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天幾個好朋友帶著孩子一起聚餐,其中一個還帶來了年僅兩歲的小兒子。在三個多小時的聚會中,小弟弟全程無哭鬧,令我們這些過來人羨慕不已。一開始大家都以為這孩子天生乖巧,后來才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這樣。
在媽媽的幫助下,小寶很快吃完了飯,便被哥哥帶下餐桌。在哥哥的帶領(lǐng)和看護下,與一群比他大十歲左右的哥哥姐姐們一起玩耍。
小寶在旁邊和大孩子一起玩著,媽媽則從容淡定地和我們吃飯聊天,偶爾回頭看一下孩子。
對比起平常看到的,媽媽只顧孩子而自己吃不上飯的情形,這個媽媽和二寶的相處模式令我們驚訝。后來發(fā)生的一個很小的細節(jié)令我記憶深刻,也瞬間明白了這位媽媽的篤定源自何處。
哥哥和同學(xué)在你來我往地拍打氣球,小弟弟在大孩子中間左右跑跳試圖撿漏。只見一個球剛好飛過弟弟頭頂,小家伙舉起雙手試圖去抓,沒能夠著,卻因為重心失衡一下子摔倒在地,整個身子朝前趴在地上。
大孩子們顯然有些不安,手足無措地站在周圍。只見哥哥舉著氣球,開心地對弟弟說:“豆豆,準備好了嗎,我們又要開始了哦!”
聽到哥哥的話,弟弟雙手一撐,輕輕一跳,站起來繼續(xù)和哥哥們一起玩。從摔跤到自己爬起來的整個過程中,他的眼睛不曾看過媽媽一眼。
我同時注意到,媽媽也發(fā)現(xiàn)小兒子摔倒了。但是她只是安靜地回頭看了下,沒有絲毫慌亂,也沒有任何干預(yù)。
哥哥有效地鼓勵弟弟跌倒后自己爬起來,以及弟弟身上反映出的獨立和樂觀,這些都體現(xiàn)出媽媽對于哥倆的教育態(tài)度,和言傳身教。高情商的兄弟背后,是一個高情商大智慧的媽媽。
同樣是二寶家庭,有一次在一個親戚家中做客時,我所看到的情形卻截然不同。
親戚家的大兒子6歲,小的不到2歲。飯后我們在聊天,哥倆在地墊上玩。突然,哥哥一把搶過弟弟手中的小汽車,弟弟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得哭了起來。
孩子爸爸立馬走過去,抱起弟弟,并大聲呵斥大兒子:“你怎么回事兒,好端端地干嘛搶弟弟玩具?馬上還給他!”
沒想到大兒子被爸爸這么一吼,用更大的聲音爭辯道:“那本來就是我的汽車!”
“你到底還不還?”“不還!”小家伙不甘示弱,把小汽車扔到地上,迅速沖回自己的房間。
也許是因為有客人在家不便發(fā)作,孩子爸爸撿起汽車,抱起小兒子安慰到:“哥哥不好,我們不理他!”回頭對我說,老大從小就爭強好勝,個性倔強,真不知道怎么管。
我輕輕推門來到老大的房間,看到小家伙正撅著嘴,氣鼓鼓地坐在床上。我問他:“浩浩,你是不是看弟弟玩汽車玩得高興,自己也想玩汽車了呀?”
他點了點頭,滿眼淚水:“那本來就是我的汽車?!?/p>
“那你覺得弟弟是不是也喜歡玩你的汽車呢?”
他又點了點頭。
“那怎么辦呢,你和弟弟都想玩呢?你覺得這會兒弟弟愿不愿意和你一起玩呢?”
他看了我一眼,說:“我不知道。”
“嗯,咱們想想看。弟弟剛才因為你搶小汽車哭了,咱們?nèi)ズ退f聲對不起,說不定弟弟就愿意和你一起玩了,好不好?”浩浩點了點頭。
我牽著浩浩的手,走到還在啜泣的弟弟身邊。在我的示意下,浩浩對弟弟說了聲對不起,然后扭頭看向我。我對弟弟說:“小毛毛,哥哥和你說對不起了,哥哥是不是很棒,是不是毛毛的好哥哥呀?”毛毛看著我,止住了哭聲。
“那毛毛想不想要哥哥和你一起玩小汽車呀?”
