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尼治時間9月8日傍晚,在英倫三島的北端,蘇格蘭阿伯丁的巴爾勒莫爾城堡,統(tǒng)治這片土地半個多世紀的君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宮車宴駕,在位70年,享年96歲。
英聯(lián)邦有關(guān)國家隨即進入了哀悼期。雖然這些流程已經(jīng)被暗中排練、修改了無數(shù)遍,但女王的猝然離世,還是給人以世事難料、人生無常之嘆。在生死面前,帝王將相和鄉(xiāng)野村夫都被一視同仁。從曾經(jīng)坐擁四海、山呼萬歲的君王貴胄,到一輩子卑躬屈膝、唯唯諾諾的螻蟻白丁,皆難逃輪回,終歸松下之土。
堪稱英國王室象征的白金漢宮
但當我們想對女王進行蓋棺定論時,卻一時間無從下筆。若仔細品味,無論是溢于言表的贊美之詞,還是沉痛悲切的哀念之思,以至于那些對封建殘余、殖民帝國批判式的彈冠相慶。任何對這位世紀女君主的悼念追思都顯得表面上宏大隆重,實則卻空洞蒼白。畢竟,幾乎所有人,包括大部分的英國首相都不熟知或真正認識,這位二戰(zhàn)以來活躍在世界政治舞臺上最久的美麗演員。
1936年,魯迅先生逝世后,悼念先生的文章如雪片般飛來。但給人印象最深刻、最深入人心的是蕭紅的那篇《回憶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笑是爽朗的”——這句開場白勝過無數(shù)波瀾壯闊的鴻篇巨制。蕭紅的回憶鋪陳直敘、不事雕琢,像一幀幀蒙太奇鏡頭般記錄著魯迅生前瑣事的點點滴滴,將這一幕幕匯總起來,就是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魯迅先生。即使“蕭文”沒有絲毫悼念、悲傷、贊美、評議之詞,也未著墨魯迅的一生的高光時刻、偉大手筆,在她平淡如流水的敘述中,一個偉岸的魯迅仿佛活了過來。為什么?因為這才是最真實的魯迅先生,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同時,也體現(xiàn)了另一個道理,即宏偉的外在往往無法刻畫真實的人格,但平凡的細節(jié)可以蘊含偉大的種子。
這些照片資料 就是女王漫長一生的縮影
可當我們回憶起英國女王這位超長待機、跨越了幾個時代的君主時,無論男女老少,大家腦海中更多只存在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女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她喜歡吃什么?她喜歡穿什么衣服?喜歡什么顏色?喜歡哪些娛樂活動?
對此,我們其實都知之甚少!或許有人說,她喜歡柯基犬、愛騎馬、偏愛吃多寶魚等等,但白金漢宮對大部分此類信息都諱莫如深。設(shè)想一下,如果你問女王喜歡去哪里旅游、最喜歡哪些走過的城市?恐怕得到的回答會是電影《羅馬假日》里的那個標準答案——“各有千秋、都很難忘”。而奧黛麗·赫本飾演的公主,最后說出的那句“羅馬,我最喜歡羅馬”,只能是浪漫的想象。嚴格來說,女王從十歲起,就從沒有過自己的“羅馬假日”。
大部分人眼中的伊麗莎白二世 不過是出現(xiàn)于特定場合的高貴吉祥物
實際上,我們似乎已經(jīng)可以為這位世紀君主蓋棺定論:女王的一生就是克己復禮的一生,是沒有自我的一生,是無我奉獻的一生。如果說,白金漢宮的形象代表曾經(jīng)大英帝國的輝煌和現(xiàn)代英國的光榮,那女王的一生就是白金漢宮那一抹美麗的倒影。盡管倒影沒有、也不能有自己的形象,她只映射著英國百年來最美的一面,最需要展示的一面,以及與每一個時代的先進文化同行的一面。
