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杜澤遜:談談文獻學的方法、理論和學科建設

內(nèi)容摘要

文獻學的核心內(nèi)容是目錄學、版本學、??睂W。延展內(nèi)容是辨?zhèn)螌W、輯佚學、編纂學。相關學科是古代文學、歷史學、哲學、經(jīng)學、小學、科技史、宗教學等。由此形成文獻學的主要分支學科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以及辨?zhèn)螌W、輯佚學、編纂學、文學文獻學、歷史文獻學、哲學文獻學、經(jīng)學文獻學、小學文獻學、科技史文獻學、宗教文獻學等。而入門之學仍是目錄學。這些分支學科的理論、歷史和相互關系的研究,構成文獻學理論研究的主干內(nèi)容。各分支學科的科學建構也就是文獻學學科建設的基本內(nèi)容。

一、文獻學方法

但凡從事文獻學的人,絕對不能沒有方法。沒有方法的話,你知道從哪進去,往哪走,從哪出來嗎?所有從事文獻學研究的人,一定是有個入口的。入了口的人要干什么,也一定是知道的。專業(yè)的文獻學工作者,一定是知道這個套路的。這個套路,就是方法。中國的學者,以懷抱之方法,指導他的實踐。他的實踐能夠形成成果,但是他的方法卻往往并不系統(tǒng)地說出來。這就是重實踐、輕理論。我們現(xiàn)在要想了解他的方法,只能從他的實踐中來總結。其實前人也零零星星的談了這些方法,比方說顧頡剛先生在《古史辨》的《自序》當中,說他的入門是《四庫總目》、《匯刻書目》、《書目答問》一類書,這就是方法。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當然我也非常同意這個說法,那就是文獻學的入門是目錄學。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含糊。文獻學是文獻學,古代文學是古代文學,古代史是古代史,古代漢語是古代漢語,文獻學和它們相關,而又不同。文獻學一定有它獨特的內(nèi)容,它才能夠成為學科。如果去掉和人家交叉的部分不存在自己獨有的部分了,這種學科就不需要了。文獻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文獻學的入門是目錄學。

目錄學的入門,可以首先看《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也就是魯迅先生為許世瑛開的書單上的那一本。《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包含3400多部書的簡明提要。并且這3400多部書都按經(jīng)、史、子、集分了類。經(jīng)部又分易、書、詩、禮、春秋各小類,史部又分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等小類,子部又分儒家、兵家、法家、雜家、釋家、道家等小類,集部又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類。經(jīng)部的禮類又分為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等,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等。這已經(jīng)有三級分類,形成了完整的國學體系,重要的國學書目都有了,精要的內(nèi)容介紹也有了,是非常完整的。我們要研究文獻學,就要以這個為入門。此外,《四庫全書》是乾隆時候修的,乾隆以來又出現(xiàn)了一些很重要的典籍,這些典籍可以通過另一部書目《書目答問》來了解?!稌看饐枴房梢宰鳛榈诙磕夸?。這兩部目錄看完之后,國學要籍就基本沒有遺漏了,并且是涵蓋各門學科的要籍,而不是??埔?。如果研究中醫(yī)就光看中醫(yī)目錄,那只能學中醫(yī),不能學別的。二十四史當中也有醫(yī)學家的傳。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當中都有醫(yī)學家的材料,你都將不會知道。地方志當中也有大量醫(yī)學家的傳,你也不會知道。像《太醫(yī)院志》這類書屬于國家醫(yī)學方面的制度,是在政書類典章制度里面的。所以要跨門類去了解??赐辍端膸烊珪喢髂夸洝?、《書目答問》之后,要看《漢書·藝文志》,要追其源。中國的各門學問在先秦兩漢基本都成立了,這些重要的典籍見于《漢書·藝文志》?!稘h書·藝文志》同樣也分類,分為六類三十八小類,每類還有大序、小序??上У氖?,《七略》對每部書的介紹,《漢書·藝文志》沒有采納,大部分失傳了。但是根據(jù)《漢書·藝文志》,我們也能夠弄明白中國學術的源頭。所以《漢書·藝文志》是一個很重要的門徑?!稘h書·藝文志》之后就應該讀《四庫全書總目》?!端膸烊珪喢髂夸洝肥遣荒艽妗犊偰俊返摹!端膸烊珪偰俊诽嵋乃礁撸瑢W術性強,舉了很多例子,也有很多對歷史上說法的辨證,這些內(nèi)容學術價值較高,在《簡明目錄》中這些內(nèi)容大都被刪除了。因此,《簡明目錄》可以作為初步的目錄,而《總目》提要可以作為更高級的讀物。張之洞認為《四庫全書總目》是良師,他認為把《四庫全書總目》讀一過,就“略知學問門徑”了。張之洞何嘗不知道有個《簡明目錄》呢?魯迅先生是基于對初學者的建議,而張之洞是基于對學者治學而提的建議,級別是不一樣的。有了以上這四部書目,我認為目錄學的入門就可以達到目的了。中國的書目很多,你可以廣泛涉獵,但是這四部書目是根本。有了這四部書目,你就進入了中國文獻的寶庫,你就知道了有哪些書應該讀,有哪些書應該先讀,什么學科應該讀什么書,某一學科看家的書是什么,誰繼承了誰,誰發(fā)展了誰,它們有什么弊端,有什么長項,那么也就自然知道了著作的門徑。我們做學問的最終目標是著書立說,著書立說不是說寫本書就完了,而是你的學說要被他人接受,要有所發(fā)明、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這樣才是真正的著述。并不是說有了一個三百頁裝訂起來的玩意兒就是著述。這不是著述。善于著述之人,既會寫書,寫了還應該能傳。

