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一檔綜藝節(jié)目《不可思議的媽媽2》,其中一期講的是「防拐騙安全教育」問題,值得家長借鑒。
為人父母,我相信所有家長都曾對自己的孩子說過類似的話:「不要和陌生人講話」、「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吃陌生人給你的東西」……
可他們很少有機會驗證,這類的話是否真的管用,這類型的叮囑真的對了嗎?
節(jié)目中,節(jié)目組策劃了幾場「拐騙」孩子的戲,以此來測試五位小朋友的安全意識到底如何。結(jié)果,你猜如何?
七寶,是第一個被測試的孩子,在何潔離開前,她千叮萬囑七寶,千萬不要給陌生人開門。
測試時,在監(jiān)控室觀察七寶動態(tài)的何潔,堅信七寶是絕對不會給陌生人開門的。
然而,讓何潔出乎意料的是,扮演「壞人」的姐姐還沒使出殺手锏,七寶就答應開門了。
開門后,七寶不僅和陌生的姐姐聊了很久,還同意「壞人」帶走媽媽的東西、看到「壞人」翻家里的東西也沒有做任何反抗……
這簡直就是現(xiàn)實版的危險案例。
02
我們常常和孩子說,不要給陌生人開門,但是我們常常忘了告訴孩子陌生人和壞人的標準是什么?
我?guī)е⒆尤ビ螛穲鐾嫠r,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一種情況:
媽媽帶著寶貝在玩耍,一個初次遇見的家長在一邊夸贊孩子「長得真可愛,叫什么名字呀?幾歲了?」,當孩子默不作聲或走開時,媽媽馬上責怪孩子沒禮貌,沒有和叔叔阿姨問好……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孩子會對父母的話產(chǎn)生疑惑,我的媽媽明明讓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為什么媽媽現(xiàn)在又在責怪我「沒禮貌」。
或許有些媽媽又會說,這位阿姨不是陌生人。可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們更加疑惑了,既然她都不知道我叫什么,我們不認識她,為什么她不是“陌生人”呢?
我們常常把「不要和陌生人講話」掛在嘴邊,可事實上,究竟什么樣的人才是陌生人,陌生人就是壞人了嗎?
很多時候,連我們成年人都無法分辨,可想而知,這樣的安全教育對于孩子來說是多么地不知所措。
無獨有偶,曾經(jīng)很火熱的一檔綜藝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也曾上演過類似的情況。
演員吳尊帶著女兒Nei Nei參加節(jié)目時說,小時候爸爸常和自己說「不要給陌生人開門」,他想測試下Nei Nei,如果有陌生人敲門,孩子能不能做到不給開門?
吳尊在開始測試前,特地和Nei Nei再三叮囑了三遍,直到女兒Nei Nei一臉認真地答應下來,才放心地離開,到隔壁監(jiān)控室觀察孩子的動態(tài)。
在吳尊心里,他相信Nei Nei肯定不會給陌生人開門。
一開始,Nei Nei也確實不為所動,聽到敲門聲,大喊「不要進來」和「等我爸爸回來」。
然而當「壞人」再三用糖果誘惑,承諾Nei Nei只要開門就把糖果給她時,Nei Nei經(jīng)過短暫地糾結(jié)和思考后,和七寶一樣,沒有經(jīng)受住「糖果」的誘惑,給陌生人開門了。
在監(jiān)控室的吳尊顯然被Nei Nei給嚇到了,急忙走到女兒面前,問他為什么要給陌生人開門。
很多時候,我們高估了「不要給陌生人開門」這句話的作用,也高估了孩子對于大人語言的理解能力。
03
有時候,我們一味的和孩子強調(diào)「陌生人」這個概念,在孩子的心中,他們可能會覺得「陌生人」、「壞人」是一個他們可以「辨識」出來的人。
因為從孩子從家長的語言和神態(tài)中認識到:「陌生人」、「壞人」應該是看過去很可怕的人。
然而,真是情況往往相反,一個「陌生人」、「壞人」看上去與一個正常人,沒有區(qū)別。
就像《不可思議的媽媽2》中扮演「壞人」的工作人員,實際上是一個超萌超Q的漂亮姐姐。
有時,一味地對孩子說「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還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膽小」,并可能帶來糟糕的結(jié)果。
比如,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
帶孩子出門,碰到我們熟悉的人,孩子不主動和人打招呼。因為在孩子眼中,這個人TA并不熟悉,所以有防備。我們大人會經(jīng)常抱歉地說,我們家孩子比較「膽小」。
萬一孩子遇到危險,孩子的這種「膽小」心理,可能會讓孩子不敢向周圍的「陌生人」求救,最后原本可以避免的傷害最終成為了現(xiàn)實。
所以,如果你們還在用「不要和陌生人講話」……這種讓孩子辨識不清的模糊概念,請馬上停止。
04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防拐騙教育」呢?
(1)建立照顧者名單和愛心圈名單
超媽曾在《100%的兒童性侵,都源于父母對性教育的無知》提到過這個方法,今天這個方法也同樣適用于防拐騙教育。
家長們可以按照實際情況,給孩子列一個照顧者名單,名單上通常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
愛心圈名單上的人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名單上的人可以是孩子的老師、經(jīng)常照顧孩子的人、警察叔叔等。
一旦孩子不太愿意把某人的名字寫上,就一定要引起重視,并找出原因。
制定名單后,我們需要告訴孩子照顧者和愛心圈名單上的人是可以信賴的,除此以外的其他人都是「別人」或「陌生人」。
(2)教孩子看「人的行為」而不是「人」,并告訴孩子應對危險行為的準則。
孩子往往沒有能力通過外表辨識一個人的好壞,但孩子對行為是有辨識能力的。
央視《守護明天》節(jié)目中,曾公布了人販子常用的幾種騙術(shù):喬裝親屬、手機游戲引誘、糖果加恐嚇、強行抱離開車逃跑等。
讓孩子警惕不懷好意的人慣用的行為招數(shù),是提高孩子防拐騙意識更為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