比如在二戰(zhàn)中,伊麗莎白就已巾幗不讓須眉。14歲時發(fā)表BBC廣播講話、18歲成為第一個參軍的王室女性。戰(zhàn)后才舉辦了人民理想中的婚禮和自己的白馬王子菲利普親王成婚。在整個50-60年代,大英帝國都處于解體、殖民地獨立的風口。她依靠自己優(yōu)雅的外交形象,努力挽留更多的國家留在英聯(lián)邦內(nèi),至少維持著藕斷絲連的友好關(guān)系。1965年,給披頭士樂隊授勛、1969年嘗試拍攝《王室家庭》紀錄片,讓民眾第一次近距離觀察神秘的王室。1976年,發(fā)送第一封皇室電子郵件,成為最早使用電子郵件的國家元首之一。80年代成為祖母,迎來皇室新的一代。賦予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三個重要自治領(lǐng),完全徹底的獨立主權(quán)國家地位,徹底脫離英國的國會與政府。90年代,經(jīng)歷溫莎火災和幾場王室危機。2011年,成為第一個訪問愛爾蘭共和國的英王。2012年,與007聯(lián)袂出演奧運開幕式“跳傘”入場,驚艷世界。2020年,發(fā)表抗疫特別電視講話。2022年,迎來在位70載鉑金禧年慶典,王室四世同堂,威望到達巔峰。
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伊麗莎白二世與007的經(jīng)典開場互動
二十世紀以來的一百多年,是人類社會、世界格局嬗變最劇烈的一個世紀。半個多世紀以來,女王努力地履行自己的使命,使王室的形象與時俱進,竭盡全力不讓這抹倒影呈現(xiàn)出一絲漣漪,用美好的形象完成英國一系列的內(nèi)政外交任務,以超然的人設(shè)無差別地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為這就是女王為英國作出的最大貢獻。
在電影《國王的演講》中,女王的祖父喬治五世對她的口吃父親說道,“我們是演員,需要討好民眾”。這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背景。英國君主的實際政治權(quán)力,自女王的祖父時代開始蛻變?yōu)椤把輪T式”的禮儀花瓶。既然是演員,在舞臺上怎么演、塑造怎樣的角色,自然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觀眾們集體意識的最大公約數(shù)。而這種演員式的王室也是現(xiàn)代大部分君主立憲制國家王室的共同屬性。
電影《國王的演講》無疑是了解英國現(xiàn)代君主制的重要入門級教材
說到君主立憲,相信大多數(shù)人會有一個絕對想不到的事實。那就是,作為歷史上君主立憲制度發(fā)源地的英國,至今為止,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成文憲法的國家。大家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光榮革命、《權(quán)利法案》乃至于中世紀時期的《自由大憲章》都只是英國的憲法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且英國“不成為憲法”的具體范圍需要包括從中世紀開始,800年來習慣法的總和。并沒有一本明確的法典叫作“英國憲法”。
英國君主制的嬗變,并不是基于某一歷史時期的某一場革命。1688年的光榮革命,更多的只是將立憲君主制的漫長變革推入了較快的車道。在之后的幾百年的歲月里,英國王室和議會內(nèi)閣之間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和治理生態(tài)一直在緩慢卻長期深刻地變化著。
光榮革命 不過是英國憲制演變的過程之一
