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8日。朋友提醒,我才記起:原來距離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召開,恰好還剩1年。剛剛到家,看到騰訊博客頻道做了個蠻有意思的調(diào)查:我所期待的2008年奧運會(http://blog.qq.com/a/20070807/000018.htm)。下方,給出了很多選項,我一條一條地看過去,卻并沒有找到我自己對奧運的期待。也許我悲觀了一點,我只希望,在一年之后的奧運會上,我們中國人,不要將自己錯誤的解讀。
我還記得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閉幕式,張藝謀導演的大手筆:裸腿琵琶女。彼時我在歐洲,并不知道國內(nèi)已經(jīng)罵開了鍋。但是,我有不少外國朋友,確實地把那一幕記憶得清清楚楚,并在一定程度上認為,那幾個半裸女人代表了中國。那是我第一次明白,像奧運會這樣的事件,對于一國文化的傳播有多么重大的作用。換言之,友好的外國人不會刻意去丑化中國,很多禍胎都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種下的。張藝謀導演偏要把自己的文化形象設(shè)計成一個被他人獵奇與褻玩的物件,實在令人羞辱與難堪。
文化是有符碼的,而他者對于我們文化的認識與接受,也是通過符碼來實現(xiàn)的。比如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提到“法國”這個詞,浮現(xiàn)在頭腦里的可能只是一些堆砌起來的文化符號:浪漫、艾菲爾鐵塔、奢侈品、紅酒、戴高樂。同理,我們也應當選擇適當?shù)姆杹泶砦覀冎袊奈幕屛鞣饺四軌蝽樌亟邮?,并產(chǎn)生尊敬之心。還記得前幾天有關(guān)于是否應當在開幕式中抬出孔子的討論,我站在了支持者的一邊。我并不是一個形式主義的人,抬不抬出孔子,也是個討論不清的問題。但退一萬步講,當某個外國人想起中國,我寧愿他腦子里浮現(xiàn)出來的詞匯是“孔子”,Confucius,而不是張藝謀導演的琵琶女。
今天手機短信收到某網(wǎng)站做的一項調(diào)查報告,很耐人尋味。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將近半數(shù)的被調(diào)查者最不希望看見的是“冗長的領(lǐng)導講話和嘉賓發(fā)言”,此外,最不希望看見“群眾集會式的團體操、太極拳”和“露大腿的旗袍”亦有較高比例。相反,將近四成的被調(diào)查者希望奧運會能夠“顯示漢代、唐代盛世的文化風貌”。這個調(diào)查結(jié)果讓我非常欣慰和愉悅,因為它至少表明我們的國人還沒有麻木到對中國的文化形象漠不關(guān)心的程度。至于愿意不愿意躬下身體聆聽普通人的心聲,就要看我們的政府官員和張藝謀大導演了。
我自己也曾經(jīng)有點天馬行空地設(shè)想過,希望在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出現(xiàn)些什么。這些文化的符碼一定要慎重選擇,不但要能夠代表中國,而且也要與西方的話語體系有共通之處。比如,我希望能夠出現(xiàn)李白詩歌中的意象(當然一定要非常好的外文譯文),比如月光與大鵬鳥,李白在西方頗負盛名,我們卻有不少中國人自己往詩仙身上潑臟水。另外,絲綢之路的意象也很貼切,因為它不但象征著漢代盛世,更是中國和西方文明交流的表征。
當然,負面的我也想過。比如,千萬不要讓李谷一唱閉幕歌《難忘今宵》,也一定不要把奧運會當作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宣講會——須知,西方人對于“宣傳”(propaganda)這個詞是十分厭惡和抵觸的。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我們自然無需去取悅老外,否則很容易出現(xiàn)琵琶女露大腿的笑柄;但前提是,我們的官員和導演,要有最起碼的文化良知,不要僅僅把奧運當作揚名立萬,乃至牟取私利的工具。至于能拿多少塊金牌、能為中國經(jīng)濟帶來什么好處、能為北京市的遠景規(guī)劃提供多少幫助,本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我們反而應該看得淡些。
無論如何,希望一年后的今天,能夠自豪地看到今日我的一切擔心都是多余。祝賀北京奧運負一歲生日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