明清以來,尤其是清代以來,開始講究版本。知某書宜讀,還要知道該書的哪個版本宜讀,這樣要求就精密了。所以清代的好多藏書志開始斤斤計較各個版本的不同,版本的優(yōu)劣,版本的源流。這些方面需要我們進一步看有版本信息的目錄?!端膸烊珪偰俊芬采婕暗桨姹?,但是整體上看主要是對內(nèi)容的評論,是對學術源流得失正變的總結,但是版本源流、版本得失、版本正變,基本沒涉及。這項工作,表現(xiàn)在清代很多的題跋目錄、版本目錄里,像《天祿琳瑯書目》、《愛日精廬藏書志》、《士禮居藏書題跋記》、《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楹書隅錄》、《皕宋樓藏書志》、《儀顧堂題跋》、《善本書室藏書志》、《藝風藏書記》、《適園藏書志》、《涉園序跋集錄》、《藏園群書題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等。《四庫全書總目》沒有太關注版本問題,但是出現(xiàn)了邵懿辰《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出現(xiàn)了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更后來出現(xiàn)了《中國版刻圖錄》,這些書都至關重要。通過這些版本目錄來得知版本源流正變得失,這樣你就不但知道某書宜讀,而且知道某書有哪些版本傳世。在傳世的版本當中,誰先誰后,誰是從誰重刻的,誰是從誰影刻的,誰是從誰進一步校勘提升而再版的,誰是集大成的。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他的底本是十行本,雖然不太精善,但是他附了《校勘記》,俞樾稱贊說“讀一本如遍讀各本”,受到讀者歡迎。所以版本是要講究的。講究版本就要靠版本目錄。中國的版本學主要隱藏在版本題跋和版本目錄之中,而不是版本概論。當然,像葉德輝的《書林清話》,也講版本源流,里面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也可以參考。近人寫的版本學概論,只可作參考,不能作為學習版本學的主要依據(jù)。明白了版本之后,就可以明白??绷?。前代人研究版本源流,主要靠兩個途徑,第一個途徑是刻書序跋,知道誰從誰來。但是前人刻書的時候經(jīng)常不說版本來歷,像李元陽、北監(jiān)本、毛氏汲古閣,都不跟你說底本的來源,你怎么知道呢?這就是第二個途徑,通過???。前人早就掌握了這個法寶,通過校勘而知其異同,通過比對異同而知其源流正變。這是總結版本源流、優(yōu)劣最靈便的方法。一校你就知道了。有比較才能有鑒別。這個比較并不是把兩部書放到一塊,看看它的風格、字體、版式、刻工就完了,這只是一般的鑒定方法,更深入的鑒定方法要通過校勘。版本學需要了解版本的性質(zhì)或者類別。所謂類別就是它是刻本,還是活字本,是抄本還是稿本、批校本、題跋本,還是石印本、珂羅版。你要分清它的類型,同時要斷定年代和類別。是刻本的話,是宋刻、元刻、明刻、遼刻,還是金刻。宋刻本,是蜀本還是建本。是官刻、坊刻還是家刻。這些都是版本鑒定的初步工作。深入的工作就是它在這樣一個版本演變鏈條當中處于哪一環(huán),上線是誰,下線是誰,左右是誰,這就是源流。在這個鏈條之中,它是比較優(yōu)秀的呢,還是一般化,還是較劣的。因此,版本的年代類型、版本的源流、版本的優(yōu)劣,都是版本學研究的范圍。

