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西域 漢之初,西邊疆域與秦同,都以臨洮(今甘肅岷縣)為界。一開始,漢武帝的開疆拓土計劃好像并沒有算上河西走廊和西域。后來武帝要滅匈奴,計劃從東、中、西三個方向分別進攻,先穩(wěn)定中路,再進攻朝鮮和中國東北,以“斷匈奴左臂”,并且進攻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這才將西域規(guī)劃作為匈奴規(guī)劃的附屬提上議事日程。 西域是指今玉門關、陽關以西經過新疆、越過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是喀喇昆侖山、天山和興都庫什山交匯的地方),直至中亞。當時,史書說在蔥嶺內外分布著有“大小三十六國”,其實經過無數(shù)次的分裂和合并,前后大概出現(xiàn)了五十多個國家。其中主要的國家有蔥嶺以內的樓蘭(今新疆羅布泊西北)、莎車(今新疆莎車縣)、于闐(今新疆和田、于田附近)、疏勒(今新疆疏勒縣附近)、姑師(今吐魯番)、龜茲(今新疆庫車縣)等國;蔥嶺以外的有月氏(先居河西走廊,后遷至伊犁河流域,再遷至阿姆河上游)、大宛(錫爾河上中游)、烏孫(先居河西走廊西段,后遷至今吉爾吉斯斯坦伊賽克湖附近)、康居(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等國。 河西走廊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從臨洮往西北就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一段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地帶,在今甘肅祁連山以北,合黎山和龍首山以南,烏鞘嶺以西,東西長約,南北寬度在幾十到左右,內部平坦,由玉門—安西—敦煌平原、張掖—高臺—酒泉平原和武威—民勤平原等幾個小平原組成,有祁連山冰雪融水灌溉,所以土地肥沃,現(xiàn)在是甘肅農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不過在當時還沒被漢族開發(fā),牧草生長茂盛,是月支、烏孫、匈奴等少數(shù)民族占據(jù)用來放牧的。因在黃河以西,所以被稱為“河西走廊”,其地位至今仍然非常重要,第二亞歐大陸橋東段的隴?!m新線就經過此處。 河西走廊西端為敦煌,從敦煌開始就可以分兩路:一路往西北方向是玉門關,過關后經白龍堆(羅布泊以東)、姑師,沿北山(今天山)南麓西行至疏勒,再越蔥嶺,是為北道;另一路是從敦煌往西南,出陽關,經樓蘭、沿南山(今昆侖山、阿爾金山)北麓西行至莎車,再越蔥嶺,是為南道。從今天來看,北道繞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部邊緣,南道繞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部邊緣,總之,都要繞過那片號稱“死亡之?!?、“不毛之地”的大沙漠。 建元三年(前138年),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當時武帝正在準備反擊匈奴,從投降漢朝的匈奴人那里得到一個消息:被匈奴打敗的大月氏想報仇雪恨,只恨無人援助。他便想到可聯(lián)合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于是派張騫出使大月氏。 月氏,在中國先秦時代的古籍中,或譯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來也有譯作月支的。月音“越”(前述“月”為“肉”的古體是筆者失誤,此字讀音早已被改正過來),氏古音讀作“支”。公元前5~前2世紀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勢力強大,為匈奴勁敵,還強迫當時的頭曼單于把他大兒子(就是后來的冒頓單于)送到月氏作為質子。從公元前202年左右開始,匈奴冒頓單于不斷攻擊月氏,并在前177年左右徹底擊敗月氏。月氏被迫舉族西遷至伊犁河流域。有一小部分留在河西走廊,與祁連山的羌族雜居,稱“小月氏”。西遷的稱為“大月氏”。也有人說月氏西遷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約從前200年左右月氏處于與匈奴交戰(zhàn)劣勢的時候開始的。不過他們在西遷途中順道滅亡了一個更弱小的國家,他們的鄰居——烏孫。約在前139~129年間烏孫國復仇,與匈奴冒頓單于之子—老上單于聯(lián)兵再次擊敗大月氏,大月氏被迫再次往西南方向遷徙,打敗了阿姆河流域的大夏人,在此立國。 張騫是漢中郡成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當時只有26歲,他是一個很有冒險精神和堅強的人。 當時河西走廊在匈奴手里,張騫帶領的一百多人組成的使團通過此地時,幸運女神并沒有眷顧他們。他們被匈奴抓住,軟禁起來。張騫屢次計劃逃走,但是都失敗了。他不得不在匈奴娶妻生子,好像要在匈奴扎根一樣。但這些都是迷惑敵人的,他無時無刻不在記掛著自己的使命,終于有一天逮著機會了,和自己的仆人堂邑父成功逃脫。雖然那已經是十年后了。 他們經過沙漠邊緣,翻過蔥嶺,到了大宛。