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吉隆懷古(上)


貢塘鉤沉

1、吉隆懷古(上)

你可以把這篇文章看作是一篇旅游攻略,但它和一般的旅游攻略稍有不同,我們將更加側重于吉隆溝的歷史和傳說。吉隆溝——這條由喜馬拉雅山脈裂隙貫通而成的古道,在漫長的過往云煙中,承載著難以計數的西藏歷史、文化和傳說。下面我們將抽絲剝繭的將這些過往,一一展現在您的面前,讓您在驚嘆它的鬼斧神工之余,更多的了解那些幾近湮沒的過往。

茫茫無盡的喜馬拉雅山脈,雪峰插天、深谷橫嵌,在人跡罕至的天塹間,隱藏著一處悠遠的秘境——吉隆溝。

億萬年前,劇烈的造山運動承托著整個青藏高原直入云端,撕裂與隆起相伴而來,吉隆溝就是以撕裂的形式形成的。地處板塊邊緣的吉隆溝,就像被一副巨大的犁鏵沿南北向瞬間劃過,筆直的將喜馬拉雅山脈切成兩段,兩側翻過的山體,至今依舊保留著“痛苦的表情”。

隨著青藏高原的不斷抬升,奔騰在吉隆溝內的吉隆藏布在不到一百公里的距離內,從海拔4000多米的云端,跌落至1800米的熱帶。在暖濕云霧盤旋縈繞之中,走過了眾多足以影響西藏文明的歷史人物,難怪有媒體寫到“一條吉隆溝裝下了小半部西藏史”

吉隆縣和吉隆鎮(zhèn)位置圖

說起途徑吉隆的歷史名人,第一個便是聞名遐邇的尼泊爾尺尊公主。這位尼泊爾公主見諸史端的記載極少,據說在公元7世紀,一代雄主松贊干布相繼征服了森波、蘇毗、吐谷渾各地,強大的吐蕃王朝將目光投向了南方的尼泊爾王國。

他派大臣攜大量金幣、金粉、瓔珞作為聘禮,來到尼泊爾求親。尼泊爾國王嫌棄吐蕃土地荒涼、氣候惡略,不愿意公主遠嫁[1]。

松贊干布大怒,揚言“如不許以公主,則發(fā)五萬化身軍隊,令其摧毀尼婆羅”。迫于無奈,尼泊爾王國只得遠嫁公主入藏,松贊干布派大臣至“芒域”接親,可見當時吉隆已有芒域之名。

尺尊公主入藏后,在拉薩修建大昭寺并供奉了釋尊等身像。但縈繞在這位尼泊爾公主身上的迷霧從未消散,因為史料的缺乏,至今仍有學者堅持認為,史上從未有過這位公主的身影。

在我接觸過的藏族同胞中,對于文成尺尊二位公主的評價也是涇渭分明。有人堅持認為尺尊公主并不存在,也有人極度推崇尺尊公主的地位,認為其身份遠高于文成公主。

這兩種完全無法調和的觀點,曾長時間困擾著我。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其實歷史從來都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部分由各種學者、史官記述書寫,樹碑立傳,可以稱之為“廟堂史”。這類史料注重考據,力求嚴謹而縝密。另外一部分則源于民間口傳,尤善描摹、渲染,著重人物刻畫,力求通俗傳神。

正因為二者書寫、流傳的方式迥異,才會在尺尊公主身上出現如此斑駁的迷彩。那些推崇尺尊公主的藏胞們,大概并不在意她的身世是否擁有嚴密的考據。在他們看來,尼泊爾是釋尊故鄉(xiāng),佛學宏盛,那么公主地位必然崇高。相比于遠在天邊的唐朝,尼泊爾可謂近鄰,鄉(xiāng)親之情亦甚。

更何況,大唐與吐蕃二百余年的關系中,保持和平的時日確實稀如珍寶。所以,在有的藏胞眼中,文成公主是被松贊干布用軍隊搶來的,自然地位不會高過尺尊公主。

我無意于評價兩種觀點的對錯,既然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萊特,那為什么不能有一百個尺尊公主呢?

