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姓纂》記載:“齊太公封于營丘,支孫以地名為姓,代居扶風”?!逗鬂h書烏桓傳》提到“烏桓有丘氏”。
從這些文獻可以知道過去的“邱”姓有兩個來源,第一支是周朝初年姜太公呂尚的后裔,由于他們的始祖受封于營丘(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而以地為姓,后來到陜西省扶風縣一帶繁衍,并成為當?shù)氐耐濉5诙t是南北朝五胡亂華時,外族的丘敦氏改姓為“丘”。
追溯起來,姜、呂、丘、邱同出一源,因為姜太公的祖先伯夷本姓“姜”,他幫助大禹治水,封為呂侯,后人以“呂”為姓。
至于“丘”姓與“邱”的出現(xiàn)是270年前的事。邱氏族人本來是姓“丘”,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頒發(fā)詔諭指示,孔子是至圣,孔子名“丘”,為了尊敬先師,后人必須避諱。于是朝廷的文官開會討論,議決凡是姓“丘”的人,必須在'丘“字的右旁加上”耳朵“成為”邱“,地名如有”丘“字則改為其他名字。
文官們把議決案向雍正皇帝上奏獲得批準,從此,”丘“姓族人都奉旨改姓”邱“.到了民國初年(1912年)丘逢甲提出:”姜太公是周朝初年人,孔子是東周春秋時人,沒有前人避后人諱的道理。避諱是封建意識,現(xiàn)在是民主時代,不必避諱?!敖?jīng)過丘逢甲登高一呼,主張恢復姓”丘“,于是,福建、廣東一帶很多邱姓族人,尤其是與丘逢甲同屬一個方言群的客家人恢復”丘“姓,但是仍有不少邱姓族人繼續(xù)姓”邱“。
邱(丘)姓歷史悠久,人才輩出,丘逢甲(1864-1912)是其中的佼佼者。丘逢甲被譽為民族英雄及愛國詩人,他誕生于臺灣彰化,曾在臺中、臺南各書院講學。1884年7月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他預料日本會侵略臺灣,便召集鄉(xiāng)民進行軍事訓練,防備日本侵略。同年9月丘逢甲奉旨組織團練(民兵),他捐出自己的財產(chǎn)作為軍糧費用,以”守土拒倭“為號召,組織鄉(xiāng)民,把全臺灣的團練編成192營。1885年中國戰(zhàn)敗,滿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他三次刺血上書,要求再戰(zhàn)。眼看朝廷無意再戰(zhàn),丘逢甲只好發(fā)起建立臺灣民主國,致電清廷:“臺灣士民,義不臣倭,愿為島國,永戴圣清”表示臺灣永遠屬于中國。1885年,日軍進入臺灣,他率領義軍抵抗,血戰(zhàn)20多天,糧盡彈缺,他只好撤退,回到祖籍廣東鎮(zhèn)平(今蕉嶺縣)?;胤抵袊箨懞螅麆?chuàng)辦學校,推行新教育,曾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詢局局長。民國成立,他到南京,被推舉為參議院參議員,因病回返家鄉(xiāng)便去世。
此外,南朝文學家丘遲,曾任交趾太守,以安定荒域而著名,后來歸順唐太宗李世民,而被封為交州大都督的丘和。貞觀年間討伐高昌有功,被封為天水郡公的丘行恭,明朝的英殿大學士丘,明朝的政治家丘浚,有”星洲大才子“之稱的邱菽園都是邱(丘)氏族人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