大宛國王很艷羨漢朝的富饒,想和漢朝建立良好的關系,所以對張騫非常熱情,派專人給張騫當向導,把張騫送到康居,再經過康居到達大月氏。終于在前128年到了大月氏。 這時的大月氏卻安于肥沃的土地,已經打消了復仇的念頭,拒絕了漢朝的建議。張騫并不善罷甘休,在大月氏耐心地勸說了一年,還是不成功,只好踏上回國的路途。不料在途中又被匈奴抓住。一年以后(元朔三年,前126年),匈奴軍臣單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為單于,向殺死軍臣單于的太子于單。于單被迫降漢。張騫在這場變亂中趁機逃回長安,向武帝報告了沿途的見聞和各國概況。大概意思是說,雖然我沒完成任務,但是我還是宣揚了皇上你的威名,那些小君主聽了都仰慕你得很。武帝聽了很高興,不但沒有懲罰他,還封他為太中大夫。 這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歷時十三年的艱苦磨難,一百多人的使團僅二人生還。 元狩四年(前119年),張騫奉召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聯(lián)絡烏孫,進一步打擊匈奴。 烏孫原與月氏是鄰居,都住在河西走廊西部。前177年左右,被匈奴擊敗的月氏人在西逃途中擊敗并掠奪了烏孫。烏孫王被殺,部族四散遷移,一小部分東遷至甘肅東部,大部分逃到匈奴。當時烏孫王子昆莫獵驕靡剛滿月,被冒頓收養(yǎng),在后來的老上單于的幫助下,他起兵擊敗西遷至伊犁河流域的月氏人,也殺死其國王,并在伊犁河流域復國,領土擴展至南面的伊賽克湖沿岸。 此次張騫所帶的使團規(guī)模龐大,成員二百,馬四百,還有 牛羊萬頭和大量的黃金幣帛。 在兩年前霍去病已經痛擊匈奴右部,占領河西走廊,所以這一次張騫一行順利到達烏孫,請烏孫東返故地河西走廊,共擊匈奴。烏孫昆莫獵驕靡感念匈奴單于救護自己的恩德,卻又不愿長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因此當張騫奉漢武帝命前來向他建議返回敦煌祁連間故地﹐以便與漢朝共同對付匈奴的時候,他堅決謝絕??墒窃谒私獾綕h朝國富兵強以后,又愿與漢朝保持良好關系,得藉漢朝以自重。當然,他們拒絕的原因還有匈奴還是很強大,他們仍然害怕匈奴,況且漢朝太遠,若被匈奴攻擊,漢朝也不能及時援助自己。 張騫無奈,只好分遣副使分別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闐等國開展外交活動,自己在烏孫坐等消息。 四年后,元鼎二年(前115年)夏,烏孫派使者隨張騫回到長安。不久,張騫所遣的副使也帶回了各國使節(jié)陸續(xù)回到長安。漢朝和西域各國首次建立外交關系。此后,漢朝與西域各國頻繁互遣使者,關系日益密切。雙方商旅東來西往,熙熙攘攘,好不熱鬧。西域各國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樂器、歌舞等開始傳入中原。中原人民對這些東西感到稀奇,所以這些東西非常有市場。而中原的絲綢、漆器、鐵器也被商人運到西域各國,當?shù)厝艘矝]見過這些稀奇玩意兒,所以中原物件在西域也大受歡迎。這些東西又通過中亞、西亞傳到歐洲。 這條從長安出發(fā),一直向西經過河西走廊,通過今天的南疆,越過蔥嶺,到達中亞、西亞和歐洲的道路,是當時直至中世紀時候的溝通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要道,由于貿易商品中以絲綢最為知名,所以被稱為“絲綢之路”。 而當時匈奴還控制著樓蘭和姑師,這兩小國經常出兵劫掠國王使者和商旅。元封二年(前108年)冬十二月,武帝派趙破奴、王恢率兵破姑師,俘樓蘭王,完全控制了“絲綢之路”。 匈奴聽說烏孫小兄弟在向漢朝靠攏,不太聽話,威脅要攻擊烏孫。烏孫于是下決心與漢朝建立更密切的外交關系,請求娶漢朝公主和親。武帝便把江都王的女兒細君公主嫁給烏孫王。匈奴得到消息后,為了抵制漢朝在烏孫的影響,主動要求烏孫王娶匈奴女。烏孫王誰都不敢得罪,君為右夫人,匈奴女為夫人。幾年后,烏孫老王死,其孫岑陬繼位,依照國俗,要娶細君公主為妻。公主不肯,上書長安。武帝為了穩(wěn)住烏孫,說為了國家,你就依他們的風俗辦事吧。公主只好答應。細君死后,武帝又把楚王戊的孫女解憂公主續(xù)嫁給岑陬。這樣,烏孫與漢朝長期保持友好關系,為后來二國攻擊匈奴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礎。這也影響到西域其他小國,都與漢朝很友善。 但是畢竟匈奴控制西域年深日久,影響力還是存在的,甚至在某些國家中還超過了漢朝的影響。比如大宛。有一次,武帝派使者去大宛用重金交換傾慕已久的汗血寶馬。大宛國王不但拒絕交換,還讓附屬國郁成國刺殺漢使。武帝大怒,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兩次西征大宛。付出重大傷亡后,終于攻下大宛都城貳師城,殺死其國王毋寡,控制了大宛。 征和三年(前90年),武帝又派成娩率西域樓蘭等六國兵共圍車師,盡俘其王和民眾而還。 至此,漢朝完全取代了匈奴在西域的影響,控制了西域,為后來宣帝在神爵二年(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西域成為漢朝政區(qū)一部分打下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