定淮門。鐘阜門南至金川門界,北至儀鳳門界,長514.5丈,垛口750座。儀鳳門是進出江邊的通道,南至定淮門界,北至鐘阜門界,長580丈,垛口800座。定淮門南至清涼門界,北至儀鳳門界,長1075丈,垛口1528座。洪武七年(1374)置千戶所。
城西二門為清涼門和石城門。清涼門,東至石城門界,西至定淮門界,長725丈,垛口1050座,洪武六年(1373)置清涼門兵馬司扼守,洪武十二年(1379)改稱清江門。石城門,為南唐舊城大西門改建,南至三山門界,北至清涼門界,長397丈,垛口654座。筑有甕城兩道。
城西南三山門,原為南唐城水西門,南至聚寶門界,北至石城門界,長715丈,垛口864座。筑有甕城三道,門垣四重。城下內(nèi)秦淮河出城處設(shè)有水關(guān)一座,稱西水關(guān)(秦淮河入城處設(shè)有水關(guān)一座,稱東水關(guān))。
為進一步加強對整個南京城的防衛(wèi),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下令開始建造外郭?;蛞郎綖楣蛑翞樵?,郭垣頂寬三丈許,還設(shè)有水涵洞。南京城外郭長達60公里左右,西面以長江為天塹,北、東、南三面“阻山控野”,將幕府山、紫金山、雨花臺等防御重點一并圈入。
明清兩代,南京城墻在南京城市防御體系中始終承擔著重要作用,各朝都比較注重以備戰(zhàn)護城為目的的城墻維護修繕。
明朝前期,中國的火器并不落后于世界水平。到明朝末年,統(tǒng)治階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限制兵器的發(fā)展。清初,在火器制造方面基本延續(xù)了明末的制度,沒有大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康熙帝即位后,對清朝的火器制造制度作了一些調(diào)整。康熙三十年(1691)編制了火器營,在全國范圍內(nèi)形成了以火器營炮兵、京師八旗炮兵、各省駐防八旗炮兵及綠營炮兵等構(gòu)成的炮兵力量,具有較強的威懾作用。自康熙后期火器制造由興旺轉(zhuǎn)向衰落后,清軍只能使用曾在明末被視為利器的紅夷炮、兵丁鳥槍以及大量舊式的刀矛弓矢等冷兵器守衛(wèi)疆土。據(jù)城垣以自守,著力加強江寧府在東南地區(qū)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中心地位。南京城墻堅壘高墻,在這一時期的攻城與防守實戰(zhàn)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
19世紀中葉,一場波瀾壯闊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席卷神州大地。1853年3月初,太平軍順江東下,兵指南京。先頭部隊突破清軍沿江防線,到達南京城西南西善橋一帶。這時,江寧府有八旗駐防兵3900多人,綠營兵近2000人。為防御太平軍攻城,臨時調(diào)入清兵300人,又招募一批鄉(xiāng)勇協(xié)同守城。清軍在城中分設(shè)五局據(jù)守,城外大道口、關(guān)卡、要隘都筑有營壘。他們把城門一律用土袋堵塞,在城墻垛口上分派部隊把守,設(shè)立炮位270處。
3月9日黎明,太平軍占領(lǐng)城南雨花臺戰(zhàn)略要地,攻打聚寶門。清兩江總督陸建瀛、江寧將軍祥厚等率軍登城,閉門堅守。太平軍直逼城下,但無法攻入,便在報恩寺塔第三層放置大炮,從高處往城中開炮猛轟,清軍亦開炮回擊。太平軍中有一支由湖南煤礦工人組成的“土營”,經(jīng)常采用先挖地道再爆破城墻的技術(shù)攻城。清軍稱:“地道之計殊惡……攻城諸法,究從此事為至可恨?!保ㄗⅲ簭埖聢裕骸顿\情匯纂》,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第三冊,神州國光社1954年版,第138~139頁。)