版本的源流正變優(yōu)劣這些問題有賴于???,才能得出恰當?shù)慕Y論。這是??钡牡谝粋€功能。??钡牡诙€功能就是整理出一個錯字較少、內(nèi)容較全的新的版本,給讀者提供一個較好的版本,這就是讀書人所說的善本。收藏家所說的善本是文物性的善本,也就是年代早、傳世少、名人題跋批校、名家抄本以及名家稿本,這些屬于文物性善本。當然,二者可以交叉。

由目錄而知版本,由版本而知???,通過???,再回過頭來提高我們版本學的基本結論,這就是目錄、版本、??比叩南嗷リP系。??睂W的結論經(jīng)常寫為題跋、校勘記。其中的題跋,匯集成書目題跋。目錄學既要講究內(nèi)容,又要講究版本。講究版本的目錄,有賴于版本學,又有賴于??睂W。三者之間是互相幫助、互相補充、互為前提的關系。但是歸根結底,還要從目錄學入手。

明白了版本、目錄、??敝螅€要考慮文獻學涉及的范圍不僅僅是這些。比方說,我們在考察這個書的內(nèi)容的時候可能會涉及到真?zhèn)螁栴}、作者的生平事跡問題。牽扯作者生平事跡問題的時候,就要有查考作者生平事跡的能耐,于是涉及傳記資料、地方志資料、家譜資料、墓志銘碑刻資料。這就擴充到若干其他學科了。其中的碑傳資料、方志資料、家譜資料尤為重要。別集和總集當中,存有大量的墓志銘、行狀、祭文、壽序、書信,無一不是鉤稽人物生平事跡的材料。另外還有年譜。年譜是傳記的一種。至于正史、雜史、子部一些筆記當中也隱伏著大量的傳記資料,同時還隱伏著大量對著作的評價,對著作始末的介紹,這些也是目錄學上寫提要的人應該參考的。《四庫全書總目》當中就引用了《容齋隨筆》、《池北偶談》等一些筆記,引用正史、墓志銘就更多了。另外給別人的書寫的序言,寫的讀書的跋,也經(jīng)常存在文集之中,朱彝尊的《曝書亭集》、王士禛的《帶經(jīng)堂全集》里面都有大量的序跋,這些也都是目錄學的資料。從事目錄之學涉及的文獻是非常廣泛的,不僅僅涉及到史部目錄類,僅限于史部目錄類就太狹隘了。

根據(jù)清代張金吾等人的總結,文獻之學還有一個分支,屬于編纂之學。像總集的編纂,例如《詩經(jīng)》是誰編纂的現(xiàn)在還不知道,孔子以前就有了?!冻o》是劉向編的,作品是那之前就有,但是編成一本書是劉向做的?!读信畟鳌?、《說苑》、《新序》這都是劉向編的?!墩衙魑倪x》是蕭統(tǒng)編的,在那之前還有摯虞編的《文章流別》。后來的《全唐詩》、《全唐文》,輯錄唐以前作品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唐以后作品的《全宋詩》、《全宋文》、《全宋詞》,都是編纂的。黃宗羲還編了《明文海》。編纂之學是需要文獻學作為支撐的,為什么呢?首先你要取材吧。取材你要知道有哪些書可以提供哪些材料,這就需要目錄學了。當你需要從《昭明文選》、《太平廣記》里取材的時候,《昭明文選》、《太平廣記》本身又有版本好不好的問題。你如果用了差的版本,錯別字很多,甚至被人擅自刪減,你的成果質(zhì)量就難保障。還有的詩文,同時見于若干文獻,例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既見于《史記·司馬相如傳》,又見于《漢書·司馬相如傳》,還見于《昭明文選》,三個出處之間是有差異的。清代梁章鉅,他有個《文選旁證》,把《文選》里面的《子虛》、《上林》和《史記》、《漢書》里《子虛》、《上林》的差異都校出來了。如果你不知道《子虛賦》、《上林賦》見于這三部文獻,當然你就不知道去比對。不知道去比對,很多異文你就不知道。異文至少有三個用處:第一,文字上可能有錯誤,可以校正;第二,即使不知道異文錯對,那也可以提供兩種理解;第三,訓詁學往往是通過異文才得知它是通假,王念孫的《讀書雜志》可以提供這類佳例。??辈粌H僅是為校錯字,還是通訓詁、破通假的一種手段。高亨先生的《古字通假會典》里面很多都是靠“一作某”、“一本作某”來談它們文字相通的。了解文獻的內(nèi)部結構,是從事編纂工作的一個重要入手點,這一切是需要目錄學的?!端膸烊珪偰俊穼嶋H上已經(jīng)告訴你前人是怎么利用這些相關材料的。你可以想,《史記》在先,《漢書》在后,《昭明文選》又在后,好像《史記》優(yōu)于《漢書》,《漢書》優(yōu)于《昭明文選》??晌覀儸F(xiàn)在看到《史記》的文本是南宋的,《漢書》的文本也是南宋的,《昭明文選》也是南宋,在這個意義上講它們又是同時代之物?!墩衙魑倪x》日本還有唐抄本呢,《唐抄文選集注匯存》,周勛初先生收集起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日本人先影印過,不夠全。既然有唐抄本的《昭明文選》,那么這個文本不就早于《史記》的文本了嗎?所以《史記》形成在先,而其存世版本晚于《昭明文選》,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似乎他們之間很難根據(jù)成書的先后來決定優(yōu)越與否。因此,了解版本之學就很重要,成書晚而版本早,成書早而版本晚,可見它們之間的優(yōu)越與否是個復雜的問題。至于《新唐書》和《舊唐書》可以互校,《南史》和《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建康實錄》可以互校,《北史》和《魏書》、《北齊書》、《周書》可以互校,這樣的關系如果你了解了,你可以有更多的收獲。王先謙不是做了個《兩唐書合注》嗎?這不就是著作的一個辦法嗎?那你首先要了解《兩唐書》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通過讀書來解決。但是誰能讀那么多書呢?于是就要接受前人讀書的經(jīng)驗。前人讀書的經(jīng)驗在《四庫全書總目》及各家題跋等書中是有的。因此通過目錄更多地了解前人的讀書經(jīng)驗,由這個讀書經(jīng)驗給我們以啟發(fā),能夠引導我們?nèi)ブ鴷⒄f,去選擇好的選題。選擇好的選題之后,還能給我們以好的實施方案,好的寫作模式和格式,前人成功的經(jīng)驗都是可以借鑒的。文獻學所謂的方法,就是怎樣從事文獻學的工作,從目錄入手,到版本、校勘,通過??痹俜催^來作用于版本,作用于目錄。通過目錄、版本、校勘進一步擴充到辨?zhèn)?、編纂?/p>

