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益氣湯 伍炳彩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
清暑益氣湯 伍炳彩
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時當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肢節(jié)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出黃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宜清燥之劑治之……名曰清暑益氣湯”。原方由黃芪、人參、麥冬、五味子、蒼術、白術、升麻、葛根、澤瀉、青皮、陳皮、當歸、神曲、黃柏、甘草等組成。
李氏清暑益氣湯中黃芪甘溫補益為君,與人參、陳皮、當歸、甘草合為補益元氣,使脾氣得運以托邪,五味子、麥冬酸甘微寒,養(yǎng)陰和血;蒼術、澤瀉燥濕滲濕,升麻、葛根解肌升清,且亦能勝濕,黃柏泄熱除濕,濕盛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易滯氣,故予神曲消食,青皮利氣。全方具有益氣養(yǎng)陰,養(yǎng)血祛濕之功效,適用于平素氣陰兩虛,感受濕熱之邪。
臨床表現可概括為兩方面,
一為脾胃虛弱癥狀:納呆,便溏,神疲乏力,怕冷等;一為濕熱癥狀:口干口粘,但不欲飲,肢體困重,汗出,小便色黃等。舌象多舌紅苔膩。善于抓住患者病情的主要矛盾,并結合舌象、脈診進行辨別,以此為基礎立法用方。
若兼見關節(jié)煩疼,加防己,共奏益氣祛風止痛之功;
若兼見汗出明顯,加浮小麥,增強斂汗;
若兼見腰膝酸軟,加杜仲、牛膝,一補一通,相須為用,祛風濕、補肝腎;
若兼見關節(jié)疼痛,頭部沉重,加豨薟草、蔓荊子,取其祛風除濕及升散上升、走竄開泄之義;
若兼見多思慮,悲傷欲哭,寐差,則另加甘麥大棗湯以養(yǎng)心安神,補脾和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