3月12日,太平軍主力到達南京,陸師繞城西南筑營二十四座,水師自新洲大勝關(guān)泊至下關(guān)七里洲江面。祥厚急令增兵防守,并在獅子山上安放八千斤巨炮轟擊。太平軍則在靜海寺旁城墻下偷挖地道埋地雷。3月18日,地道挖成,太平軍突然集中炮火猛烈轟擊儀鳳門,又射入定于19日破南京城的布告。祥厚見形勢危急,忙調(diào)集聚寶門、水西門、漢西門等處兵勇加強防守。3月19日凌晨,地雷爆發(fā),太平軍土營“掀翻巨城如揭片紙”,儀鳳門城墻被炸塌7米多。太平軍又相繼從聚寶門、水西門、漢西門三路入城,祥厚等集合旗兵和滿族婦女于滿城固守。下午,太平軍登上駐防城西門城垣,祥厚自刎,駐防城衙署、屋宇盡被焚毀。
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國正式定都南京,改稱天京。4月,太平天國四十多位文臣撰文贊頌天京,并集刊而成《建天京于金陵論》一書,此書被列入太平天國《旨準頒行詔書總目》。他們在分析了天京的軍事形勢后認為:“金陵真生成一大天京也!”天京之所在系王氣所鐘,為歷代帝王之都城。虎踞龍蟠,城高池深,瀕臨長江天塹,形勢險要;控扼長江、運河,為水陸交通樞紐;地處東南財賦之區(qū),有充足的戰(zhàn)略后備。文臣們屢屢提及的既高且厚的金陵城郭在太平天國天京城防中確實發(fā)揮了強有力的軍事防御作用。
早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前,由于長期閉關(guān)鎖國,大清帝國已步入衰敗時期,生產(chǎn)力低下,科學技術(shù)落后,不能滿足武器生產(chǎn)高質(zhì)量的要求。在軍事上,英法等工業(yè)化國家的軍事裝備已進入熱兵器和蒸汽發(fā)動機時代了,清軍使用的主要兵器是弓矢、刀槍、盾牌、鳥槍、抬槍、紅夷炮、連環(huán)馬炮及八千斤大炮等,清軍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失利,使武器裝備和技術(shù)方面的落后暴露無遺。
但太平天國時期由于攻城兵器沒有顯著的改進,高厚的城墻仍然是一道堅固的屏障。這時期交戰(zhàn)雙方對南京城的進攻,戰(zhàn)術(shù)上主要采用的是點的突破——登城戰(zhàn)斗、線的進攻——攻擊一段城墻,以及面的包圍——封鎖。為了使攻城奏效,還采用其他輔助措施,如利用坑道傾覆城墻或坑道爆破造成突破口等。封鎖戰(zhàn)術(shù)則是攻城一方在南京城周圍構(gòu)筑野戰(zhàn)工事,使之與外界隔絕,被封鎖一方如果不能打破包圍,最后彈盡糧絕只能投降。清軍與太平軍圍繞著天京城的攻城與守城展開了激烈的搏殺。
“自逆賊占據(jù)金陵,逆酋楊秀清布置最嚴密,城外如九fú洲、七里洲、中關(guān)、下關(guān)、雨花臺、紫金山、秣陵關(guān)、江東橋、上方橋等處,類皆筑壘如城,掘濠如江,為堅不可摧之基?!保ㄗⅲ憾盼臑懀骸对粝嗥交浤婀?jié)略》,《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一冊,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399頁。)1853年4月,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負責天京防務(wù),他構(gòu)建了完整的城防體系。首先,加強了天京城內(nèi)軍事防御設(shè)施的改造與建設(shè)。城門是軍事防御的重點。太平軍入城后,隨即加高矮城,修葺城門,并在聚寶門與水西門之間新辟小南門。太平軍“將各門土袋撤去,城門大開”,派人在城門口稽查出入。
“數(shù)日后又將城門砌小,僅如尋常大門狀,設(shè)門一扇,至晚必閉此扇后再閉向有城門。門中安炮兩位,司門司炮人住城圈中。數(shù)月復(fù)于城圈向里設(shè)柵、開門兩扇,晚由內(nèi)上鎖。城樓上安炮數(shù)位,堞外支板,板上積石,支以木,曳以繩,樓左右席房二,司炮兩三人,司更數(shù)老人,插旗數(shù)竿,夜不用燈火?!保ㄗⅲ骸督鹆晔‰y紀略》,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第四冊,神州國光社1954年版,第701頁。)在周圍城頭上派數(shù)千士兵駐守,每隔數(shù)垛,放一槍炮,設(shè)一望樓,各垛口中間設(shè)有火藥包。挨段有巡守將軍日夜巡查。為使軍情軍令能夠迅速傳達各處,太平軍在城外各營、城內(nèi)及城頭皆設(shè)望樓,它一般高約五丈,共三層,設(shè)梯上下,在樓上可了望遠處。樓上設(shè)大鼓一面,每樓派五人看守,遇有緊急情況便迅速傳報。