編纂當中也包括輯佚。你編《全唐詩》、《全唐文》的話,首先要靠什么材料呢?唐人別集,唐人選唐詩,《河岳英靈集》、《極玄集》、《又玄集》,還需要《兩唐書》里面引用的那些奏折、諭旨,同時我們要依靠唐代出土的墓志銘、碑傳。當然我們還有一個巨大而豐富的寶庫,那就是《文苑英華》。它是北宋初年編的,是《昭明文選》的續(xù)編,因此從整體上來說,它是陳、隋、唐、五代這一階段的詩文選集,主體部分是唐代的詩文。它的原始性、豐富性都是我們編《全唐詩》和《全唐文》的主要依賴。清朝人編的《全唐詩》和《全唐文》,那都是清朝康熙、嘉慶年間形成的,它們和原始的《文苑英華》是不一樣的。《唐文粹》是從《文苑英華》里面進一步編選出來的,《唐文粹》有宋版,《文苑英華》的宋版不全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全套《文苑英華》是明隆慶元年戚繼光他們在福建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后出的《唐文粹》版本早于《文苑英華》,因此它具有??眱r值。這樣一些很復雜的關系對于我們進行文獻的匯纂工作很有幫助。匯纂必然要有辨?zhèn)?、排序,比方說我們按照作家先后來排,那么作家的生平小傳就有需求了,你要去鉤稽。有時還會有一篇文章多個出處的情況,就要有???。你編《全漢文》的時候,《子虛賦》、《上林賦》肯定要有,那么《史記》本、《漢書》本、《文選》本你要去校。校的時候,《史記》選什么本,《漢書》選什么本,《文選》選什么本,這不是抓過來就完的,至少不能用現(xiàn)在的標點本,最好要用影印宋本的《史記》、影印宋本的《漢書》、影印宋本的《昭明文選》,這樣就很講究了。同時你還要學會吸收利用梁章鉅等人的??背晒?,這樣才能讓你的整理工作更上一層樓。如果讓你整理司馬相如的集子,你要能把《子虛》、《上林》校好了,其他那些篇目你就都知道怎么辦了,這絕對不是把作品匯集起來就完了。有些東西亡佚了,要鉤沉索隱。司馬相如有一篇賦叫《梨賦》,見于顧野王的《玉篇》?!队衿肥遣孔值洌齽e的書作為它的證據(jù),也就是書證,其中就引到《梨賦》,只引了兩個字,因此司馬相如的《梨賦》只存了題目和兩個字的正文。這不就是鉤沉索隱的工作嗎?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得到什么啟發(fā)呢?司馬相如除了作大賦以外,他還作詠物賦,這個問題不是毫無信息價值的。如何知道《玉篇》當中會有這樣的佚文零句呢?你就要了解所有的字典都會引用別的書作為書證。早期的字典里如《廣韻》,它也會引別的書作為書證,引的書也有失傳的,因此它也有??眱r值、輯佚價值。凡是前人抄纂的書,例如魏征《群書治要》,其中抄了很多別的書,其不存于今者可據(jù)以輯佚,其存于今者可據(jù)以???。有的人說某某書是假的,我們發(fā)現(xiàn)《群書治要》所引的這部書,和現(xiàn)在這部書的內(nèi)容一一吻合,我們大體可以推定,在魏征那個年代,這部書就是這個面貌了,這對我們判定古書的真?zhèn)我彩怯袔椭?。《藝文類聚》是初唐時期的,引了一篇《說苑》的文字,談的是閔子騫和他父親一起,閔子騫駕車,由于太冷了,他把馬的韁繩掉了,他父親才發(fā)現(xiàn)他的手很涼。閔子騫孝順的故事后來見于《二十四孝》,最早見于《藝文類聚》,而《藝文類聚》引的是西漢劉向的《說苑》?,F(xiàn)在傳世《說苑》里沒有這段話,清人盧文弨等就認為這一段原本是《說苑》中的文字,在流傳過程中丟失了。這同時也可以證明《說苑》已經(jīng)不完整了。我們把這段佚文補過來,附在《說苑》后頭,那不就更完善了嗎?因此輯佚工作不僅僅針對已經(jīng)亡佚的書,還適用于鉤輯存世的書的佚篇。從事文獻工作,了解古籍,同時也就學會了使用古籍。我了解了《藝文類聚》就學會了使用《藝文類聚》。我了解了《說苑》和《藝文類聚》,就知道它們之間看似無關,實際上有關。文獻學可以說是多功能、多方位,但是它講究原始性、全面性、系統(tǒng)性。當然,有了這三點就有了準確性,準確性就是最終的追求了。有人說,文獻學的方法就是考據(jù),這樣說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文獻學和考據(jù)學有什么區(qū)別呢?就不好說了。文獻學的方法有其特殊性,其中最特殊的地方我認為還是應該從目錄學入手,其他的學問也有說要從目錄學入手的,但是都不如從事文獻學,在目錄學入手這方面來的關鍵。