離吉隆鎮(zhèn)不遠的峽谷對面,有個只有十幾戶居民的小村子,名叫吉甫村吉甫在藏語中有“分別、離開”的意思,按照當地村民的傳說,此地便是尺尊公主和尼泊爾送親隊伍告別的地方。從此后,遠嫁的公主一路北行,再也沒有回過家鄉(xiāng)。

吉甫這個小村子里,流傳著大量關于尺尊公主進藏的傳說。村中有一座“吉如普”莊園,據《柱間史》記載,這是為了迎接尺尊公主進藏,松贊干布特意命人在此修建的。村民中還流傳著一種的舞蹈,據說迎接遠嫁公主時曾表演過,舞者的手腕上帶著象牙和貝殼,雙腕碰撞后發(fā)出清脆的聲音,村民稱為“同甲”,舞蹈因此被稱為“同甲拉”。[2]

“同甲拉”舞蹈

吉隆鎮(zhèn)附近的寺院大多明顯帶有尼泊爾的建筑風格,也多與尺尊公主的傳說有關。《大昭寺志》記載,尺尊公主先于文成公主進藏,為了供奉攜帶的釋尊等身像,開始修建大昭寺,但屢建不成。文成公主進藏后,經過卜算發(fā)現,西藏的地形宛如女魔仰臥之狀。這也是西藏災害之源,為了鎮(zhèn)住羅莎女,除了大小昭寺和藥王山寺廟外,還要在西藏各地再修建十二座鎮(zhèn)魔寺,作為十二個不移之釘鎮(zhèn)住羅莎女身體的頭、肩、肘、髖、膝、手、足等部位,吉隆邦興村的強真寺便是鎮(zhèn)住羅莎女右膝的鎮(zhèn)魔寺之一。

 

蕃尼古道上的寺院并不只有這座鎮(zhèn)魔寺,不遠處的帕巴寺同樣是座年代久遠的古寺。寺內供奉的檀香木觀音神像,是目前發(fā)現的吉隆最早的佛教圣物。據《西藏王統(tǒng)記》載,“與尼泊爾聯姻前,孟域(芒域)城,疫病流行,使其多人,皆催死苦。松贊干布曾遣使前往印度南部,禮請圣哇底佛像,置于吉隆[3]。

帕巴寺

尺尊公主進藏后,尼蕃古道成了官定的商道,兩地的交流得到很大提升。這種交流并不止于貨品貿易,在西藏各處建設的工地上都能看到尼泊爾工匠的身影,尼泊爾風格也逐漸成為藏族文化的一份組成部分。文化、貿易和人員的交流當然不會止于吐蕃,隨著下一個時代的到來,這條貫穿尼蕃通道又繼續(xù)向東延伸,直達大唐首都長安。

公元658年(唐高宗,顯慶三年),騎行在吉隆溝內的王玄策顯得志得意滿,這次出使天竺的任務完成的非常順利,回想起上次出使的驚魂時刻,即便經過了十年的歲月流逝,卻依舊歷歷在目。為了記述這段人生經歷,他決定摩崖刻石留作紀念。這塊被稱為“大唐天竺使出銘”的刻石,依舊保留在吉隆縣旁邊的山谷之中。它在不經意間,向我們透露了王玄策的這段傳奇經歷和唐尼古道的秘密。

“大唐天竺使出銘”

公元647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令王玄策帶領三十余人的隊伍出使天竺。因為順路皇帝還給了他另外一個任務,前往吐蕃首都拉薩拜望駙馬松贊干布文成公主。

大概是因為出門時沒有仔細研讀黃歷,王玄策的出使任務很不順利。就在使團尚在途中艱辛跋涉之時,天竺戒日王病逝,國內政局大亂,阿羅那順趁亂篡位僭立。得知唐使來訪,阿羅那順擔心篡位之事敗露,居然出兵劫掠唐朝使團。

使團猝不及防,大多數成員均被俘獲,只有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逃脫。為了斬草除根,天竺士兵苦苦追趕,二人慌不擇路一路北逃。無意間逃到了尼泊爾境內,脫離天竺設下的羅網。王玄策越想越惱火,按理說,這件嚴重的外交事件應該通過朝廷來解決,但這位彪悍的唐使,卻想自己把場子找回來。

