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非賞不立,非罰不成,圣賢的賞罰之道,讓人心服口服

寫在前面的話:

入國學殿堂,汲經(jīng)典精華。用通俗易懂的話解讀經(jīng)典中的妙語,讓國學成為人人可以學得會的國學,我是國學遺珠,接下來讓我們接著來看古代典籍中的微言大義。管理的手段無外乎賞、罰兩項,非賞不立,非罰不成,這與治理國家的手段是一致的,下面的話將告訴你,為什麼賞罰兩方面不能偏廢?

明必死之路,嚴刑罰也。

孔子曰:'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禮也。'故三軍大敗,不斬;獄犴不治,不可刑。何也?上教之不行,罪不在人故也。夫慢令致誅,賊也;征斂無時,暴也;不誡責成,虐也。政無此三者,然后刑,即可也。陳道德以先服之,猶不可,則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則廢。不能以憚之,而猶有邪人不從化者,然后待之以刑矣。'

大意感悟:嚴苛的刑罰是為了讓百姓明白什麼是可以做的事,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事。

孔子說:'當權者喪失道義,殘殺部下,這是不符合禮義的。'所以三軍大敗,不斬將領;有法不依,不能動用刑罰。為什么呢?因為當權者對人民沒有進行教育,責任不在民眾。蔑視法律而自取滅亡的君主是盜賊;橫征暴斂的君主是暴君;不預先告戒民眾,卻責備求全的君主是民賊。法律制度沒有這三種弊端,然后才能實行法治。先宣傳文明道德來使人民心悅誠服,這樣做行不通,那么就樹立有德行的人作為榜樣來教育人民;如果這樣還不行,仍然有不法之徒為非作歹,這就得用刑罰嚴厲制裁了。'

袁子曰:'夫仁義禮智者,法之本也;法令刑罰者,治之末也。無本者不立,無未者不成。何則?夫禮教之法,先之以仁義,示之以禮讓,使之遷善,日用而不知。儒者見其如此,因曰:治國不須刑法。不知刑法承於下而后仁義興于上也。法令者,賞善禁淫,居理之要。

大意感悟:袁安說:'仁、義、禮、智,是法律的基礎,法、令、刑、罰,是法治的延伸。沒有基礎,法律就無從建立,沒有派生的東西,法治就無法完成。為什么呢?實施以文明道德為教化的法治制度的方法,必須以仁義禮智教育人,然后以有教養(yǎng)的先進人物和事跡給以示范,使人遷惡向善,使人民群眾每日每時都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成為自覺的行動。儒家看到以仁義禮智教育人民向善的成果,于是說:治理國家不需要刑法。他們不明白只有實施法治的基礎上,仁義禮讓才會形成。實施法治,是為了揚善抑惡,提倡文明,禁止荒淫。這是治國原理的關鍵。

商、韓見其如此,因曰:治國不待仁義為體,故法令行于下也。故有刑法而無仁義則人怨,怨則怒也;有仁義而無刑法則人慢,慢則奸起也。本之以仁,成之以法,使道而無偏重,則治之至也。'

大意感悟:商鞅和韓非子看到這種情況,于是說:治理國家無須以仁義為本,只須推行法治即可。結果因只有刑法而沒有仁義,人民產(chǎn)生怨恨,有怨恨就要憤怒;有仁義而無刑法,人民就會輕慢,邪惡就會隨之產(chǎn)生。以仁義為根本,靠法令來實現(xiàn),雙管齊下,二者并重,這才是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鹽鐵論?刑德第五十五》譯注
《申鑒》名句集
《袁子正書》卷1體政詩解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先仁后法先教后刑通無偏重則治之至
【法碩論文】論韓非子法治思想及其歷史影響
中國古代有關“法治”的經(jīng)典引文
鹽鐵論(58)詔圣第五十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