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數(shù)(WBC),它的多少反映身體抵御、殺滅致病微生物能力的強弱。成人的正常范圍是4-10G/L;新生兒為(15.0-20.0)G/L;6個月-2歲為(11.0-12.0)G/L。如果減少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傷寒或瘧疾、營養(yǎng)不良、極度衰竭,以及脾功能亢進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增多主要是急性化膿感染、炎癥存在、嚴重的組織損傷及大量的血細胞破壞、急性大出血和溶血、白血病及某些腫瘤等。
RBC、HB分別是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是反映貧血的兩個指標。當發(fā)生貧血、白血病、失血等時,會減少;當發(fā)生嘔吐、腹瀉、缺氧和心肺疾病時增多。
紅細胞(RBC)計數(shù),正常范圍是:男性(4.0-5.5)T/L;女性(3.5-5.0)T/L;新生兒(6.0-7.0)T/L。增多的病理性原因有嚴重的肺氣腫、肺原性心臟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一氧化碳(CO)中毒等。減少的病理性原因有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營養(yǎng)不良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等。
血紅蛋白(HB)正常范圍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兒170-200G/L。其病理性原因與“紅細胞數(shù)”相同,但在各種貧血時,由于紅細胞與血紅蛋白含量不同,二者的減少程度可以不一致。因此,同時測定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對貧血類型的鑒別有重要意義。
血小板數(shù)(PLT),它的功能可不小,在止血、凝血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數(shù)有6.0%-10%的波動,午后較早晨高,高原居民較平原居民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低;劇烈活動和飽餐后升高,休息后又恢復到原來水平;婦女月經(jīng)前降低,經(jīng)期后逐漸上升。其正常范圍為100-300G/L。如果低于100G/L,就要引起重視,因減少常見于急性白血病、難治性貧血、脾功能亢進、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如果大于400G/L,也不能馬虎,因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溶血性貧血及急性化膿性感染時,是增多的。
對于如何看血常規(guī)化驗單,專家給出建議,如果您的血常規(guī)檢查不正常,一定要遵照醫(yī)生的建議,進一步作相關的檢查,切不可小看這份“血常規(gu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