只見小家伙點點頭,掙脫了爸爸的擁抱,把手中的小汽車遞給了哥哥。倆人“一笑泯恩仇”,很快便開心地玩到一起去了。
在有弟弟之前,家里的玩具都是浩浩一個人玩,因此在他的認知里,所有玩具都是“他的”。有了弟弟以后,需要讓浩浩意識到,玩具是“家里的”,引導(dǎo)他學(xué)會和弟弟分享。
爸爸嘴里的“搶”和“不好”,不但沒有共情考慮大兒子的感受,而且給了弟弟暗示,哥哥搶我東西就是不好,爸爸會幫我。
如此這般,哥倆斗得雞飛狗跳的場景每天必定上演數(shù)場,父母也因此而精疲力盡。
每個父母都希望培養(yǎng)一個高情商的孩子,實現(xiàn)有效溝通就是高情商的一項重要能力。生活中,不同的溝通方式對與孩子教育影響至深。
“粒粒皆辛苦,農(nóng)民伯伯種糧食多辛苦???不能浪費,趕快撿起來?!边@是嚴肅刻板型的教育方式,試問,低齡小寶貝能真正理解艱辛和浪費這樣的字眼嗎?
“哎呀,這么多米粒寶寶被你拋棄了,得多傷心?。克麄兛啥枷胍黄鹑ヌ铒柲愕男《亲幽?,下次咱們小心點好嗎?”這是共情的教育方式,心里有愛的孩子,將好好吃飯視作對小米粒負責,自然也會在行動上更加認真對待。
在家庭中,爸爸和媽媽之間的交流方式是否真誠和有效,對孩子的溝通技能乃至將來的人際交往能力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父母是否能夠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做到溫和而堅定,同樣會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重要影響。
前幾天陪二姐的女兒去大學(xué)報道。臨近中午,因為不熟悉環(huán)境,我們選擇在食堂就餐。我要了一份皮蛋粥,外甥女興致盎然地為自己點了一份臊子面;二姐看了半天價目表,說要單價8元的涼皮。外甥女打斷了她,自作主張和服務(wù)員說要單價13塊的北京炸醬面。
面條上來后,二姐發(fā)現(xiàn)是涼拌的,覺得太干沒法吃,起身去加了湯。吃了一口后,她皺了皺眉,說完全沒有味道,太難吃了。經(jīng)過我們再三說服,她又起身去要求加了點醬油,卻仍是面露不快。
之后,二姐幾次喋喋不休地抱怨孩子:“貴了還不好吃,我就不該聽你的話,我自己點的涼皮肯定好些?!蓖馍牭秒y受,回答道:“你根本沒有吃過涼皮,憑什么就說好吃?我只不過想要你不要太節(jié)約,吃得好一點而已?!?/p>
二姐聽到這話,沒有再說什么,勉為其難地吃完了那碗面。
其實我心里清楚,一向節(jié)約的二姐肯定是因為涼皮價格最便宜,所以才想要選擇它。她也不是不了解女兒的心意,卻不知道該怎么表達,所以本能地用自己一貫的方式去責怪和抱怨。
而外甥女也清楚媽媽的個性,希望媽媽在自己新學(xué)校的第一頓飯吃得好一點,開心一點,一片孝心卻換來媽媽的一通責怪,很是委屈。
事后,我和外甥女以及二姐分別進行了溝通,希望她們彼此對對方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改變下溝通的方式,不要因為錯誤的表達傷害了原本親密的母女關(guān)系。
家庭關(guān)系是一切人際交往的基石,一個人在家庭中養(yǎng)成的溝通模式和說話方式,會滲透進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的習(xí)慣將會伴隨他的一生。
作為子女,我們或許已經(jīng)無法改變父母的習(xí)慣,但卻可以從此刻起調(diào)整自己的態(tài)度。
作為父母,我們除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物質(zhì)條件以外,還能夠給孩子的,就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理解,以及好好和他們說話。冷靜但不冷漠,溫和但不懦弱,堅定但不強硬。
這是我們給孩子創(chuàng)造的優(yōu)良的家風(fēng),更是最珍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