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爛性胃炎:胃痛8年,治用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加減
案例:患者----朱某,女,43歲。
自述----胃脘疼痛反復發(fā)作8年,近期胃脘疼痛發(fā)作,泛酸,嘔吐清水,口淡,大便3~4日1次,干結,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苔白而少,脈沉弱。
鏡檢:胃鏡提示----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糜爛性胃炎。
中醫(yī):診斷為胃脘痛(寒熱錯雜), 西醫(yī):診斷為糜爛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治則:治以寒溫并用,辛開苦降,理氣止痛, 方用: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加減。
方藥1: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枳實25克,萊菔子15克,吳茱萸5克,烏賊骨15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黃10克,虎杖25克。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二 診:進程1--胃脘不脹疼痛減輕,不反酸不嘔吐,納差,大便不干,二日一行, 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弱。
方藥2:守上方,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進程2:藥后諸癥消失,少有復發(fā)。
評述:患者胃脘疼痛,泛酸,嘔吐清水,口淡,大便3~4日1次,干結,小便短赤, 舌質(zhì)紅,苔白而少,脈沉弱。
梅國強認為:此案辨證為上寒下熱,虛實夾雜之證,且寒在上中二焦,熱在下焦。
a 寒邪客胃,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水氣不化,故嘔吐清水、泛酸; 胃脘氣機不暢,不通則痛,故胃脘疼痛;
b 脾胃虛弱,寒邪犯胃,寒濕中阻,故口淡;熱結腸府,傳導不利, 故大便干結,多日一行;
c 熱結膀胱,則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亦為熱象, 治用: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加減。
方解:方中半夏瀉心湯之主藥干姜----辛熱,溫中散寒, 半夏----苦辛溫燥,和胃降逆;
黃連、黃芩----苦寒清降,寒溫并用,辛開苦降, 吳茱萸、烏賊骨----制酸止痛, 郁金、片姜黃、川芎----活血行氣止痛,“久病入絡”之意, 厚樸----消痰下氣除滿。
針對便結加用虎杖、萊菔子----清熱下氣通便。
進程:復診諸癥緩解,胃寒減輕,腸熱亦緩,舌質(zhì)轉淡, 效不更方,守原方鞏固療效。
說明: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需選用請咨詢專業(yè)醫(yī)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