比如到1832年之前,雖然早已經(jīng)是立憲體制,但英國國會的權(quán)力主要集中在世襲貴族、大地主為代表的上議院,而非如今由平民組成的、權(quán)力至高無上的下議院。但維多利亞女王的叔父,時任國王威廉四世,卻能看清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地位提升不可逆的歷史進程,從而選擇站在平民一邊。到了1910年,自由黨的阿斯奎斯和勞合喬治內(nèi)閣,更是用軟硬兼施的手法迫使喬治五世國王通過了關(guān)注社會平衡、保障民眾福利的《人民預算》以及次年大幅取消上議院特權(quán)的《議會法案》。至于,最終上議院失去所有實際政治權(quán)力,蛻變?yōu)榻裉斓酿B(yǎng)老機構(gòu)則要等到1949年的《議會法》。這還不是終點,1999年英國還進一步取消了上議院里世襲罔替的貴族席位600多個。
因此,英國國家體制的變遷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光榮革命并不停留在1688年,而是在之后的英國歷史中不斷發(fā)酵、不斷自我革命。歷代君主也在每次的變革中,或前瞻性或順應性的服從歷史的大流,自然地形成了如今英國的不成文憲法體制。
英國議會與君主之間的關(guān)系 更多呈現(xiàn)出相輔相成特性
英國的現(xiàn)代君主制是在漸變中形成的,而不是出臺過硬性的法律條文剝奪王室的權(quán)力。若仔細審視英國的政治制度可以發(fā)現(xiàn),一切需要君王最后簽字定奪的政務,都是以“建議”的名義,而非具有強制約束君主簽字的機制。女王在名義擁有專制君主一樣的權(quán)力地位。換言之,女王完全可以動用否決權(quán),雖然她不會主動去行駛。而從古至今,這些君王權(quán)力下放的制度變革均在國會的討論程序中完成,并沒有爆發(fā)過民間大規(guī)模的反君主浪潮。
反觀北歐等其它國家的王室,它們都發(fā)生過廢除君主制的全國大討論。最后出臺了很多硬性規(guī)定,比如公開規(guī)定君主僅僅是象征,沒有任何可以主動行駛的權(quán)力等等。至于日本皇室,更是在戰(zhàn)后麥克阿瑟的主導下,被極度地削權(quán)、裁員。這些王室都有一個法理上“硬著陸”的過程。作為樣本的英國王室卻實行了最平穩(wěn)的過渡。
雖有君主立憲制度 但日本天皇的放權(quán)還是要靠麥克阿瑟來主導
以政治學的術(shù)語來總結(jié)就是,英國政治的近現(xiàn)代化進程是被保守主義主導的。革命年代的人或許會對保守主義字眼有偏見,認為保守就是反動守舊。但經(jīng)典保守主義的原意是指漸進式的改良,反對激勵的變革。英國作為近代史上革命動蕩最少的主要國家,可以說是保守主義成功典范。保守主義成功的背后,就是通過連續(xù)不斷的、領(lǐng)先于時代節(jié)奏的變革,取代社會矛盾總爆發(fā)時,激烈的大革命。
在英國王室的對外文化形象現(xiàn)代化方面,開創(chuàng)先河的是女王的曾祖夫愛德華七世。他一掃維多利亞時代王室肅穆、陰郁的形象,走出王宮并成為了引領(lǐng)時尚的社會聚光燈。雖然是一個鋪張驕奢、唐璜式的花花公子,但他給英國王室?guī)淼娜藲馓嵘约捌湓跉W陸高超的外交手段,還是贏得了英國民眾的普遍贊譽。那段日子也正逢大英帝國在一戰(zhàn)前的巔峰時刻。因此,愛德華七世給英國人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1901年 雜志漫畫上的愛德華七世
在此,歷史存在一個十分有趣的驚人巧合。那就是愛德華七世和他的母親維多利亞女王,經(jīng)常被人和查爾斯三世與伊麗莎白二世母子作對比。因為這兩對母子有太多相似之處:
1 兩個在位時間超過60年、譽滿世界的女王母親;
2 兩個放蕩不羈、不令人省心、當太子超過半個世紀的國王兒子;
3 同時,這兩個兒子都有傾城傾國的原配王妃——亞歷山德拉和戴安娜;
4 他們卻又對妻子不忠,緋聞不斷,其中令他們最神魂顛倒、摯愛一生的外遇分別叫愛麗絲和卡米拉;
5 最神奇的地方是,愛麗絲就是卡米拉的曾外祖母。