二、文獻學理論

文獻學方法的總結屬于文獻學理論的一部分,可謂之“方法論”。但是這并不是文獻學理論的全部。文獻學理論的全部,我想應該是我們從事文獻學的心得、經(jīng)驗的理論總結。除了我們前面所說的方法的總結之外,還存在一些其他領域的講究和追求。比方說目錄學是入門,這是方法論。那么目錄學追求什么呢?目標是什么?清人章學誠已經(jīng)總結出來了,叫“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氨嬲聦W術,考鏡源流”這是一個追求,你知道了這個追求之后,還很難知道怎么做。我們研究學術史、研究文學史不也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嗎?可見還需要具體化。我們要學習目錄學,目錄學有個分類問題,從六分法到四分法,從四分法到海外來的新分類。大類分小類,小類再分小類。王紹曾先生寫的《目錄學分類論》,這是目錄學的理論之一,也是文獻學理論之一。目錄學的表達方式,首先是編書目、寫提要。還有別的表達方式,比方說寫一本目錄學概論、寫一本目錄學史、寫大小序、寫版本題跋。目錄學的表達方式,也就是它的體式研究,也是理論。更細的來說,目錄的書名是怎么著錄的,卷數(shù)有什么講究,你要總結規(guī)律。比方說古人為什么要分卷,分卷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分卷的意義何在,每卷有多大。古書是怎么命名的,命名方式的演變過程是什么,這都是問題。最早的命名可能是取兩個字開頭就完了,后來就越來越復雜了。近人在書名上也有很多講究,也有很多不夠講究的地方。例如誰都叫《中國通史》,誰都叫《中國文學史》,在取書名上缺乏智慧,并且反映了大家對這個問題的不正確思想。比方說都想當?shù)谝?,你叫《中國通史》,我也要叫《中國通史》,都想?zhí)牛耳,實際上是后面的人想壓倒前面的人,這種思想不太值得提倡。我們應該讓書名具有個性,容易記住,具有標志性,就像人名一樣,好認、好記、好懂,這樣才算成功的書名。如果一個書名很長,二十多個字,就不容易記,就不是太明暢。這是書名的學問。關于著者,他的朝代問題有什么講究?為什么陶淵明活到劉宋還說是“晉陶淵明”呢?這里到底有什么道理呢?這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不食周粟”。另外,什么叫編,什么叫撰,什么叫著,什么叫集,什么叫評,什么叫注。著作的方式很多,這里面也有規(guī)律可循。先前的時候,“撰”在三國南北朝時期指的是編,《文選》寫“蕭統(tǒng)撰”后人就不理解了,《藝文類聚》寫“歐陽詢撰”后人也不理解。其實古人把“撰”和“集”聯(lián)系起來,叫撰集,它們是同義詞的聯(lián)合,“撰”就是匯編。到了宋元以來,“撰”的意思有點像“著”了,這樣就混淆了。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方法,用“編”或者“輯”,來區(qū)別于“撰”,這就是詞匯的發(fā)展給編纂方式帶來的變化。另外,寫提要有什么套路?先寫什么后寫什么,作者的生平該如何安排?史志目錄該怎么編?是收一朝一代的著作,還是表現(xiàn)一朝一代的藏書之盛?史志目錄要不要寫籍貫,要不要寫版本,這些問題的探討都是理論問題。地方志里要不要藝文志,地方志的編法,以及??颇夸浽趺淳帲确秸f兵書目錄、《經(jīng)義考》,怎么編的,都值得探討,都有方法可循。如何利用分類來體現(xiàn)學術的源流?鄭樵說“類例既分,學術自明”,章學誠說“即類求書,因書究學”。其中的后者說的是書目的功用。書目的功用,也需要說出個一二三來,二十四史的藝文志、補藝文志到底有什么用?它可以供我們考古書的亡佚情況、完缺情況、產(chǎn)生年代,考歷代著述的盛況,是文化發(fā)展很重要的一個標志物。即使是書亡佚了,它在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也應該記載在藝文志當中。