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路線圖

見到尼泊爾國王后,他提出了出兵相助的請求。當時,尼泊爾是吐蕃王國的屬國,對于出兵天竺,不敢自作主張。便派人將王玄策送往拉薩,這是他第一次通過吉隆捷徑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王玄策本來計劃訪問天竺后,歸途中順便拜訪吐蕃贊普,未料想在天竺被人打劫,在這種情形下見到了松贊干布。松贊干布可不是個軟柿子,雪域高原上所有不服的,都已被他打翻在地。這回老丈人的人被打劫,這面子必須得討回來。

沒過多久,王玄策便帶著1200名吐蕃騎兵,耀武揚威的從吉隆南下,不遠處還有一支7000人的尼泊爾軍隊等待著他。手里有軍隊,王玄策可就不客氣了,連續(xù)滅了幾個不開眼的天竺邦國。即便是阿羅那順手中的王牌部隊——戰(zhàn)象軍團,也沒能擋住吐尼聯軍的鋒芒。當王玄策班師回朝的時候,使團里不但帶著天竺國蒸制“霜糖”(蔗糖)的工匠,還綁著打劫使團的主謀阿羅那順。

這段光彩到爆棚的出使經歷,讓李世民覺得倍兒有面子。直到去世前,他依舊念念不忘,“復于昭陵前,造西藏贊普(松贊干布)石像,記其功績”,并“刻石像阿羅那順之形,列于玄闕之下”。要說國家強大,老打勝仗也不見得都是好事兒,王玄策的這段經歷,在唐史中居然沒什么記載,不過,就算唐朝喜歡做好事兒不留名,天竺人民可是記得清楚。

季羨林先生翻譯的梵文戲劇《龍喜記》中,便詳細記述了這段不同尋常的外交事件。“貞觀二十二年(648),帝遣王玄策赍金丹冊,率三十騎往印度,爾時哈羅沙王卒,地方紛亂。由于哈羅沙王無太子,大臣名阿祖那者繼位,惱害內政,并擊中國使者,奪取財物,殺其隨從。王玄策僅余少數隨從,夜間逃出,奔于西藏所屬尼婆羅國,求松贊援助”?!拔鞑刭澠张汕参鞑丶妆磺Ф?,及尼婆羅騎兵七千,討伐印度,偕金丹冊官王玄策同至赫羅赫達,僅三日間,未勞用兵,即占領其京城,割印度兵首級三千,有一千余投于附近之河中。時阿祖那王逃脫,復招新兵來戰(zhàn),最后為藏軍所敗,及其親屬皆被俘,獻于中國皇帝”。

王玄策無意間發(fā)現的吉隆捷徑,馬上就成了唐尼古道的一部分。之前中原與天竺交流,要么是西去蔥嶺(帕米爾高原)或翻越大雪山(興都庫什山),經巴基斯坦到達,史稱“天山道”“龜茲道”。要么是南下云南,經緬甸、孟加拉到達,稱“滇緬道”。

這一東一西兩條路線,皆為歷代商賈披荊斬棘所創(chuàng),也是高僧們取經必走之路,但路途遙遠耗費時日。公元643年,王玄策首次出使天竺,走的便是西線古絲路龜茲道往返竟花費了4年。而這次,取道吉隆出使天竺,往返不過用了4個月。從此之后,吉隆捷徑便成為了一條官定道路,往返于中原與天竺間的官吏、僧侶和商賈連踵而至,天塹之境漸成通途。

王玄策后,另一位途徑吉隆并足以改變西藏歷史的人物,便是蓮花生大師了。《諸佛未來授記經》中記述:“我已滅度后,一百十二年,較我甚殊勝,名為蓮花生”。

蓮花生大師據說是天竺烏仗那國王子,時任國王因膝下無子,便向天竺寺院廣獻布施,天地感其誠,于境內達那郭夏湖中小島上,生成一朵由諸佛法力加持的千瓣蓮花。當國王走近之時,從阿彌陀佛的心中,射出了一只金色的金剛杵,落在這朵蓮花之上,剎時變成了一個八歲孩童。國王認為這是對他祈求子嗣的回應,便將他攜回王宮,命名為蓮花生。