北王韋昌輝還指揮太平軍在各城門外據(jù)險筑壘。各營壘“深掘壕溝,環(huán)架槍炮,極其堅固?!卞现杏直椴遢疝迹瑴贤獯钣袛r馬椿?!耙誀I護城,復(fù)以城護營,防守極其嚴密。”其中,城南聚寶門外雨花臺營壘最大,“雨花臺山,賊初來即立土城為營壘,長幾數(shù)里,堅而且寬?!保ㄗⅲ贺骸督鹆昙o事》,見《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二冊,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45頁。)山頂筑有望樓一座,挺立山巔,與報恩寺塔并峙,可以監(jiān)視敵軍動向,指揮南線作戰(zhàn)。在城東北,太平軍修筑了天堡城和地堡城兩個重要的軍事營壘。天堡城位于紫金山西峰制高點,與城內(nèi)富貴山相呼應(yīng)。
地堡城設(shè)于紫金山下靠近城墻根的龍脖子險要處,與天堡城相呼應(yīng)。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曾兵分三路,一路北伐,一路西征,一路守衛(wèi)天京。清王朝則派欽差大臣向榮在朝陽門外孝陵衛(wèi)建江南大營,專事“剿江南”,直接威脅天京。欽差大臣琦善在浦口至揚州一帶建江北大營,專事“剿江北”,切斷南京與江北聯(lián)系,遏制太平天國向北發(fā)展。由于太平天國派大軍北伐西征,天京城中防御力量相對薄弱,各營中至多千人,一般只有數(shù)百人。太平軍想出各種方法迷惑敵人?!懊糠暌箲?zhàn)時,賊在城隅只點一燈極明亮,又用人在城上擂大鼓,打鑼鼓以助軍威。有夜戰(zhàn)則更鼓尤眾盛,平時將神香遍收,每晚在城垛洞內(nèi)焚燒,煙霧迷離,偽若守城人眾,其實城上并無多人?!保ㄗⅲ贺骸督鹆昙o事》,見《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二冊,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48頁。)
清江南大營在南京外城沿佛寧門、觀音門、仙鶴門、麒麟門、孝陵衛(wèi)、高橋門、七橋甕、上方門一線,內(nèi)城沿神策門、太平門、朝陽門、洪武門一線設(shè)立弧形軍事防線。1854年1月,翼王石達開接替韋昌輝負責天京城防,他改變單純依峙城防的防御戰(zhàn)術(shù),令將士移駐城外,以上方橋為樞紐,步步立營,分別向雨花臺與太平門兩翼進扎。清江南大營在南京外城沿佛寧門、觀音門、仙鶴門、麒麟門、孝陵衛(wèi)、高橋門、七橋甕、上方門一線,內(nèi)城沿神策門、太平門、朝陽門、洪武門一線設(shè)立弧形軍事防線。1855年2月15日,清軍一度搶挖地道,炸開太平門龍脖子前城墻,清將張國粱率兵搶攻,太平軍矢石交加,大炮連發(fā)。清軍敗退,城墻缺口立即被太平軍修復(fù)。
1856年下半年天京事變爆發(fā),清軍乘機加強了對天京的進攻,太平天國開始逐漸走向衰落。這時期,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將領(lǐng)擔負起了太平天國的軍事重任。1863年,隨著太平軍“進南攻北”戰(zhàn)略的失敗,以及天京外圍各個根據(jù)地的相繼喪失,太平軍除了天京城防外,已基本不占據(jù)其他城池。清廷派出曾國藩的湘軍直逼天京,開始了對天京的合圍攻勢,天京進入了最后的危險關(guān)頭,城防戰(zhàn)開始了。