如目錄學一樣,版本學也有套理論。比方說如何鑒定版本?你要看它的字體、版式、刻工、牌記、避諱以及紙張、藏書印、題跋批校,當然有的時候不得不通過??保瑏泶_定它的年代。還有,抄本如何鑒定,抄本和稿本有什么區(qū)別?影印本有什么功用,影刻本是什么樣的,影抄本又是什么樣的,種種情況都需要我們?nèi)タ偨Y。校勘學也有些方法,陳垣先生總結的校法四例就很重要。??庇浻蟹焙喍贰7钡男枰_列異文,引證舊說,辨別是非。簡的則要求底本不誤而校本誤的不出校勘記,只在底本誤而校本不誤或者義可兩通時出??庇洠⑶也蛔鞣爆嵖甲C。還有一種???,旨在保存舊本面貌,那就在底本上直接注出舊本(比如宋本)的異文,不論是對是錯。??钡墓τ?,除改錯、存舊本面貌,還有考版本源流、判斷版本優(yōu)劣兩個方面。

另外,怎么輯佚,輯佚有什么講究,什么樣的輯佚才算成功。辨?zhèn)斡惺裁捶椒?。還有,怎樣整理一部別集,怎樣整理一部正史、一部雜史、一部經(jīng)書。怎樣編歷代總集。甚至于怎么標點,怎么注釋,怎么影印。都有一套經(jīng)驗,需要寫出來。前人認可的具有貢獻的成功經(jīng)驗,以及那些失敗的教訓,都需要寫出來。目錄學、版本學、??睂W、編纂學、輯佚學都有它的歷史需要厘清,這些專題史的撰寫也是一種理論表達,而不是實踐。中國古代總集的編纂史還沒有寫出來,其實是可以寫的。人們要以史為鑒,接受它的成功經(jīng)驗,避免它的失敗教訓,認識前人的巨大功勞,尊重前人的成果,展現(xiàn)歷史的輝煌,增加學術、文化的自信,這都是些理論問題。因此,文獻學的理論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它小到每個角落,大到宏觀的學科總結,它和方法論是不同的。

三、文獻學學科建設

有了方法和理論之后,我們就知道文獻學學科是怎么構成的。文獻學學科包括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辨?zhèn)螌W、輯佚學、編纂學等等方面。