吐蕃王朝赤松德贊初期,佛教傳播在西藏受阻。苯教聯合國內的反對勢力,在西藏施行了大面積的滅佛運動,信仰佛教的大臣·賽囊被貶至芒域(吉?。?。

遠離了政治漩渦的中心,·賽囊反而因禍得福,他得以借機將寂護大師請進西藏傳法。寂護大師通過吉隆來到拉薩后,與赤松德贊相談甚歡,這也堅定了他在吐蕃弘傳佛學的信心。

從佛教理論的角度來說,身為中觀派的頂級大家的寂護大師自然是辯才無雙,但這世界上,總有些事情是講道理解決不了的。

寂護大師在弘法的過程中,吐蕃境內災禍不斷,群魔亂舞。赤松德贊向他問計,寂護大師言道:“若論降妖除魔,非我妹夫蓮花生莫屬”。

佛教在西藏的傳播再次印證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道理。估計蓮花生大師在尚未出發(fā)之前,就已經知道他來到吐蕃,就是專治各種不服的。所以在后世的記載中,蓮師基本沒干別的,他就像水滸傳中的黑旋風李逵,“兩把板斧揮舞如同車輪相仿”,一路打來,將吐蕃各地的山靈鬼怪一一降服。

吉隆溝的佛寺是樓閣式的建筑,在高海拔的吉隆北部,這荒涼的風景讓人心動。

據說,蓮師在尚未到達吐蕃之前,途徑吉隆便有不開眼的妖魔外道攔住去路。《蓮花遺教》中記載:“(蓮花生大師)預知該到降伏魔鬼時,來到尼泊爾險路,雅拉香布(地方神抵)發(fā)暗雷,……大師從腰取下金剛撅,揮刺山巖立刻穿一洞,從巖洞里鉆過這邊來”,此洞因而得名“金剛洞路”。從此后,旅客因禍得福,都從此洞穿山而過。

《蓮花生大師本生傳》另有記載:“蓮花生來到芒域東拉城,遇到象雄山神扎拉贊梅,她用兩座大山擠兌蓮花生,蓮師將隨身攜帶的法鈴解下,按入山中,山神連驚帶怕獻名號,從此成為護法神”。至今吉隆溝內巖壁上,尚有半個法鈴露在崖壁之外。

吉隆溝內與蓮師有關的傳說還有很多,例如,蓮花生在馬拉山口,收伏十二丹瑪女神,讓她們守著此山,不讓印度外道進入;曾在吉隆“巍峨壯麗”、“道路崎嶇”的白巴山修行等等。

相比起擅長理論教化的寂護大師,蓮花生大師似乎一直都以暴力弘法為美。只可憐吐蕃境內這些山靈鬼怪,本來在各地占山為王,因為不服管教,紛紛跳出來挑戰(zhàn)蓮師,結果都被蓮師飽以老拳,各個都俯首帖耳成了佛教的護法神。

蓮花生大師對于藏傳佛教的主要功績便是通過降服的辦法,將原始苯教的山川自然崇拜融入在佛教之中,讓佛教在吐蕃生了根,也為藏傳佛教創(chuàng)立一個新的神祗——“護法神”系列,藏語稱為“卻”

這個由蓮花生大師新增的護法神系列名額沒有限制,不論抓多少都可以裝到這籃子里。現在,在西藏能夠看到種類繁多、造型各異的護法之神,大至一條山脈,小至一塊石頭都有自己的護法神。這些和我們內陸的神靈形態(tài)迥異,和漢傳佛教的菩薩崇拜也決然不同,這些都是拜蓮師的鐵拳所賜。

當蓮師辭別芒域之時,站在貢塘拉山口的頂端,回望這片生活了三月之久的谷地,眼見雪峰環(huán)抱直入青天,山下林木滴翠,溪流潺潺,不由得非常感慨,對眾人說:“此地,可吉隆名之”。由此,吉?。ú卣Z“快樂”之意)之名流傳至今。

吉隆溝的歷史講完了嗎?遠遠沒有呢,等著下集吧!

[1]、吉隆溝 小河谷裝下了半部西藏史;[2]、《西藏之西 阿里阿里》 李初初;[3]、《西藏王統(tǒng)記》索南堅贊著、劉立千譯,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4]、吐蕃時期吉隆_芒域_古道歷史文化研究_羅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這里曾是藏傳佛教的起始地,小小的吉隆溝,裝著大大的西藏史
日喀則吉隆溝:蕃尼古道上的繁華和落寞
裝下半部西藏史的小河谷,來日喀則旅游不得不停留的吉隆溝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
五代十國時期的民族政權之吐蕃
第三章:吐蕃王朝及佛教在西藏的早期傳播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