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后人的我們在看到當年日本侵略中國的地圖時,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我國東部絕大部分省市淪陷的情況下,福建和陜西卻沒有被日本攻下,尤其是福建在周圍都被日軍占領的情況下,內(nèi)部竟然空了一大塊面積沒有被占領,這是為什么呢?
要知道,當時的日軍控制住了臺灣,福建附近的浙江、廣東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福建仿佛成為了一座孤島,要占領福建,似乎輕而易舉。
但是事實并非如此,日軍當年并非沒有占領福建,嚴謹?shù)卣f是沒有完全的掌控福建,全面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后,福建沿海的一些城市,如福州、廈門等地都被日軍占領,損失慘重。
要說為什么福建沒有被完全占領,首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當?shù)氐娜宋沫h(huán)境,作為沿海省份,福建省居民早在之前就沒少受過這些飄洋過海而來的“倭寇”的騷擾,因此逐漸形成了彪悍的民風,在整個抗日戰(zhàn)爭時期,福建幾乎全民皆兵。
除此之外,福建當?shù)貝毫拥牡貏莪h(huán)境也是一大要因,除卻邊緣的沿海城市地形平坦外,福建內(nèi)部幾乎全是山地地形,日軍所擅長的大機械戰(zhàn)斗在山區(qū)內(nèi)根本施展不開拳腳,反而是擅長游擊戰(zhàn)的我國士兵在福建如魚得水,于是日軍的優(yōu)勢反而成了劣勢。
在福建內(nèi)部討不到便宜的日軍久而久之就產(chǎn)生了放棄攻打福建的念頭,再加上當時日軍奉行著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政策,如果把福建全部攻打下來,則戰(zhàn)線就要被拉長,日軍需要付出極大的人力、物力和兵力,得不償失。
但是以上所說的皆是福建內(nèi)部的情況,福建沿海的城市則沒那么幸運了,因為日本覬覦沿海城市已經(jīng)很久了。
早在九一八事變后,就有一個特殊的日本團體飄洋過海而來,他們是日本浪人,這群日本浪人剛進入福建就迅速深入到福建內(nèi)部,他們在當?shù)氐氖滓蝿站褪亲鲩g諜,這群日本浪人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福州最大的浪人幫會“黑龍會”,這個組織赫赫有名,日軍侵華時的許多首腦人物最開始都來源于這個幫會,比較知名的有土肥原賢二,廣田弘毅。
日本浪人成立的黑龍會
廈門和福州成為了他們無惡不作的場所,這些浪人偽裝成從日本而來的商販、教師、公司代表等,在這里經(jīng)營各式各樣的違法營生,大肆斂財,在當?shù)刎溬u煙土,偽造錢幣,當?shù)氐膱蠹堅鴪蟮肋^:“邇來市面發(fā)現(xiàn)假鈔票甚多,商民受累不淺”,由此可見當時福建內(nèi)部糟糕的經(jīng)濟壞境。
這些浪人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當時日軍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策略,他們斂得的錢財最終成為日軍在東亞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斗經(jīng)費,當然這還遠遠不夠,除此之外,日軍還在當?shù)馗銐艛嘀髁x,一大批日貨涌入了福建市場,物價高漲,國貨被擠壓得毫無生存空間。
日本浪人接受軍隊的領導,穿著中國人的衣服,到處破壞
在政治方面,日軍對福建當?shù)氐膱蠹堖M行了嚴格的管控,但凡有敢對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出不滿聲音的報紙都會被取締,主筆人也會被日本軍隊扣押,生死未卜。
他們還在當?shù)貏?chuàng)辦日本報紙,企圖宣傳日軍的軍國主義,對當?shù)鼐用裣茨X,而更令人氣憤的是,日軍還裝模作樣地派出考察團,美名其曰為福建修筑鐵路,其實就是想控制福建得交通系統(tǒng),妄圖進一步控制福建,掠奪資源。
政治經(jīng)濟的鎮(zhèn)壓是一方面,日軍還對生活在福建的人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軍事鎮(zhèn)壓,如同被日軍控制的其他地方一樣,他們派出軍艦在上空轟炸,再派出陸軍對當?shù)責龤⒔俾?,所到之處,寸草不生?/p>
1942年4月20日,日軍轟炸福州,造成當?shù)匾话偃俗笥覀?,同年,日軍又派?6架軍艦狂轟平潭縣城,死傷百十余人,這樣的轟炸不勝枚舉,據(jù)統(tǒng)計,在福州的兩次淪陷內(nèi),被炸毀得民房就高達2745座,被殘忍虐殺的市民高達5000余人,當?shù)貗D女被抓到海南各地做慰安婦的事情時有發(fā)生....