文獻學既然包含這么多部分,各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各部分之間像蓋房子一樣,是怎么構成的,這種構成,實際上就是學科研究。學科,就是一門學問要分科。一門學問在大學問當中本身就是一科。文科當中,有中文、歷史、哲學、社會學等,它們在研究學問的時候都要面對文獻。既然面對文獻,就都有個文獻學的問題。因此我們既有專科文獻,也有普通文獻。這樣文獻學的學科建設就有普通文獻學和專科文獻學之分,這本身就是學術構成的問題。比方說,我要研究中國數(shù)學史,你怎么著手,《九章算術》、《海島算經(jīng)》、《張丘建算經(jīng)》,另外你還要明白天文學,古代的數(shù)學和天文學緊密相關的,《史記·天官書》、《禮記·月令》、《淮南子·天文篇》都在研讀之列。另外古代數(shù)學和歷法也有關,天文、歷法、算學、測量,也都在研究之列。所以研究數(shù)學,你要知道到哪里找材料。要想知道到哪里找材料,還要依靠目錄學。目錄學確實是文獻學的入門。了解這些以后,我們就可能讓文獻學學科從微觀上分解成各分支學科,目錄、版本、???、輯佚、編纂。分解為專科文獻學,例如經(jīng)學文獻、史學文獻、諸子文獻、文學文獻。諸子文獻里又可以有儒學文獻、法學文獻、兵書文獻、科技文獻、宗教文獻。宗教文獻里又可以有佛教文獻、道教文獻、伊斯蘭教文獻。如果說這個人從事佛教文獻研究,你不覺得這是個大學問嗎?肯定是大學問,并且終其一生也難以摸透。你研究佛教文獻,如果你不看二十四史的話,你也摸不透。你還要看地方志,中國有多少寺廟,都在地方志里,有多少道觀,也在地方志里。你不了解普通文獻,你也就無法從事??莆墨I的研究。普通文獻和專科文獻互為表里、相互幫助,綱舉目張。普通文獻學、專科文獻學是一體化的,它們之間相互鉤連的關系本身就是文獻學理論的研究內(nèi)容。所以所謂的文獻學的學科建設問題,實際上就是文獻學整體的內(nèi)部結構的科學化、系統(tǒng)化、嚴密化。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分支學科,又要有全局意識,這樣一種建構,就是學科建設。

方法論、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是互相關聯(lián)又有所區(qū)別,我們從方法到理論到學科建設,要進行通盤考慮,才能有利于文獻學全面、系統(tǒng)、健康的發(fā)展,才能有正確的方向。不能夠孤立地搞一個方面,比方說我喜歡藏書,東買一點、西買一點,認為懂得版本學就可以了,不用懂目錄學,這個也不是不行,但是難有大成,他的宏觀意識就會很弱。要加強宏觀意識還要學習目錄學,目錄學是橫通之學,你要想著通,必須學目錄學。

文獻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問題,也是文獻學要探討的問題。你要學文獻學,卻讀不懂古書,這怎么成。要讀懂古書,首先要認字。怎么能叫認字呢?要知道它怎么寫,讀什么音,知道它是什么義,知道它怎么組成語鏈。于是就牽扯到研究字形的文字學,研究字音的音韻學,研究字義的訓詁學,以及組成語鏈規(guī)律的語法學。你只有一個字一個字地組成詞、組成短語,然后構成一句,或形成復句,這樣的排列順序有什么規(guī)律,比方說“吃飯”,不能說“飯吃”,這就形成了語法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語法學應該是語言文字學的主體。我們要從事??睂W,碰到兩個字不一樣,你卻不知道這兩個字字形之間是什么關系,比方說它們是古今字、異體字、正俗字,這樣的話你的??庇惺裁从媚??所以必須要明白文字學。你讀不懂古書是不行的,因此需要訓詁學。另外,中國的訓詁要因聲求義,由形而知其音,由音而知其義,所以形音義三者要兼通。當然,中國古代的韻文特別多,詞賦要押韻,金文要押韻,連銅鏡上的文字都要押韻,詩詞曲就更不必說了。除了押韻還要講平仄。所有的這一切,離開了語音、音韻就沒法辦了。所以說,與文獻學關系極為密切的是小學,可以說小學是文獻學的根基。

歷史學是文獻學一個關系密切的相鄰學科,離開了歷史學,就無法考據(jù)。不考據(jù),文獻學就無法成立。更何況,二十四史當中的藝文志本身就是目錄學。所以說,文獻學的密切相關學科是歷史學。古代文學、古代哲學與文獻學也是非常臨近的。我們的集部之學,不就是文學方面的居多嗎?我們研究詞,研究曲,它們是純文學。我們的文言小說比較復雜,但是白話小說是純文學,這一點沒什么好商量的。駢文,有的時候上奏章要用駢文,所以駢文還有一定實用性,但是賦是純文學。文獻學和文學、文論的關系當然是密切的,這個關系也是極為復雜的。另外,歷史學家也講究文學,要不然《史記》怎么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呢?也就是說,文獻學極其密切的相鄰學科還有古代文學。我們的經(jīng)學、諸子百家、佛教、道教,里面都有很多哲學。前人的理想,前人的信仰,前人對于宇宙和人生的認識,這些都表達為他們的著作、言論。我們對于前人理想、前人天人關系的認識、前人的是非觀、人生觀的研究,構成了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因此我們做古文獻,也和中國思想史、哲學史關系密切,這個密切度絕不亞于與文學、歷史。

