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立,劉邦分封漢初三杰,第一個便封張...
西漢初立,劉邦分封漢初三杰,第一個便封張良為萬戶侯,讓他在最富庶的齊任選三萬戶,誰知張良聽了后直搖頭。劉邦就納悶了,難道張良嫌三萬戶太少,或者,難道張良想封王?劉邦定的非劉不王,張良有了不軌之心?
就在劉邦胡思亂想的時候,張良躬身說道:陛下,請允許我把封地選在留吧。留就是留縣,是劉邦和張良初次相遇的地方,是張良良臣擇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棲的初心之地。但是留縣偏遠不說,還十分貧瘠,比起當時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的齊真是差遠了。
可劉邦聽張良說選留作為自己的封地,眼角頓時濕潤,心中一暖,默默感嘆:看來子房不爭不搶,始終念著的是和朕的這份感情,非常好啊。
于是,張良被封為留候。
劉邦才坐穩(wěn)天下,朝中眾大臣就為分封打破了頭,爭得不可開交。但是張良基于對劉邦人性的深刻洞悉,關(guān)鍵時刻打了一個感情牌,這是高手的打法。
后來太史公稱張良為“帝王師”,以三寸舌為帝王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既有帝王師的稱號,說明劉邦對張良極為尊重,兩人亦師亦友。
劉邦暮年,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呂后漸漸大權(quán)在握。劉邦心中的不安與日俱增,他也試圖和呂后權(quán)斗,改易太子就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次。
太子劉盈是呂后之子,一旦劉盈即位,他身后的呂氏將會做強做大,權(quán)衡利弊之下,劉邦決定廢掉劉盈,改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
這是劉邦和呂后之間最尖銳,也最兇險的一次爭斗。
此時的張良呢,早就置身事外,學起了辟谷修道,不想攪渾水。劉邦既尊張良為帝王師,當然不會勉強他,只好聽之任之。但是呂后可不是劉邦。
呂后令人請來了張良,美其名曰要宴請留候。張良心知肚明,呂后宴請他是別有所圖,他壓根兒連筷子都不拿,推脫自己在辟谷,不進水米。
呂后望著張良,微微一笑,說道:先生啊,人生苦短,如白馬過隙,稍縱即逝,何必如此為難自己呢?還是聽我勸,吃吧。
身為帝王師,連劉邦都不曾強迫過張良,但是在呂后面前,張良知道自己對劉邦的那套感情牌不靈。呂后行事果決干練,手段凌厲陰狠。
面對一桌子珍饈美味,張良陷入沉思。漢初三杰,唯有他以謀略立身,呂后要在權(quán)斗中勝出,只能找他,他是躲不掉的。但看大漢天下,劉邦駕崩后,無論是劉盈即位,還是劉如意即位,權(quán)柄終會落在他們母親身上。呂后雄才大略,不亞于劉邦,相比之下,戚夫人則相形見拙。張良思慮良久后,最終伸手拿起了筷子。
呂后看張良拿起筷子,開始進食,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她知道張良肯幫她了。
改易太子之爭到了白熱化,大儒叔孫通常常找到劉邦,苦口婆心得勸諫,如劉邦不聽就以死相逼,弄得劉邦煩得要死,卻沒當回事。張良沒有學叔孫通一哭二鬧三上吊,他略使小技,利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著名的商山四皓,來維護太子劉盈。劉邦以前曾苦勸商山四皓來朝中協(xié)助自己,終不能遂心愿,誰知這四個老頭卻千里迢迢趕來為太子劉盈吶喊助威。劉邦看著戚夫人嘆了口氣,說道:呂后真是一代雄主,我們輸了。
其實在劉邦說出此話前,張良早就將劉邦死后的大漢權(quán)柄著落看得清清楚楚。劉邦之后,大漢朝中唯有呂后有能力執(zhí)掌大權(quán),為社稷策劃,為百姓謀福。
果然,劉邦死后,千古一后呂雉成了皇太后,她臨朝稱制,推行黃老之術(shù),實施無為而治,讓飽經(jīng)戰(zhàn)火的百姓休養(yǎng)生息,為大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
縱觀歷史,劉邦和呂雉翻云覆雨的背后,其實都有張良的影子,大漢民族的形成,張良功不可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