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有很多文章都談到要多表揚孩子、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如同育苗,只有及時去掉不好的枝蔓,才能將最好的養(yǎng)分輸送到最有價值的地方……只有表揚而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一種“缺鈣”的教育。而不懂得“批評”這門藝術的家長,往往會因為幾句話毀掉孩子。
批評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改變不好的習氣、找到正確的方法。但具體到如何批評時,很多媽媽卻感到力不從心:表揚的話孩子都愛聽,但批評卻往往很難把握分寸:說輕了沒效果,說重了孩子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常常事與愿違。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讓批評產生最好的效果?
可以疾言厲色,但更須循循善誘
孩子沉迷于游戲,是讓很多家長焦慮又常常束手無策的問題。
假如家庭經濟狀況不好,你沒日沒夜地辛苦工作,就為了孩子能好好上學、有個好前途,但你的孩子卻偷偷溜進網吧打游戲,你會不會傷心至極、暴跳如雷?甚至,你會不會將孩子痛打一頓都不解恨呢?可以說,你的心情和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未必是有效的。
其實,不必傷心更不必暴跳如雷,你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這樣批評成就孩子
吳章鴻是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中心實驗室一位普通的工人,她成功地將兒子吳純培養(yǎng)成連獲十五項大獎的國際鋼琴冠軍,并因此入選了教育部、全國婦聯(lián)、共青團中央“全國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報告團”成員,在全國進行了數(shù)百場巡回講座。和很多媽媽一樣,吳章鴻也曾遇到過孩子玩游戲上癮的問題。
一天,吳章鴻出門上班前,叮囑兒子在家好好練琴,兒子滿口答應了。誰知吳章鴻剛走,兒子就去打游戲了。吳章鴻原本不知道,是同事告訴她在游戲廳看到了她兒子。
吳章鴻馬上騎自行車去找兒子,在游戲廳,她看到了興高采烈、專心玩游戲的兒子。
看到這樣的情景,吳章鴻也很生氣,恨不得立刻沖進去把兒子拽出來,狠狠教訓一頓。
但她還是控制了自己的情緒,因為她知道,要想讓孩子遠離游戲廳,真正把孩子帶回家,靠強制和命令是不行的,何況孩子逐漸長大,不能在大庭廣眾下揭孩子的傷疤,要給孩子留有面子。
于是吳章鴻什么也沒說,自己一個人先回了家。兒子回來后,吳章鴻問他去哪兒玩了,兒子回答說和同學去新華書店買書了。吳章鴻沒有繼續(xù)追問,等吃完飯后,她又問兒子到底去哪里了。兒子這次干脆回答說:“哪兒都沒去,就是練琴、寫作業(yè)。”
吳章鴻仍然用很平和的語氣說,自己在游戲廳里看到一個跟他長得一模一樣的孩子??磧鹤舆€不想承認,吳章鴻又說出孩子穿的什么衣服,旁邊站了什么樣的同學。
兒子一看沒法再撒謊了,馬上翻臉說:“媽媽你跟蹤我,不信任我?!?/p>
但吳章鴻還是不急不惱地告訴兒子:媽媽之所以去找他,是因為媽媽的同事看到他經常光顧游戲廳。媽媽很傷心,因為被自己最愛的人欺騙。
看兒子開始有些愧疚,吳章鴻不失時機地問兒子為什么一定要去游戲廳。兒子也說出了心里話:班里的男同學在一起時,除了學習,談論得最多的就是游戲,大家都想成為游戲高手,他也不想落后。
明白了游戲為什么對兒子這么有吸引力后,吳章鴻想,如果堅決制止孩子進游戲廳,不會有什么效果,畢竟孩子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還是會千方百計進去。雖然不能強制孩子不去,但還是要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把握一個度。
于是吳章鴻先向兒子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作為一個學生,學習就是他的本職工作。不能夠因為玩游戲本末倒置,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然后,吳章鴻給兒子提了一個合理化建議,讓兒子考慮能不能接受:星期一到星期五是大人上班、孩子上學的時間,要管住自己,認真學習,不去游戲廳。星期六上午是學鋼琴的時間,也希望他好好學習。如果這些都完成得很好,那么星期六下午他可以光明正大地拿著媽媽給的錢,痛痛快快地去游戲廳玩游戲。
對于吳章鴻提出的建議,兒子想想答應了,并向媽媽保證會管住自己,不耽誤學習,學得踏實、玩得痛快。他說到做到了。后來,他成了知名音樂家。
看到這樣的效果,我們不由得對吳章鴻的做法拍案叫絕:面對兒子犯的錯誤,她沒有直接批評、責罵,而是循循善誘,采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法幫助孩子改正。
這樣批評好在哪?