到1863年末,天京東、南、西要隘均被曾國藩攻陷,僅天堡城、地堡城還在太平軍掌握之中。為緩城中糧荒,太平軍只能從城北的神策門、太平門偷運糧食進城,但湘軍很快便封鎖了天京城內(nèi)與外界聯(lián)系的這條惟一通道。李秀成提出“讓城別走”的建議,遭到洪秀全的斷然拒絕,洪秀全堅持據(jù)城固守,并將“京中政事,俱交其兄洪仁達提理,各處要緊城門要隘之處,概是洪姓發(fā)人巡查掌管”,李秀成無奈,只能“逼氣而陪其亡”。
湘軍攻城,為高厚的城墻所阻,湘軍首領(lǐng)曾國荃便集中兵力,在城外挖地道。忠王李秀成則令太平軍在城內(nèi)廣挖地窖,在其中置放大缸,借助大缸之內(nèi)的回聲判斷湘軍所挖地道的方位。太平軍或與湘軍對挖地道,使填滿的炸藥不能奏效;或在湘軍開完地道的上方用重錘將地道砸塌,阻止湘軍攻城。當時,湘軍共挖“地道三十余穴”,不是被太平軍發(fā)覺堵死,便是炸了缺口又被堵住,“都已無存”。湘軍占領(lǐng)城南、城西要塞后,集中兵力進攻城東紫金山一帶。1864年2月28日,李秀成令太平軍出朝陽門進攻紫金山南麓的朱洪章部湘軍。湘軍左右夾擊,切斷太平軍入城退路。太平軍退往天堡城,湘軍攀崖仰攻,太平軍猝不及防,天堡城失守。
天堡城丟失后,太平軍只能依托地堡城山水壕溝的護衛(wèi),背靠城墻,繼續(xù)扼守龍脖子要隘及其附近山麓,阻止清軍逼近城東北隅城墻。太平軍對地堡城的控制使湘軍攻城四個月未能得手。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重去世。臨終前,他還下了最后一道詔旨:“大眾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領(lǐng)到天兵,保固天京”。7月3日,湘軍六營三千人分四路偷襲地堡城。四更時分,清總兵朱洪章帶隊進至龍脖子,乘夜?jié)撊胧瘔?,太平軍?shù)百名守衛(wèi)官兵全部陣亡。地堡城的失守使城墻龍脖子要隘及近城制高點全部被湘軍控制,南京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
湘軍居高臨下,“架炮數(shù)層,炮百余尊”連續(xù)十幾個晝夜對天京城內(nèi)猛轟。在此掩護下,總兵李臣典偷偷在太平門龍脖子處重開地道,日夜兼工,僅五日而成。同時,湘軍“通派各營隊伍刈割濕蘆、蒿草,堆捆山積,上覆沙土”(注:《曾國藩全集·奏稿七》,岳麓書社1989年版,第4217頁。),直至高與城齊,準備攻城。7月18日夜四更天,當曾國荃、李臣典準備在地道口封洞點火時,忠王李秀成率數(shù)百人,出太平門外傍城根直攻地道大壘。另一支數(shù)百人的太平軍隊伍則從朝陽門東角,穿清軍號衣,持火蛋延燒湘軍各炮壘,“官軍久勞之后,深夜幾為所乘”。
近千名太平軍戰(zhàn)士“分五路吊城,來攻地道”,但遭清軍堵截,未能成功。7月19日上午,湘軍各部聚集在天京各城門外。午刻,在太平門外龍脖子處總兵李臣典報告安放好火箭引線,曾國荃即刻傳令發(fā)火,只聽“霹靂一聲,揭開城垣20余丈,煙塵蔽空,磚石滿谷”。
湘軍“直沖倒口而入”,太平軍以死相拼,他們將燒著的火藥袋和整盆的火藥倒向湘軍,湘軍大隊被迫后退,但太平軍最終無法阻擋湘軍的進攻。隨后,神策門、朝陽門、通濟門、聚寶門、水西門、旱西門等九處城門均被湘軍攻破,建都十一年零四個月之久的天京城最終落入湘軍之手。
南京城墻,作為冷兵器時代的軍事設(shè)施,其軍事防御作用在這場長達十年的實戰(zhàn)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xiàn)。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的重要戰(zhàn)場,現(xiàn)存的南京城墻也為這段歷史提供了重要的物證。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一批清政府官僚,看到了洋槍洋炮在戰(zhàn)爭中起到的巨大作用。他們認為要鞏固清王朝的統(tǒng)治,就必須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和軍事技術(shù),洋務(wù)運動由此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