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jì)要》曰:山西之形勢,最為完固。關(guān)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
蓋語其東,則太行為之屏障,其西,則大河為之襟帶,于北,則大漠、陰山為之外蔽,而勾注、雁門為之內(nèi)險,于南,則首陽、底柱、析城、王屋諸山濱河而錯峙,又南則孟津、潼關(guān)皆吾門戶也;出天井、下壺關(guān),邯鄲、井陘而東,不可以惟吾所向乎?是故天下之形勢,必有取于山西也。
民國三年(1914)6月分設(shè)冀寧道、雁門道、河?xùn)|道,計105縣,省會陽曲,1927年廢。
1917年,山西全圖↑ (先點擊后,可長按保存高清圖)
轄陽曲、太原、榆次、太谷、祁縣、交城、文水、嵐縣、興縣、徐溝、清源、岢嵐、汾陽、孝義、平遙、介休、石樓、臨縣、中陽、離石、長治、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平順、壺關(guān)、黎城、晉城、高平、陽城、陵川、沁水、遼縣、和順、榆社、沁縣、沁源、武鄉(xiāng)、平定、昔陽、盂縣、壽陽等縣。1918年3月由離石縣析置方山縣。1927年廢。
1917年,今太原地區(qū)↑ (太原是歷史古都,2500多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
1917年,陽曲街道↑(太原城建在唐明鎮(zhèn),而唐明鎮(zhèn)屬于陽曲縣,就是太原府治在陽曲縣)
1917年,今晉中、陽泉地區(qū)↑(1949年設(shè)榆次專區(qū),1958年改晉中專區(qū),1970年改晉中地區(qū),1999年改為晉中市)
1917年,今長治地區(qū)↑(長治原為潞安府府治所在縣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取長治久安之意)
1917年,今晉城地區(qū)↑(近兩千年歷史的晉城,太平寰宇記中曰:趙魏韓三家分晉,遷晉靜公到此,故曰晉城)
1917年,今呂梁地區(qū)↑
轄大同、代縣、懷仁、山陰、陽高、天鎮(zhèn)、廣靈、靈丘、渾源、應(yīng)縣、右玉、左云、平魯、朔縣、馬邑、寧武、偏關(guān)、神池、五寨、忻縣、定襄、靜樂、五臺、崞縣、繁峙、保德、河曲等縣。1915年3月,馬邑縣裁入朔縣。1927年廢。
1917年,今大同地區(qū)↑(大同東連上谷,南達(dá)并恒,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實京師之藩屏,中原之保障)
1917年,今忻州地區(qū)↑
1917年,今朔州地區(qū)↑
轄安邑、臨汾、洪洞、浮山、鄉(xiāng)寧、岳陽(1914年6月改名安澤)、曲沃、翼城、太平(1914年1月改名汾城)、襄陵、吉縣、永濟(jì)、臨晉、虞鄉(xiāng)、榮河、萬泉、猗氏、解縣、夏縣、平陸、芮城、新絳、垣曲、聞喜、絳縣、稷山、河津、霍縣、汾西、靈石、趙城、隰縣、大寧、蒲縣、永和等縣。1916年4月移治安邑(今山西運(yùn)城市東北安邑)。1927年廢。
1917年,今臨汾地區(qū)↑(因地處汾水之濱得名,三千年歷史看陜西,五千年歷史看山西??吹木褪巧轿髋R汾)
1917年,今運(yùn)城地區(qū)↑(運(yùn)城是鹽運(yùn)之城,面臨神稷,背負(fù)中條,是三藩之都會,實兩海之咽喉)
附:光緒年間(約1880年)山西全圖↑
山西老鄉(xiāng)來看看,105年前有你老家嗎?您覺得這地圖準(zhǔn)確嗎? 歡迎探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