還有一個是中國科學技術史,它和文獻學關系也很密切。我們講究版本學不能不懂得印刷術,還要了解造紙術、造墨技術,它們是科學技術的分支。另外,古代的甲骨文、金文、陶器、石刻,這些文獻的載體怎么進行鑒定,也需要科學技術。不懂得中國科技史,別說《史記·天官書》、《禮記·月令》、《淮南子·天文》,你連《詩經(jīng)》“七月流火”都不懂。草木鳥獸蟲魚,需要植物學、動物學知識。古代的天文學、地理學都很發(fā)達。魏晉人還服“五石散”,還煉丹,這些都有賴于科學技術知識才能認識??茖W技術史與文獻學密切相關。宗教學史也是相關學科。中國古代的信仰無處不在,有原始宗教信仰,有后來的大宗教。術數(shù)類的東西有的也帶有宗教色彩。歷史上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儒學,也有信仰的成分。比方說,為什么要蓋文廟,為什么要蓋孔廟,可以說,儒學不是宗教,卻有宗教信仰的成分在里面,因此我們可以講儒釋道三教??梢娨膊荒懿幻靼鬃诮虒W。如果不明白宗教學,就大大影響你對儒學的認識。實際上,儒學的政治性、哲學性、宗教性都是存在的,是多元復合而成的。經(jīng)學很復雜。經(jīng)學家有的是主張遠離政治的。但是經(jīng)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學,主要是因為它與政治的結合。因此經(jīng)學的主流應該是貼近政治的,修齊治平這些應該是主流。但是由于政治的險惡,造成了一些從事經(jīng)學研究的人,繼承了經(jīng)學研究的另一支——名物訓詁。這些人愿意遠離政治,使得經(jīng)學學術化,脫離了它的政治性和宗教信仰性。宗教信仰可能脫不凈,但是政治性可能較大程度地脫離了,從而分化出一些它的分支,比方說分化出古代漢語、訓詁學。本來小學在經(jīng)部,“識字所以通經(jīng),通經(jīng)所以致用”。但是致用這個環(huán)節(jié)就逐漸忽略了,通經(jīng)成了終極目的。這樣,經(jīng)學這門學問和儒學這門學問就有分家的趨勢。其中的儒學繼承了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而經(jīng)學繼承了名物制度、考古的傳統(tǒng)。這兩路分開也有客觀原因,漢朝已有這兩路,也允許學者有自己的選擇。既然有了選擇,于是就有了分流的問題。這個分流,形成了不同特色的著作,對這些著作的特色進行揭示,這也是目錄學家的任務。你不懂經(jīng)學的源流,你怎么樣為經(jīng)書寫提要呢?不明源流的話,你怎么能達到“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標呢?如果你對書籍內(nèi)容的揭示無關痛癢,只會羅列第一卷是什么、第二卷是什么、第三卷是什么,這樣的提要太淺薄了。所以說,中國歷史、中國哲學史、經(jīng)學史、小學史、中國文學史、科技史、宗教史,都是和中國文獻學緊密相關的學科。

總之,文獻學的核心內(nèi)容是目錄學、版本學、??睂W。延展內(nèi)容是辨?zhèn)螌W、輯佚學、編纂學。相關學科是古代文學、歷史學、哲學、經(jīng)學、小學、科技史、宗教學等。由此形成文獻學的主要分支學科目錄學、版本學、??睂W以及辨?zhèn)螌W、輯佚學、編纂學、文學文獻學、歷史文獻學、哲學文獻學、經(jīng)學文獻學、小學文獻學、科技史文獻學、宗教文獻學等。而入門之學仍是目錄學。這些分支學科的理論、歷史和相互關系研究,構成文獻學理論研究的主干內(nèi)容。各分支學科的科學建構也就是文獻學學科建設的基本內(nèi)容。

選自《文獻》2018年第1期。注釋略。

編輯:時瑤

排版:大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文獻學學科體系的歷史演變與現(xiàn)實重建
孫欽善:古文獻學的內(nèi)涵與意義
周挺啟丨中華人民共和國前30年古文獻學研究的特點
苗懷明:泥上偶然留指爪——《二十世紀戲曲文獻學述略》修訂版后記
李開升:純粹的古文獻學,并無文史之分 | 名作欣賞
古籍整理研究成果的價值和評判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