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鳳凰出版社社長倪培翔編審在《樓蘭考古調查與發(fā)掘報告》出版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因疫情形勢緊張,鳳凰出版社人員無法前往北京,不能到《樓蘭考古調查與發(fā)掘報告》出版座談會現場,只能在視頻上聆聽高見!感謝北京專家克服困難專程蒞會!感謝外地專家在視頻上蒞會。感謝新聞媒體記者朋友蒞會報道。
唐代詩人王昌齡《從軍行》說:“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出發(fā),走出玉門關,玉門關外往西便是廣袤的沙漠和浩渺的羅布泊,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最大的河流塔里木河就匯入這里。西域三十六國之中,在羅布泊西北岸,最靠近中原王朝的就是樓蘭王國。從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正是在樓蘭分為兩條:一條往南,一條往北。無論南北哪一路,樓蘭都是當時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刹恢螘r,這座綠洲古城湮沒于茫茫戈壁。羅布泊是何時干涸的?樓蘭古城消失在何處?千余年來牽動著人們的心。自從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發(fā)現樓蘭古城遺址,這座身居荒漠、隔世千年的神秘古城,迅速成為學界熱點,令中外學者心醉神馳。早期的外國探險家固然有豐富的發(fā)現和所得,但他們的資料經過科學發(fā)掘的不多,且用外文發(fā)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學者對其進行利用。
新中國成立后,樓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考古禁區(qū)。1979、1980年,乘中日合拍紀錄片“絲綢之路”之機,中央電視臺邀請新疆考古研究所對樓蘭古城古道進行調查、考察。在通向樓蘭的道路孔雀河下游,由穆舜英女士帶領的考古東隊發(fā)現了大批古墓,其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引起轟動。由侯燦先生帶領的考古西隊則再次進軍樓蘭,與東隊匯合,對樓蘭古城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考察與發(fā)掘,這是一場規(guī)??涨暗纳衬脊?,填補了我國科研工作者以往沒有能進入樓蘭古城遺跡進行考古發(fā)掘的空白,并且糾正了既往學者的一些認識。具體來說,本次考古調查與發(fā)掘的主要內容與收獲包括:尋找城墻遺跡,重新勘定了古城的確切位置;發(fā)現了由城內由西北流向東南的古水道遺跡,對城市的用水問題與結構布局有了新的認識;著重考察清理了城中的佛塔與房屋遺址,采集到許多細石器文化標本與魏晉時期的文物,特別是出土了60多枚漢文木簡文書;發(fā)掘了城郊的平臺墓地和孤臺墓地,確定墓葬的時代是兩漢時期。在這些發(fā)現的基礎之上,豐富了對于樓蘭王國的史前文化時期、兩漢時代與魏晉時期的歷史認識。
侯先生在考古現場工作結束之后,就立即投入資料的整理與報告的寫作之中,歷時數年,1987年同時完成了詳細的考古報告——也就是本書,以及三篇簡報性質的文章——《樓蘭古城址調查與試掘簡報》《樓蘭城郊古墓群發(fā)掘簡報》《樓蘭新發(fā)現木簡紙文書考釋》。我們知道,曾經由于種種原因,出版社在當時紙張緊缺無紙印刷的退稿信中所列舉的一條理由便是三篇文章已涵蓋了報告的主要內容。那么,實際的情況是不是這樣呢?作為新的出版方,我們最關注的正是這一點,這決定了本書是否有出版的價值。那我們不妨來具體看一看。以城內的佛塔遺跡為例,發(fā)掘簡報對于相關的調查發(fā)掘情況,敘述共800余字,簡潔明了地陳述了工作情況、出土文物;再看本書,相關的內容有2200多字,從篇幅上來說就有近三倍,其中特別是結合學術史內容如斯文·赫定、斯坦因、長澤和俊等人的既往研究,對本次考古的背景和意義進行說明,是對簡報的重要補充。關于城郊墓葬,發(fā)掘簡報中共計有圖片58幅,其中彩色圖片2幅;而在本書中,收入黑白線圖17幅、黑白照片92幅、彩色圖片37幅,共計146幅,是對簡報內容的極大擴充。