國王愛德華七世與母親維多利亞女王
但接下來發(fā)生的故事可能就會有分化,即查爾斯三世能否斬獲得愛德華七世那樣的贊譽?這是一個非常難以預測的問題。至少目前看來,查爾斯三世的性格與表現(xiàn),是蘊含著隱藏的風險。
與他的母親盡忠職守、克己復禮一輩子相比,查爾斯從王儲時代開始,就經(jīng)常作出出格的舉動。當國王沒幾天就被媒體捕捉到,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對身邊工作人員面露慍色。民眾很難想象,已故女王發(fā)怒是什么樣。但最致命的,是查爾斯過去公然表達對社會問題的觀點,比如支持激進手段防止氣候變化。這都有可能將王室推向風口浪尖。王室被卷入政治紛爭,是現(xiàn)代立憲君主的大忌,無論君主本人的觀點長期來看是否正確。說到底,當下政治講究的是最大公約數(shù)和平衡與承擔風險,而王室不能承擔下臺的風險。
多年來 查爾斯三世都生活在母親伊麗莎白二世的陰影下
女王一生都不曾公開自身的政治觀點,對國民的全體講話也是字字斟酌、次數(shù)嚴格控制。女王的真實政策傾向,只有每周一次和首相的秘密獨對才會流露,但這些談話內(nèi)容歷來被嚴格保密。不過,通過歷代首相的側(cè)面評述來看,女王作為一個跨世紀的政治家,有著非常成熟老道的政治遠見??杉词故沁@樣的一位智慧的長者,也必須在國策走向不如她意的時候隱忍不發(fā)。唯一一次可以明顯讓外界感受到女王作了政治站隊的事件,是英國脫歐。公投脫歐后,女王通過身穿歐盟旗幟色彩的禮服,以最含蓄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反對態(tài)度。應該說,脫歐對英國的影響是歷史性的,而且是被民粹裹挾的政治短視行為。這點也必將由歷史去證明!
由此可見,女王并不是一個沒有思想、長于深宮的花瓶擺設(shè)。只不過出于現(xiàn)代王室的超然地位,她需要對好奇的民眾若即若離、對政策的觀點緘默不語、對王室的形象竭力維護。這包括她自己對王夫菲利普親王多年來數(shù)不清的花邊新聞忍氣吞聲。女王在幼年時,她的伯父愛德華八世國王不愛江山愛美人、沖冠一怒為紅顏而退位。這對當年的王室與整個英帝國造成了極大的危機?;蛟S是這個記憶,使得女王在后來整個王室的婚姻問題上采取較為保守內(nèi)斂、小心謹慎的態(tài)度,如履薄冰。這就是女王一輩子沒有終點的工作和生活。
發(fā)表電視講話的 伊麗莎白二世
但事實證明,這種一旦開始,就需要放下自我、終生無我奉獻,且沒有退出方式的生活、工作、婚姻的形態(tài)越來越不適合現(xiàn)代人的理念。從戴安娜王妃的悲劇到哈里王子的出走,都顯示了新時期受過高等教育、有著自己獨立思想的人,很難去復制女王克己復禮的一生。日本雅子皇后的不幸也是同樣的道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查爾斯、戴安娜也好,瑪格麗特長公主也好,哈里、梅根也好,甚至愛德華八世,他們都沒有錯,只錯在他們是皇室成員,就不能獲得普通人的自由。高層次的背景照亮了他們成為歷史先行者的道路,但沉重的王冠卻壓得他們先行的每一步都得付出巨大的代價。
從理論上講,現(xiàn)代的君主立憲制的起源,是王室為了保一姓之尊榮而作出的無奈妥協(xié)。可謂之曰,資本主義現(xiàn)歐洲,封建貴胄王氣收。這給人一種王權(quán)日薄西山、茍延殘喘、社會寄生蟲的印象。但從實踐上來說,立憲君主卻提供了一個超脫世俗政治斗爭,打造出一個可凝聚國家精神的具體化存在,美國聯(lián)邦首席大法官某種程度上也扮演著這個角色。他們擺脫政黨色彩的烙印、超然于具體政務之上,可以作為現(xiàn)實政治在極端情況下的最后仲裁者、也可以依靠自己常青樹般漫長的任期成為國家人格化的化身。就算在平日里,王室的存在也是為旅游文化事業(yè)增添色彩的加分項。如果不考慮皇室的日用靡費,自帶歷史文脈的各大立憲君主對于他們的國家而言都是一筆正資產(chǎn)。女王的離世,對英國而言確確實實是一筆巨大的損失。雖然長期來看,這不是不可再生。
