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少陰病治則方藥總論少陰病的性質...
傷寒論——少陰病治則方藥總論
少陰病的性質是全身性虛寒證。主要脈證為“脈微細,但欲寐”。由于陽氣衰微,營血不足,所以脈細,出現(xiàn)精神極度衰憊,欲睡不得睡,似睡非睡昏沉迷糊狀態(tài)。治療原則以扶陽育陰為主法。寒化則扶陽,宜溫補法;熱化則育陰,宜兼清熱法。少陰兼表用溫經發(fā)汗法;實熱內結用急下存陰法。
一、少陰病本證
1.少陰寒化證
本證是少陰病過程中較多見的,其癥狀是:無熱惡寒,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治療當以回陽救逆為急務,宜四逆湯。若有身體痛,骨節(jié)痛者可選方“附子湯”,以祛寒化濕。若有腹痛,小便不利,浮腫者可選“真武湯”,以培土利水,下利者可選“白通湯”。
a、四肢厥逆,惡寒蜷臥,神衰欲寐,面色蒼白,嘔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脈微細者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附子 干姜 炙甘草
b、寒濕內侵,身體骨節(jié)疼痛,惡寒肢冷,苔白滑,脈沉微者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炮附子 茯苓 白術 芍藥 人參
c、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寧,頭目眩暈,身體筋肉目瞤動,站立不穩(wěn),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腹痛,泄瀉;或咳喘嘔逆。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炮附子 茯苓 白術 芍藥 生姜
d、少陰病手足厥逆,下利,脈微,面赤者白通湯主之。
白通湯:附子 干姜 蔥白
2.少陰熱化證
以陰虛陽亢和陰虛火熱相搏二種為主。腎水虧于下,不能上濟于心以制心火,導致心火獨亢,心神不安,故心煩失眠;少陰陰液虧虛,不能濡潤喉嚨,則口燥咽干甚則咽痛;舌紅少苔,脈細數,均為陰虧火旺之象。
a、心煩、不得臥、口燥咽干、舌尖紅、脈細數、屬陰虛陽亢,宜清熱育陰的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湯:黃連 黃芩 芍藥 阿膠 雞子黃
b、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嘔吐、口渴、心煩不得眠,用豬芩湯滋陰清熱,分利水氣。
豬苓湯:豬苓 茯苓 澤瀉 滑石 阿膠
二、少陰病兼證
1.少陰病兼太陽表實證
發(fā)熱惡寒、無汗、足冷、脈反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
a、素體陽虛,外感風寒,無汗惡寒,發(fā)熱蜷臥,苔白,脈反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 炮附子 細辛
b、少陰陽虛,外感風寒,惡寒身疼,無汗,微發(fā)熱,脈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腫,氣短,小便不利,脈沉而小者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 炮附子 炙甘草
1.少陰病兼陽明里實證
口燥咽干,腹脹鞭滿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宜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
大承氣湯:大黃 枳實 厚樸 芒硝
以上來源于網絡,旨在弘揚中醫(yī)文化,發(fā)揚國粹。僅供中醫(yī)專業(yè)及愛好者研習,嚴禁自行使用。未經中醫(yī)師icon辯證施方者后果自負!
#奪冠20201# #頭條健康# #健康科普挑戰(zhàn)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