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陽補腎平喘湯
熟附片12克(先意)白芍12克 茯苓12克
白術(shù)12克 細辛6克 五味子10克
生姜10克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甘草6克
功能 溫補脾腎,平喘止咳。
主治 脾腎陽虛喘咳證。長期喘咳,秋冬發(fā)作,喘息動時明顯,咳嗽痰多清稀,畏寒四肢不溫或重痛或浮腫,小便不利或清長,口干不欲飲,苔白潤舌胖嫩,脈弦滑或沉細者。
用法 將藥放入砂罐內(nèi),加水蓋過藥面浸泡20分鐘(附片另包先煎15分鐘再與諸藥同煎),用文火煎3次,頭煎沸15分鐘,二煎沸20分鐘,三煎沸后30分鐘,將三煎藥濾出勻分3次
服用,1日1劑。
方解 由于患者長期反復(fù)久咳或其他疾病導(dǎo)致脾腎陽虛不
能運化水濕,形成病理產(chǎn)物即痰飲,而痰飲又成為咳喘之因,如
此反復(fù)循環(huán),致使三焦決瀆功能失職,則喘息咳嗽痰多、浮腫、畏
寒肢冷諸癥作矣。故用真武湯溫陽利水,苓桂術(shù)甘湯健脾燥濕,
苓甘五味姜辛湯溫肺化飲,三方合用,使肺脾腎之飲、痰、水得
消,咳逆止而喘息平。尤妙在杏、芍、草三物的斡旋作用,杏仁苦
降,芍藥酸收,既可平喘又可制附片及桂、姜、辛之溫?zé)嵝辽ⅲ簧?br>藥、甘草酸甘化陰,可防桂、姜、附補陽之太過,共奏陰陽和合、肺
脾腎生理功能協(xié)調(diào)之效。
加減運用 便溏者生姜易干姜;動則喘甚者加黨參15克;
手足轉(zhuǎn)溫、小便正常后,可用六君子湯加姜、辛、味善后。
方歌
溫陽補腎平喘湯,桂枝五味細辛姜;
術(shù)茯健脾而滲濕,附子先煎切莫忘;
尤妙斡旋杏芍草,汪氏經(jīng)驗細參詳。
按語 本方乃由《傷寒論》的真武湯、《金匱要略》的苓桂術(shù)
甘湯和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杏仁組成。具數(shù)方的綜合作用,故對脾
腎陽虛所導(dǎo)致的喘息型虛寒性慢性支氣管炎往往應(yīng)手而效。
典型病例 王某,女,60歲,患咳累氣緊已15年,常在秋冬
發(fā)作。發(fā)作已月余,癥見咳嗽氣喘,吐
白色泡沫痰,四肢冷,口干喜熱飲,面色蒼暗,唇紺,苔白滑,脈沉
弦。西醫(yī)診斷為慢支炎、肺氣腫、陳舊性胸膜炎,中醫(yī)辨為脾腎陽
虛,痰飲犯肺。治以溫陽補腎平喘湯:附片15克(先煎)、茯苓12
克、白術(shù)12克、白芍12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細辛6克、
桂枝10克、杏仁10克、甘草6克。
煎服3劑。18日復(fù)診,咳嗽大減,痰沫減少,喘息平,四肢轉(zhuǎn)
溫。效不更方,繼續(xù)再服3劑,改用六君子湯加姜、辛、味善后。隨
訪兩年,療效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