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我家孩子兩歲總是打人,跟小朋友玩手腳很重,一不小心就將對方打得哇哇哭;遇到不痛快、發(fā)脾氣的時候呢,更是見誰打誰,大人哄她,就更是拳打腳踢,愁死了,我都不知道怎么辦了。
A:
需要看到,這個階段的孩子一方面有了想與人交往的愿望,會嘗試跟人交往,但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如何更好地表達善意,和與對方交往的意圖,故而難免弄疼對方。
父母可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技巧,如表達喜歡可輕輕拉拉對方的手或抱一抱對方;想要對方玩具,需要征詢對方意見:“我能玩一會兒你的玩具嗎?”平時不妨跟孩子玩玩角色扮演的游戲,模擬怎么跟小朋友交往,教給孩子簡單的社交技巧。察覺孩子有打人意圖時,可輕輕握著孩子的手,教給孩子具體如何做。
同時,這個階段,孩子也會通過“打”這種最直接、簡單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在孩子發(fā)脾氣時,父母不要盲目哄,需要看到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幫他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如大聲說“我不高興了。”甚至引導孩子通過其他渠道發(fā)泄自己的情緒,比如撕紙,比如打枕頭,再比如靜一靜,等等。
Q2:
寶寶一歲4個月,脾氣很大,也很不聽話,什么都想要動、想要,不準他玩他就哭,他要的東西不讓拿他就急,不如意就動手打人,甚至上手搶。大人怎么跟他溝通都不管用,跟他好好講沒用,打他也沒用,到底該怎么辦?
A:
一歲多的孩子還無法進行換位思考,因此無法很好地理解大人的苦心,反而可能會習得和模仿大人的打人行為。所以,建議父母盡早停止用暴力的方式去解決暴力行為。
另,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更多的自主意識,父母需要意識到這一點,并給予尊重,鼓勵孩子的自主探索行為。在探索過程中,孩子也更容易遭遇受挫情緒。因為他們還無法很好地表達自己,闡述自己的感受,故而會更多地通過“打”的動作,將未被大人看到的情緒表達出來。
所以,我們說,這個階段孩子打人,更多是他有很多需求沒有得到關注,很多情緒沒有得到滿足導致,所以大人要嘗試多觀察孩子,觀察他的需求,并嘗試向孩子解讀他的行為以及需求,讓孩子知道,“哦,對,我想要某個東西?!薄拔蚁M麐寢尡ПА!薄拔依哿??!薄拔覀牧??!薄?/span>
Q3:
我家寶寶1歲9個月了,經(jīng)常發(fā)脾氣,一發(fā)脾氣就打人咬人,告訴她不許咬人根本不聽,怎么辦啊?
A:
孩子有權利發(fā)脾氣,大人不僅需要清晰認識到這一點,同時需要做好隨時面對孩子壞脾氣的準備。如,不要在孩子發(fā)脾氣的當下驚慌失措或說教,因為孩子哭的時候,他的注意力在自己的感受上和尋求你的安慰上,對其它并不在意,也沒有精力去在意。
試著用目光安撫孩子,輕輕觸碰他的臉、手,摟他在懷里。讓孩子體會到,你是明白他和理解他的。
等孩子哭完,你可以再告訴孩子,下一步該怎么辦,或者和孩子商議解決問題。
對于3歲前的小寶寶,如果孩子哭鬧不止,你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個方法通常會很有效果。但一定要轉移到另一個新奇和對孩子來說有趣的東西上。孩子情緒平復后,父母還可以跟孩子談他情緒失控這件事,教給孩子認識自己情緒,以及處理自己情緒的辦法。
如果孩子還小,1歲左右的,不能清楚表達,媽媽需要抱起孩子說:“寶寶,媽媽帶你看看更有趣的東西”,不要跟孩子說太多道理,他不會樂意聽。
Q4:
我家寶寶一歲四個月,脾氣暴躁倔,喜歡耍賴,也喜歡動手打人,太小了溝通不了,該怎么去教他不去打人呢?家人帶孩子沒什么耐心,平時動不動就會打他,我想問,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該不該打?
A:
注意到你說,孩子太小溝通不了,對此我不認同。溝通不僅僅是語言的,更多是語態(tài)和身體動作的,其實孩子從很小的時候起(三四個月左右),就能夠敏銳地感知大人的情緒,并嘗試與大人交流了,大人需要更多去觀察和破譯孩子的身體動作語言,而不是找托辭。
孩子是有樣學樣的,大人是他模仿的對象,所以父母請先以身作則,不要打罵孩子。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學習表達自己、嘗試表達自己的開始,大人要耐心引導孩子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如,孩子想要什么東西,他雖然說不出,或說不好,但他通過咿咿呀呀的語言,通過身體和手指的動作,在向大人表達。
這時,你不要什么都不說就拿給他,最好是試著翻譯孩子的動作語言:“哦,我們寶貝是想讓我拿糖果呀,是這個嗎?紅色的糖果。”甚至引導孩子重復他想要的東西,并引導孩子說“謝謝”,嘗試引導孩子通過恰當?shù)姆绞礁玫乇磉_自己。
觀點: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幫孩子確立邊界
1歲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fā)展,希望自己做主,但是同時也開始遭遇大量的限制,包括自身能力的局限,以及大人的各種設限。因此,他們開始更頻繁地出現(xiàn)負面情緒。
很多孩子這個階段打人,是他在表達一種情緒。這個情緒不一定都是負面的,當然也可能是很興奮的情緒。
若孩子的很多需求沒有得到父母滿足或者回應的時候,或者是想做的事情被父母拒絕的時候,他們會主動發(fā)出“打”的行為。因為孩子還沒有任何邊界概念,手部力量也還沒有發(fā)展好,沒有輕重,所以他們就會失控打到你。而你也的確會認為,孩子打人了。
如果發(fā)現(xiàn)你的孩子帶著情緒地“打人”,別反應過大,或者大怒。孩子只是還沒學會用別的方式去發(fā)泄自己的情緒。這時,我們就可以把他的這種發(fā)泄方式內(nèi)化到一個游戲中去。比如孩子正要打你,你拉起孩子的小手,玩?zhèn)€游戲,同時配兒歌:
爸爸看、媽媽瞧,寶寶的小手在這里;爸爸看、媽媽瞧,寶寶小手不見了……
這種小游戲的方式,可以幫孩子宣泄情緒。同時,孩子也學會了:我不高興的時候,除了打人,還可以做點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