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功績,無論怎樣歌之頌之都不為過,不僅因為它為盛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后世治國提供了范例,但是很多人對“貞觀之治”有一個誤區(qū),認為貞觀時代大唐帝國國富民強,事實并非如此,貞觀時代是“治世”而非“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是大唐帝國的第二任君王,但是直到貞觀二年,大唐帝國才基本上算作是統(tǒng)一了,所以,李世民接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國家,和推倒重建一個國家沒什么區(qū)別,他上比不了隋朝“大業(yè)”年間的國富,下比不得唐玄宗“開元盛世”時期的民強,此時的唐朝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爛攤子。
大唐鐵騎
這其中有一個最好的例子,西域高昌國的國王鞠文泰,是個具有漢族血統(tǒng)的西域國王,他在隋朝“大業(yè)”時期曾親自來中原朝貢,親眼見識了隋朝的富庶與繁華,貞觀四年,他又來中原向大唐朝貢,而他此次見到的則是滿目荒涼,此時唐朝和西突厥都正在對他進行拉攏,鞠文泰根據(jù)自己親眼見到的事實斷定,唐朝同隋朝沒法比,唐朝太窮了,跟著唐朝混沒前途,于是,高昌國便倒向了西突厥,與唐朝為敵,一直到貞觀十四年,唐太宗李世民才派大將侯君集出兵高昌國,收拾那個沒眼力見的鞠文泰,當然,鞠文泰在見到大唐帝國的精銳“安西軍”后,當天夜里就被活生生的嚇死了,由此可見,直到貞觀后期,唐朝的國力才有所增強。
天策上將李世民
眾所周知,李世民是武將出身,十六歲便隨其父李淵起兵反隋,統(tǒng)兵征戰(zhàn)四方,親自沖鋒陷陣,古人云“慈不帶兵,義不掌財”,所以,李世民本是位性如烈火的統(tǒng)兵大帥,但在他坐上皇位之后,卻成為了一位虛懷若谷、誠心納諫的睿智帝王,“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李世民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這一切都源于李世民的一個心結(jié)——“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通過“玄武門之變”而登上了帝位,但是殺兄屠弟逼父的事實則難堵悠悠眾口,如何在滿朝文武及大唐子民面前為自己正名,已經(jīng)是李世民刻不容緩要解決的問題了,怎么解決?他要做一個明君,做一個比他的父、兄都要賢明的帝王,只有這樣,才能向世人證明,他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是正確的,而要成為一位明君,他就必須要勤于治國理政,誠心納諫,關愛百姓,只有這樣,李世民才能在世人面前樹立一個“賢君明主”的形象。
唐太宗李世民
在治國理政方面,李世民對自己的文治武功還是有相當?shù)淖孕牛?/span>于在誠心納諫、關愛百姓,這就需要有一位敢于對他提出不同意見的人,來時刻提醒自己,但是這種敢于向他提意見的人即不能多,更不能是有影響力的人,試想一下,如果你所有的下屬都敢對你指手畫腳,那么你這個領導也就算是當?shù)筋^了,因此,魏征這位“無聲望、無勢力、無根基”的三無人員進入了李世民的視線。
直言進諫的魏征
魏征(公元580年—公元643年)字玄成,河北巨鹿人,在歷史上,他是以剛直忠正、敢于進諫的形象而著稱于世,因其敢于直言進諫,輔佐李世民共同創(chuàng)建了“貞觀之治”的豐功偉業(yè),而被后人譽為“一代名相”,在真實的歷史上,魏征其實是一個軟弱的、沒有主見的人,這從魏征之前的仕途經(jīng)歷上就可得到證實。
漂泊中的魏征
隋朝“大業(yè)”十三年,魏征在武陽郡元寶藏帳下為官,后來他隨上司投降了瓦崗軍李密,瓦崗軍被王世充擊敗后,魏征又隨李密投降了唐王朝,唐武德二年,魏征和李神通一起被竇建德俘虜,魏征便又給竇建德做了起居舍人,武德四年,李世民擊敗竇建德,魏征再次投降唐朝,并做了太子李建成的洗馬,為李建成出謀劃策,武德九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誅殺,魏征又做上了李世民的詹事主薄。
君臣互動
從這些經(jīng)歷上看,魏征稱得上是“歷經(jīng)劫難”,現(xiàn)在終于有了一份穩(wěn)定安逸的工作了,然而魏征同樣也有一個無法釋懷的心結(jié),那就是他侍主甚多的身份,在那個以“忠義節(jié)烈”為標榜的年代,魏征的這份履歷也確實是他不可治愈的硬傷,要想在以關隴集團和士族門閥支撐起的大唐帝國中站穩(wěn)腳跟,魏征也必須要做點什么,“文死諫,武死戰(zhàn)”,所以,身為文臣的魏征,選擇了直言進諫。
君臣互動
進諫,說白了就是給皇帝挑毛病,在那個“君命天授”的古代,哪位皇帝不自認為是賢君明主,給皇帝挑毛病是件逆龍鱗的事,輕則罷官抄家,重則滿門抄斬,歷史上因為進諫而被砍了的讓你數(shù)到手發(fā)軟,所以,廟堂之上那些明哲保身之人,也確有他們的苦衷,而魏征卻敢于直言進諫,雖然他的時運不濟,但是魏征不傻,他準確的揣測到了李世民的意圖,因此,這對君臣心有靈犀般的互動了起來,很快就進入了各自的角色。
李世民看上去有點不高興
平心而論,進諫還真是個具有高危風險的這活,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那個皇帝愿意被臣子整天的挑不是,即使是唐太宗李世民這樣的明君,在有準備、有計劃的情況下,仍不免有大動肝火的時候,有一次散朝后,李世民怒氣沖沖的回到后宮,長孫皇后和顏悅色的問他怎么了,之見李世民破口大罵道“還不是魏征那個鄉(xiāng)巴佬,總挑我的毛病,不定哪天我就砍了他”.
長孫皇后聞聽后,馬上整裝向李世民恭賀道“我聽說只有圣君明主,才會擁有敢于直言進諫的臣子,這說明陛下是圣君呀”,長孫皇后這樣說看似是在恭維李世民,實則是保護了魏征,魏征去世后,李世民要將魏征風光大藏,但在后來的太子案里,魏征受到了牽連,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拆毀魏征墓,并親手砸毀魏征的墓碑,這其中的玄機說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