第一,面對犯錯的孩子,不在大庭廣眾下責備他,而是給孩子保留面子。
第二,對于孩子的謊言,沒有直接拆穿,而是用“在游戲廳里看到一個跟他長得一模一樣的孩子”,委婉地告訴孩子,自己已經知道真實的情況。
第三,當孩子不僅不承認錯誤,還用“媽媽你不信任我”倒打一耙時,吳章鴻沒有立刻生氣,而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仍然心平氣和。
第四,當孩子已經開始感到羞愧時,用一句“媽媽很傷心,因為被自己最愛的人欺騙”點到為止,不再繼續(xù)深究。
第五,用誠懇的態(tài)度鼓勵孩子說出心里話,找到孩子沉迷于游戲的原因。
第六,向孩子表明自己對于“玩游戲”這件事情的態(tài)度:學生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不能夠本末倒置。
第七,不是用命令而是用合理化建議的方式,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有時的確需要疾言厲色,但更要懂得循循善誘,這樣往往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可以指出錯誤,但不能亂貼標簽
對于孩子的錯誤,家長可以指出來,但一定不要亂貼標簽。
這樣批評毀掉孩子
有一個十六歲的少年犯,在回憶起自己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時,說了這樣一件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事。
五歲那年,有一次為了買零食,他拿了爸爸口袋里的十元錢。那時十元錢不是小數(shù)目,相當于家里一個星期的菜錢。但他當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只是單純地想:有了錢,就可以買好吃的了。
媽媽知道他拿錢的事后,非常生氣,將他痛打了一頓,一邊打一邊狠狠地罵他是“小偷”,長大以后“要坐牢的”。盡管他當時并不明白“小偷”的真正含義,但從媽媽憤怒的表情中,他覺得這一定是件非常不好的事情,并感到十分羞愧。
不僅如此,以后只要他有什么做得不對的地方,媽媽就會拿這件事翻舊賬。慢慢地,他開始自暴自棄,最后真的成了一個慣偷。
這樣批評錯在哪?
孩子偷偷從爸爸口袋里拿錢固然不對,但對于一個只有五歲的孩子來說,這只是一個無意識的舉動,只要正確引導就可以了,但媽媽卻給孩子貼上一個非??膳碌摹靶⊥怠睒撕?,而且不斷讓這個標簽固化,給孩子一種消極的暗示,加上孩子的分辨能力不強,誤認為自己真的就像媽媽說的那樣。
因此,媽媽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就事論事,一定不要亂貼標簽,諸如“笨蛋”“自私”“窩囊廢”“膽小鬼”“壞孩子”之類的話都是很忌諱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非常消極的影響。
可以讓孩子認錯,但別挖苦、諷刺
批評孩子時,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那就是可以讓孩子承認錯誤,但不要對孩子進行挖苦和諷刺。批評孩子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而不是為了一時嘴巴痛快,更不是為了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這樣批評招致逆反
一家人周末去郊游,別人都準備好出門了,十四歲的女兒卻還在房間里挑衣服。媽媽忍不住對女兒喊道:“為什么你做事總是那么磨蹭,沒看見大家都在等你嗎?出個門還那么費事,你以為你是大明星?。 ?/p>
媽媽本想讓女兒快點,但這樣的話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女兒很不高興,一路上沉著臉,本來快樂的郊游也變得很不愉快。
怎樣批評更有效?
如果媽媽將這種指責加諷刺式的批評,變成溫和的提醒和建議:“既然去郊游,我覺得你穿紅色的運動服配白色的旅游鞋很合適,照相也好看。還有,如果你能夠快一點,大家就不用一直站在門口等,你說是不是?”
女兒的反應則可能是,不僅用很快的速度換好了衣服,并且會向等待自己的家人表達歉意。
可以表示失望,但別一棍子打死
不要因為孩子某一件事沒有做好,就對孩子全盤否定,一棍子打死。
聰明的媽媽這樣說
比如孩子的作文沒有寫好,媽媽可以說:“過去一段時間,為了讓你的作文能夠提高,我們一起看了七八本作文書,并且共同總結了不少描寫不同人、不同事物的句子和形容詞,但在你這次作文中,我卻并沒有看到你有所運用。這讓我覺得有些失望。你能不能告訴我,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不智的媽媽這樣說
“你看看你寫的都是什么東西,我看你這個樣子,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費,一輩子也別想寫好作文?!?/p>
“你總是……”“你從來就……”“你永遠都……”“你簡直……”類似這些斷然的評判和結論,不僅起不到效果,反而容易讓孩子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適得其反。
古代父母對孩子的“七不責”
古代父母批評孩子有“七不責”,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借鑒。
對眾不責: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責備孩子。
愧悔不責:不要責備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后悔的孩子。
暮夜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
飲食不責:吃飯時,不要責備孩子。
歡慶不責:不要在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責備他。
悲憂不責:不要責備正在悲傷哭泣中的孩子。
疾病不責:當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