但是福建人民并沒有放棄抵抗,相反,當?shù)鼐用竦目谷涨榫w十分高漲,從金門淪陷、胡里山大炮打殘日艦,當?shù)亟M織新四軍北上抗日等事件都可以看出,福建人民團結一心,奮勇殺敵抵抗日寇的堅強品質。
除了福建省,我國還有一個地方?jīng)]有遭受到日軍的侵略,那就是陜西省,侵華十四年,日軍在我國境內(nèi)橫行霸道,卻始終沒有打進陜西省,甚至日軍在陜西的唯一戰(zhàn)果就是攻陷了一座縣城,那就是府谷,但也僅僅只是“占領”了一上午就被奪了回去。
與沿海的福建不同,陜西地處中原的中心地帶,從軍事上來看,陜西是連接華北和西北的樞紐所在,秦嶺則溝通南北,攻下陜西,那么日軍接下來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侵略大計都會好實施很多。
早在古時,陜西的潼關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陜西的省會西安更是多朝古都,也是西安事變的發(fā)源地,這個地方寄托著中國人民不一樣的情感。
從政治上來看,陜西的延安是我黨的主要根據(jù)地,是革命圣地,如果能夠攻占下陜西,可以極大地提升日軍的勢氣、挫傷我黨銳氣。
當時《解放日報》曾記載,日軍對我黨所在的延安進行了數(shù)次偵察,也曾派出過空軍在上方轟炸,但最終都無功而返。
日軍之所以一直沒有攻下陜西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地形的原因,日軍想要進攻陜西,第一步就是要渡過黃河,黃河水流湍急,陜西更是地處黃河上游,水流洶涌,這道天險就是阻隔日軍進攻的天然屏障,日軍最為他們所稱道的機械化部隊到了這里也沒轍,在這里,日軍前前后后進行了二十次的渡河戰(zhàn)役,均以失敗告終。
其實就算是日本能夠僥幸度過黃河,也沒有辦法再進一步了,因為接下來迎接他們的就是綿延數(shù)百里的崤函古道和陜西堪稱第一要塞的潼關。
上文我們就曾說過潼關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是因為背靠天險,潼關易守難攻,在戰(zhàn)國時期,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完成大一統(tǒng)的偉業(yè),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秦國所在的地形易守難攻,有潼關這道天然屏障,秦始皇可以肆無忌憚的攻打他國,而不用過多的擔心他國的進攻。
另一方面則是戰(zhàn)略重心問題,在日軍的侵略計劃里,陜西的戰(zhàn)略位置并不高,雖然我黨的政治中心在延安,但當時我黨的兵力主要集中在冀魯豫革命根據(jù)地,也就是現(xiàn)在的山西省內(nèi),日軍連山西都沒能攻占下來,就更別提陜西了。
當然,這其中也有蔣介石的一部分功勞,國民政府轉移到重慶后,為了避免陜西淪陷影響到重慶,蔣介石曾在陜西派出了重兵把守,以防不測。
1938年11月,國民政府在陜西設立了第十戰(zhàn)區(qū),這批精銳重點負責的就是陜西的防務問題,這種情況下,日軍更無法攻陷陜西了,再加上陜西不比其他省市,土地貧瘠,多是黃土高坡,無法種植糧食,不符合日軍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策略,也沒有日軍急需的橡膠石油等戰(zhàn)爭物品,所以總體來說陜西對日軍的戰(zhàn)略意義不大。
之后的日本深陷太平洋戰(zhàn)役的泥沼,攻占陜西的計劃就這么被迫擱置了,一直到戰(zhàn)爭結束,陜西這片土地都沒有遭受到日軍的侵略。
福建和陜西作為兩個沒有被日軍大范圍攻占的省份,因其特殊的地位位置條件,當?shù)厝嗣耦B強抵抗侵略的氣節(jié),還有我國士兵們的努力奮斗而最終成功抵抗了日軍的侵略。
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我們需明白,只有團結才能戰(zhàn)勝敵人,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滅,陜西和福建兩地的士兵和人民為抗日所做出的犧牲和貢獻都值得被我們纂刻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