兩位相隔400年的伊麗莎白女王 都是英國進入特定時代的象征
但還有人說,這些權(quán)力凋零的君王早沒了王者之氣,憑何獲得至高的尊崇?但我們不禁要問,何為王者之氣?是天下一人、稱孤道寡的唐宗宋祖,還是御前翹足意、四海動地雷的秦皇漢武,抑或是改變世界的行業(yè)巨擘、財閥大亨、科技狂人?從表面上看,毫無疑問,他們均是一方世界或某一領(lǐng)域的王者,他們的一言一行被人關(guān)注、一顰一笑令人畏懼。
但稍加思量,便可知政治的底牌是骯臟的、商海的本質(zhì)是逐利的,這些所謂的“王者”們絕大多數(shù)皆不能免俗,王氣折于私心。漢武輪臺罪己、太宗方術(shù)求仙、明皇馬嵬西狩、徽欽五國蒙塵。帝王將相何足貴?商賈巨擘又何足論哉?同樣的,絕大多數(shù)科技天才在商用化的面前也不得不變?yōu)槔娴呐`。即使他們中有很多人都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但他們的終局依然會折服于自己的私心,并利用自己的政治、商業(yè)帝國為之服務。
傳統(tǒng)王室的價值 無疑是產(chǎn)業(yè)新貴們所難以企及的
因此,如果王者之氣體現(xiàn)的就是有形的實力和不加制約的權(quán)力,那恐怕這并不是王者之氣,而是邪人之氣。即使今日為屠龍者,明日亦變惡龍。換言之,作為有為有漏之法,絕大多數(shù)的君王貴胄、才子佳人、產(chǎn)業(yè)巨子,他們畢竟為空。何以故?因為,他們的事業(yè)再大、貢獻再多,也不必然、或必不然能擺脫自己的分別心。一個本質(zhì)上不肯舍棄、不愿正視自己分別心的王者,就是邪人。在這個錯誤的基礎(chǔ)上談王者之氣,只會貽笑大方。
《道德經(jīng)》有云: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即老子認為,要做一個優(yōu)秀的、“圣人”般的統(tǒng)治者,就應該放棄“我執(zhí)”,體察無數(shù)百姓眾生的心,并將之變?yōu)樽约旱囊庵尽?/p>
伊麗莎白二世 堪稱當代君主的模仿標桿
從究竟徹底的角度而言,真正的王者之氣就是平等心——一顆永遠不生驕慢、嗔恨、視一切眾生皆平等的心。這才是王者。而那些有為有漏之法堆砌起來的龐大帝國、無邊權(quán)力,和這顆平等心比起來,就是云泥之別。
女王逝世后,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領(lǐng)導人,不分地區(qū)和陣營,也均第一時間發(fā)表唁電,并由各國的元首、政府首腦親自赴英自加19日的國葬。這幾日里,泰晤士河畔的威斯敏斯特宮方圓幾公里,人流不息,全英乃至全球的民眾匯聚在倫敦,排隊幾十個小時,向女王的靈柩告別。人群隊伍中不乏大衛(wèi)·貝克漢姆這樣的人氣明星和特蕾莎·梅之類的顯赫政要。大量的在場群眾紛紛落淚,場面令人動容。很難想象,在信息如此自由發(fā)達的今日西方社會,還會有這樣一個幾乎無差別地、深受愛戴的政治人物。
女王葬禮現(xiàn)場的王室成員與圍觀民眾
人們常說,女王的離去是一個時代的落幕。但一個落幕的時代真的會牽動當下世界的神經(jīng)、贏得這么多的人氣嗎?在我看來,與其說,女王代表帝國舊日的輝煌,不如說,女王這一輩子,活成了這個國家的正面化身——與其同苦樂、共悲歡,齊唱如歌歲月。雖然,身體無法改寫自然衰老的規(guī)律,但曾經(jīng)的老大帝國褪去鉛華后青春依舊。伊麗莎白二世會落幕,但擁有自我更新、不斷進步能力的國家,永不落幕!
向女王致敬!向前進的時代致敬!
愿她在天堂安息。女王陛下一路走好!
God Save the Qu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