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五臟別論篇》曰:“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開門見山即指出鼻竅的病變與心肺密切相關。但臨床門診有病人以鼻塞、嗅覺減退等癥狀就診,醫(yī)生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肺出了問題,因“肺合皮毛,肺開竅于鼻”,卻忽視于心的問題,所以不免會出現漏診或誤治的情況。
宗氣積聚于胸中,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與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相合而成,通過呼吸道,灌入心脈以行氣血。若宗氣充盛,則呼吸通利,血脈暢行。心主血脈,心藏神,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肺朝百脈、司呼吸亦有賴于心的功能正常。若心有病,肺朝百脈、司呼吸的功能必然受到影響,而肺又開竅于鼻,故最終又間接反映到鼻竅不利。
羅某,女,62歲,因鼻塞、嗅覺減退1周就診。既往有冠心病病史8年余,長期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單硝酸異山梨酯等藥物治療。患者近1周來不明原因出現鼻塞、嗅覺減退,時常感到心胸憋悶疼痛、氣短,無發(fā)熱、惡寒、咳嗽、咽痛等不適,就診于耳鼻喉科行鼻部檢查及作胸部透視未見明顯異常,予口服抗生素配合外滴具有通鼻竅作用的藥物治療無好轉??滔掳Y見:鼻塞,不聞香臭,以口呼吸,夜間平臥時倍感痛苦,時感心胸憋悶疼痛、氣短,納眠不佳,二便尚調?;颊呱袂榭鄲?,精神疲憊。查舌質淡暗、苔白厚,脈弦。作心電圖提示有心肌缺血。審其癥脈,切合《內經》“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故處方:茯苓15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茜草12克,紅花10克,細辛3克,辛夷6克(包煎),瓜蔞12克。處方7劑,日服1劑。
患者服上方7劑后即感鼻竅漸通,但仍不聞香臭,又繼以服用上方5劑后,鼻竅已通利,能聞香臭,并覺胸中舒暢,已無心胸憋悶疼痛、短氣之感。
方以茯苓、炙甘草健脾化痰,茜草、紅花活血通絡,細辛、辛夷溫肺化飲、通利鼻竅,杏仁宣降肺氣。全方使血脈通利,肺得宣降,故鼻竅不利、心胸憋悶疼痛諸癥自除?!秲冉洝冯m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但作為中醫(yī)的理論源泉,一直指導著中醫(yī)臨床實踐。我們作為中醫(yī)的傳承者,應認真研讀,豐富自己的中醫(yī)理論,為臨床打下堅實的基礎。
(易勝)
五臟六腑在頭面部有七竅,上應天道,下有二竅,上下九竅共為氣的通道。五臟以藏精為用,六腑以瀉以通為用。六腑皆虛而不實,以通道傳化受五臟濁氣上通與五官七竅,肺將濁氣與大腸通與鼻為鼻涕,脾將濁氣與胃通與口為痰液,腎將濁氣授予膀胱與耳為耳屎,肝將濁氣受與膽通與目為淚水,心將濁氣受與小腸傳與舌為苔,與面之耳鼻口目為華。
故 “ 五藏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 耳能聞五音矣。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不和則留為痛?!?
《五臟別論》篇幅雖短卻是五臟六腑生理之精華, “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愿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br>
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這段話對臨床很有指導意義,心肺有病,大多患者鼻口不利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并且要察肛門大便的表現,魄門即指肛門,所以上下都要查。例如有一病人開始眼干后來到鼻塞不通,干到咽喉,每到晚上睡覺左臥左鼻不通,右臥右鼻不通,憋得心慌胸悶喘不過氣來,一夜都睡不好,大便幾天一次,到醫(yī)院查來查去也查不出所以然無從下手,到我三五針灸室一摸脈,脈在三盛,針灸其太陰陽明當天晚上就睡了個好覺。治療了10多次病就完全好了。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七竅為空,六腑為空,排氣五臟濁氣,九竅通不通是五臟的病理診斷的關鍵,竅通了也是六腑通,五臟的濁氣排泄的就正常化,五臟六腑和則體安。
三五針灸王賓編寫 ,
望同道 參之 ,共享《黃帝內經》之祖訓。針道雖多,萬法歸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