其中貴霜銅幣、彩漆圓蓋、彩錦等彩圖十分珍貴,傳達許多信息。關于出土木簡與紙文書,本書對簡報也有重要的補充,如簡報中對三間房西大垃圾堆中獲得的佉盧文木牘殘片,簡報中說有待進一步考釋,在本書中就增加了經拉丁文轉寫后再用漢字釋讀的內容。經過上面的對比,可見發(fā)掘簡報與詳細的考古報告在價值上自然不能等量齊觀,更何況侯先生在發(fā)表考古簡報的同時就完成了詳細報告,愿意在第一時間將自己所占有的資料全部公布出來,以便學術研究,這堪稱典范?,F今不知有多少人將資料作為私藏,遲遲不愿公開,只為自己獨占研究的便利。侯先生以學術為公器,沒有私心,他的這份考古報告卻反而遲遲無法出版,這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1979年12月 樓蘭考古
1979年12月3日 侯燦于樓蘭
1980年4月 樓蘭考古工作中
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的中國敦煌學界,曾經有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的說法,引起了軒然大波。其實,對于樓蘭來說,長久以來又何嘗不是“樓蘭在中國,樓蘭學在海外”?就是侯先生考古報告被拒稿的1988年,這一年被日本稱作“樓蘭年”,發(fā)起了一系列的話題和活動,其熱鬧景象遠非當時的國內能比。好在如同國內敦煌學不斷進步以及日益受到社會重視關注一樣,國內的樓蘭研究與出版也呈現日新月異的局面。今天我們再說“敦煌學在世界”“樓蘭學在世界”,已經不是指學術研究的話語權被外國學者所掌控,而是意味著敦煌與樓蘭的物質遺存、考古發(fā)現,作為人類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我們和各國學者共同研究、相互切磋,背后體現的是一種文化的自信與開放的心態(tài)。
今天,侯燦先生《樓蘭考古調查與發(fā)掘報告》正式出版,雖然遲到了35年,但該來的終究會到來。它既是對一段艱辛探究的學術歷程的永恒紀念,也是一個新的起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對于樓蘭所在的羅布泊地區(qū),已經開展了更多重要的考察考古活動,如對于營盤墓地、小河墓地、扎滾魯克墓群等墓葬遺址的發(fā)掘,如2014年開始的“羅布泊地區(qū)自然與文化遺產綜合科學考察”,等等。我們期待著今天的學者仍能以侯先生嚴謹的學術態(tài)度為標桿,使這些工作的全面資料與詳細報告早日問世。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侯先生本來有一系列的樓蘭研究與寫作計劃,后來由于客觀條件限制沒能完成,樓蘭成果出版成了侯先生一個未完成的心愿。而今侯先生的家人和學生手中還保存著許多關于侯先生樓蘭研究的珍貴資料,我們出版社也希望能在后續(xù)的工作中,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將侯先生的樓蘭研究成果以及這一次具有空前意義的樓蘭考古活動,以精美的圖書形式呈現給更多的讀者,或許也可以部分地彌補侯先生的遺憾吧。
感謝朱玉麒教授和孟憲實教授,將侯燦先生最精彩的《樓蘭考古調查與發(fā)掘報告》在遲到35年后推薦給鳳凰出版社出版,感謝榮新江教授撰寫精彩序言,感謝孟憲實教授撰寫本書出版的后記及張莉教授的附文對侯燦先生及其成就的介紹,從而在樓蘭研究上發(fā)出中國的聲音,展示樓蘭研究卓越的中國學術成果,并讓我們認識和走近杰出的學者侯燦先生;感謝侯燦先生夫人吳美琳女士的辛勤付出。這本考古報告不厚,但背后是沉甸甸的學術成果!我們衷心感謝新疆師范大學黃文弼中心將絲路研究和“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叢刊”的出版計劃放到鳳凰出版社。我們有志積極響應國家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倡議,介入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在絲綢之路出版領域開辟一方新天地!
最后,再次感謝大家光臨!
2022.3.21
【新書速遞】
《樓蘭考古調查與發(fā)掘報告》
侯燦 編著
ISBN978-7-5506-3577-7
定價168元
2022年3月出版
鳳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