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明正統(tǒng)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是華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11孔聯(lián)拱石橋,也是我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落成之日算起,今年恰好是830周年。身邊馳過悠悠的漫長時光,這座石橋橫跨在滔滔永定河上,帶著永定的美好寓意,昂首挺胸,笑傲滄桑。
早在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先生就把盧溝橋的名聲遠播到了歐洲。想當年,這位馬先生就是穿過盧溝橋,悠然漫步進入北京城的。他在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中,極力稱贊盧溝橋的魅力,說這座橋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今日去盧溝橋畔,在橋東頭能夠找到一座標志性的石碑,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筆,刻著“盧溝曉月”四個大字。這座石碑是一個網(wǎng)紅打卡地,也可說是一個著名的大IP。人們到訪盧溝橋,都喜歡在這石碑前拍照留念。石碑的背面刻著乾隆皇帝的一首《盧溝曉月》:
茅店寒雞咿喔鳴,曙光斜漢欲參橫。
半鉤留照三秋澹,一蝀分波夾鏡明。
入定衲僧心共印,懷程客子影猶驚。
邇來每踏溝西道,觸景那忘黯爾情。
“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也非常著名。據(jù)說凌晨時分,在這座橋上憑欄遠眺那楊柳岸曉風殘月,如夢似幻,分外迷人。
盧溝橋的西頭也有一座詩碑,刻著清代康熙皇帝的一首《察永定河》:
源從自馬邑,溜轉入桑乾。
渾流推濁浪,平野變沙灘。
廿載為民害,一時奏效難。
豈辭宵旰苦,須治此河安。
永定河源自桑乾河,當年的水色渾濁烏黑。古人“水黑曰盧”,所以也把這條河稱作盧溝河。河上的石橋,就是從這個代表顏色的“盧”字而得名盧溝橋。有的人以為水邊應多蘆葦,所以把盧溝橋寫為蘆溝橋,其實是想當然了。
▲7月7日,一列“復興號”高鐵列車從位于北京市豐臺區(qū)的盧溝橋旁駛過。(圖片源自中新社)
盧溝橋長266.5米、寬7.5米。橋兩端入橋口分別建有石制華表四根,橋兩側建有堅固的漢白玉石欄,而這石橋欄上雕刻精美的石獅子,更是聲聞天下——巧奪天工、神態(tài)各異的石獅,或靜臥,或嬉戲,或張牙,或舞爪,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更有數(shù)量巨大的小獅子隱現(xiàn)其間,很不容易分辨。所以,長期以來有“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的說法。后來有人多次作過統(tǒng)計,有說這獅子有485個的,有說489個的,還有說是501個的?,F(xiàn)存這些石獅除少量金元遺物,大多為明清所留,另外也有一些是現(xiàn)今修繕補綴的,所以逐年記載的獅子數(shù)目會略有出入,似乎還是沒有定論。游人若有興致,不妨自己親臨現(xiàn)場去數(shù)數(shù)看。
盧溝橋的風景名勝確實很有特色,然而我和朋友們每逢提到這座石橋,首先想到的并不是這浪漫的曉月和精美的石獅,不是這些詩情畫意、閑情逸致和名人古跡,而是那一場血腥的艱苦卓絕的忠烈千秋的抗日戰(zhàn)爭。這段可歌可泣的蒼涼記憶,就是從這盧溝橋邊、從“盧溝橋事變”這個并不冷僻的歷史名詞,揭開了一頁氣壯山河的悲壯滄桑……
細心的人們,可能會注意到盧溝橋的橋墩迎水的一面,是尖的。而在這墩尖的最前端,各安裝著一根邊長約26厘米的銳角朝外的三角鐵柱,說是叫“斬龍劍”。這斬龍劍的名字起得是多么威風凜凜而又殺氣騰騰啊。這盧溝橋,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苦痛創(chuàng)傷和血淚記憶。有些騰騰的殺氣,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那是一場慘烈的血雨腥風啊。提起盧溝橋,再纏綿再優(yōu)美的情思,也會自然而然地與那些刀光劍影聯(lián)系到一起。
830年的逝水滔滔而去,現(xiàn)在這古橋確實已經(jīng)有些疲倦了。兩側石雕護欄有的已經(jīng)因為風雨侵蝕而虛弱到只要用手一碰,好像便會簌簌掉渣的程度。而今除了行人,早已不允許在上面走車馬了。但仍不時有人從四面八方趕過來,懷著激動的心情來看望它,瞻仰它,贊美它。也許,這其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為了憑吊那歷史的傷口,然而,那歷史的傷口畢竟已經(jīng)融入了我們民族的集體情感,即使愈合了,那傷痕依然還在。永記住那段刻骨銘心的疼痛,記住那驚心動魄的冷峻和凜冽,也記住那不屈不撓的厚重與堅毅。
多么結實的橋梁也會有蒼老坍塌的時光,但是我相信,這古老而偉大的民族的脊梁,是永遠也不會坍塌和蒼老的。人們走在盧溝橋的橋面上,如同走入了中國現(xiàn)代史的一頁滾燙的篇章。那是浴火浴血的悲壯和烽火硝煙的蒼涼,那是掄著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歷史畫卷啊。這里的熱血太多,悲憤太多,怒火太多,苦澀太多。那些歷史的“陳賬”,是不能夠輕松地用一支纖巧的鵝毛筆就可一筆勾銷的。但,盧溝橋留給我們的民族記憶,我想,不應該只有滿腔的仇恨,更應該有滿腔奮斗的熱血和奮起的豪情。那段歷史是民族的屈辱,也是對我們這個民族的激勵和鞭策。
盧溝橋不同于江南那些秀美的小橋,它就像那些粗線條的北方大漢一樣,站在凜冽的寒風中,簡單而又真實,大氣而又凝重。說心里話,跟許多優(yōu)美的風景勝地相比,這里的風景其實是很質樸的,但是到這里來,心頭就叢生著蓬勃的火焰,耳邊就飛揚著帶血的吶喊??粗@些已有些滄桑的石獅子,我仿佛看到一個民族的已經(jīng)蘇醒了的偉大靈魂。我仿佛聽到這些醒獅一齊放開喉嚨,悲聲吟唱那首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我用手撫摸著橋上那些830歲的回憶,耳邊回蕩著一聲聲久遠的吼聲: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憑欄而立,怒發(fā)沖冠,壯懷激烈,天空中好像滾動起一陣陣激揚而高亢的春雷——
任何人到了盧溝橋,心中都會涌動起情感的波濤。我在盧溝橋頭久久徘徊,忍不住口占兩首小詩,一抒心中激動:
從來青史最分明,澎湃長河萬古情。
劍底寒光射殘日,心頭熱血筑長城。
山傾海立旌旗奮,電舞雷敲鼙鼓鳴。
八十五年晴與晦,驀然回首凜然驚。
桃花雨細潤盧溝,楊柳風輕一徑幽。
今日歡顏新韻醉,當年怒火舊痕留。
繞橋豈是貓兒爪,振鬣從來獅子頭。
義勇軍歌開口唱,情豪忽似大江流。
(完)(原標題:盧溝橋落成830周年小記)(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高昌
責任編輯: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