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簡介:是明代著名的醫(yī)學家,他中年因病自習醫(yī)學,潛心研究《內經(jīng)》,私淑張元素、李東垣,參以劉河間,后又正于薛己之門,問難數(shù)月,豁然貫通。 周氏精通脈學,擅長于內傷證的診治。 今天我們就跟隨周慎齋先師思路來探討一個名方——補中益氣湯,通過周老師的書中記載來更加細致的了解脾胃學說,甚至能發(fā)東垣所未發(fā),尤為可貴。
01、何為中氣?跟脾氣是一樣的嗎?
大家都聽過老子《道德經(jīng)》當中的“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一句話吧,所謂中,就是指的中宮----臍間深入三寸,謂之中宮。而補中益氣湯所補中氣的位置,也正是在臍中深入三寸這個位置,大概也是在兩腎的中間。而脾氣跟中氣也不一樣,兩者是存在互依互用的一個關系。
02、何為中氣的正常狀態(tài)?
在人體當中,中氣是一直處于空的狀態(tài)的,這是因為脾主上升,能將其間源源不斷的陽氣轉運向上。另一方面,脾能將胃所腐熟過的食物進行進一步的加工轉運,所以脾土和胃土也是配合密切、剛柔相濟的一對好搭檔。 脾氣上行,將津液輸送于肺,進而借助肺在上焦的有利優(yōu)勢,將津液布散全身。另外,脾所吸收的精微物質也不會完全占為己有,這些精微會一部分轉入心、肝、脾而成血,一部分入腎而成精,入肺為液,這就是五臟歸脾;歸脾湯的真實內涵。待精微轉運完全后,剩余的糟粕濁物會下傳(大?。┒c;津液泌于膀胱;這些是升清降濁的自然之道,也是人體一直處于長壽安康的不變狀態(tài)。
3、脾胃緣何受損?受損所帶來的后果有哪些?
脾胃受損原因----生活中最常見的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平時過饑、過飽、過寒、過熱的飲食來傷胃;二是思慮或勞役過度而傷脾,尤其是飲食不節(jié)制、過用寒涼藥和思慮過度因素,是現(xiàn)代生活的常態(tài),也是主要的內傷致病因素。
倘若脾胃受傷,則會出現(xiàn)脾土下陷,(下陷之土)填塞于中氣的中空之處,肯定會阻塞氣血往來的道路,人體也就不能進行有效的上下循環(huán)交換,況且中氣所在之處是人身動力的來源,中氣受損,則五臟六腑之根就傷了,那么疾病就很容易出現(xiàn)。
另外,脾胃下陷處于中氣的空位,也是會容易影響到腎的----因為土本來就是用來制水的,腎水一少,則不能制火,命門與心包之火一脈相通的,所以心火也旺。心火旺最先受影響的就是肺,因為心肺共處上焦,離得最近,火最能克金,于是東垣所言“氣高而喘、身熱燥煩”等癥狀悉皆出現(xiàn)?;鹗⒀桑帤馓顚嵱诜?,肺也不得通利,很多長期不能治愈的鼻炎,鼻竇炎和上焦疾病都與此相關。有些癥狀雖類似仲景所言傷寒,但其實質大不一樣,具體可參見東垣《內外傷惑辨論》。
4、補中益氣湯的治療原理?
我們知道,內傷問題既不能汗,也不能下,錯用則會導致人體更加虛弱。所以東垣選擇了補中益氣湯,這一定是從最起初的不和諧之處開始修補,立志解決其最根本問題。
組方:人參15、黃芪15、白術10、甘草15、陳皮6、當歸10、升麻6、柴胡12、 生姜9片、大棗6枚;
方解:補中者,用人參、黃芪、甘草和白術----補氣以助運化,
甘草----生用瀉心火,炙用補氣緩中,原方用炙甘草。如果心(洪)脈重者,完全可以換成生甘草,且可加量,這是根據(jù)內經(jīng)臟腑虛實理論用藥的。
當歸----養(yǎng)血潤燥,
陳皮----理脾肺滯氣,打通氣路。
后又加入了柴胡----從左邊升少陽之氣,升麻----從右側升陽明之氣;
清氣升,濁氣自降,待土氣恢復正常,不客中氣之位,自然也不會下乘于腎。
最終,所有的一切都將會得到解除。
注意:如專補氣----因陳皮理氣破滯以及升麻、柴胡升散不聚,在此方中要少量使用。
腎水被土制----不足可加黃柏固之,同時平火以救心腎二臟。
如果心經(jīng)燥煩比較重的話----則可以加入生地來涼血降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