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越南不是必須吃河粉,而是情不自禁。
第一次來到越南,我選擇了和海南隔海相望的城市——峴港。峴港被《國家地理雜志》評為全球必去TOP50的城市,被譽為“東方夏威夷”。
在“東方夏威夷”走一遭,從市中心吃到會安古鎮(zhèn),努力和本地人一樣去品嘗一碗當地的粉。
但這種“和本地人一樣嗦粉”的目的是基本達不到的,我只能靠努力,熟能生巧,多吃幾碗,從南吃到北,體味這碗著名PHO的味道。
整天喊著想吃PHO,卻不知道連發(fā)音都是錯誤的,PHO的正確讀音應該是FUH(fà)。
一日之計在于晨,打開峴港的正確方式,一定是從一碗粉兒開始的。
越南全國都愛的河粉發(fā)源于越南北部城市河內,北部口味清淡,用的是牛骨清湯,油脂很少,配料味道也不重,在一碗河粉里,誰都不會搶了誰的風頭。
如果這時候能去河內嗦上一碗粉兒,不定能品嘗出60年前的越南味。
中國的口味分南北方,人家越南也分。北方的口味清淡,南方偏重,而且南方會在粉里加入油脂甚至是大塊冰糖,讓原本的肉湯更加甘甜,在南北差異這件事上,全球都一樣。
在峴港,隨意走進一家店點上一碗河粉的味道都不會差到哪里去,淡淡的骨頭湯,配上香菜、蔥、羅勒,再擠上幾滴魚露,一口下去,留有滿嘴的香味,卻又清淡的仿佛沒吃,相比國內重口味的酸辣粉,越南粉更適合怕長痘的小姑娘。
而這種“吃了仿佛沒吃”的感覺是我這種真吃貨“再來一口”的最好借口,“嗯,味道不錯,但好像沒嘗明白里面有些啥,讓我再來嗦一口!”
嗦一口,再嗦一口,沒一會兒,一碗粉就被嗦完了,明白里面有啥了嗎?沒明白?再來一碗。
高樓粉
除了廣為人知的越南粉之外,高樓粉也是越南人氣很高的粉。
而這種高樓粉,是會安獨有的特色。
會安作為古城,被列入UNESCO的世界遺產名錄,很多中國游客喜歡把它和中國麗江相提并論,甚至高高在上的覺得會安就是麗江的翻版。
而逛到會安會發(fā)現(xiàn),至今為止它依舊留有完好的建筑,商業(yè)化并沒有掩蓋它的淳樸,這兒并沒有很多中國游客,更多的是韓國游客。
帶著“入鄉(xiāng)隨俗”的心,我們在當地菜場買了水果,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符合很多人對游玩城市想要的樣子,但說實話,就算你在當地買了菜,回airbnb做一頓飯,放再多魚露你也不能體驗到會安當地真正的生活。
會安是越南最早開放的華埠,華商、日商以及歐洲經商者在這里進行繁忙的貿易活動,來自各個地方的商人在這生活經商,而高樓面就是幾個世紀以前大家對飲食的一種智慧。
聽說高樓面的做法十分獨到,需要用到占婆島的柴火灰燼、播禮的井水以及茶桂村的生菜。
只有用這三種連聽都沒聽說過的東西,才能做一碗正宗的高樓面,與其那些裝模作樣的擺拍,還不如坐在河邊,品嘗一碗在會安才有的高樓面來的實在。
除了粉之外,在峴港讓我大開眼界的還有一種改良過的越南法棍。
這種越南法棍應該是在峴港最有殖民痕跡的食物了。
會安除了景色外,最出名的就是這種法棍。
如果要嘗嘗,位于會安的Banh Mi Phuong就是最好的選擇。
將法棍對半分開,里面加上所有你能想象到的食物:豬頸肉、雞肉、牛肉、香菜、薄荷、蘿卜、辣椒、醬油、魚露,總之除了應該放的黃油外,其他能放的都放了。
這家Banh Mi Phuong的老板是一位80歲的老奶奶,據說一天要制作200多個法棍,除了上述所列的醬料外,她還會放入一種自制的醬料去平衡所有食物的口感,吃一口是肯定嘗不明白的,像我教的那樣,多嘗幾口,品一品其中的味道。
我沒法描述這樣食物的味道,因為不爭氣的我只嘗了一口,只覺得這一口下去,嘗遍了陸地上所有的酸甜苦辣,不是不好吃,而是用收現(xiàn)金的手直接去包法棍的這種做法,讓我實在下不去第二嘴。
輕微潔癖大概是阻止我成為真正美食家的最大障礙了。所謂最好的美食都在路邊,而路邊的美食總會給你的腸胃意料不到的驚喜。
如果和我一樣嘗不下這一嘴的請放心,浪漫的法國人留下的不僅有法棍,還留下了白玫瑰。
擁有性感名稱的“白玫瑰”其實只是一種長相好看的小點心,乳名叫banh bao banh vac,簡單來說,就是用米紙包著的蝦肉的小點心。
米紙是制作越南春卷的主要材料,比米粉更有韌性,加上白玫瑰上面點綴烤蒜和魚松,一口下去軟糯中夾著脆脆的口感。
法國人真是浮夸,一個小點心也能取出那么浪漫的名稱。
到了峴港后的會安古鎮(zhèn)一日游只花了我100人民幣的價格,晚上逛了逛90年代即視感的土味河邊燈光展,覺得是時候回去了。
美元1:23315越南盾的匯率讓每個游客都能瞬間變成百萬富翁,在峴港的三天,我體會到了什么叫有錢也花不出去。
越南著名的滴漏咖啡
峴港的城鎮(zhèn)和中國任何一個沿江的城市都沒有任何差別,當然相比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中國,峴港比我們少了很多沿江而建的高樓大廈。
如果第一次出國旅游,峴港顯然不是最佳的選擇,如果你已經玩遍全球,想來峴港度過一個悠然假日,那就來吧。
這幾年,“感受當地原本生活”似乎成了旅游的正確方式,采用入住Airbnb“活成當地人”方式旅游的人會鄙視那些“跟團游”的人。
我從來不認為哪種方式更加高級,因為短短在某個城市呆上幾天,你永遠不會真的活成當地人,你看到的,只是這個國家、這個城市希望展現(xiàn)給你的模樣,我沒有那么多時間,可以真正在這邊工作、生活上半年,我能做的,只是做一個純正的游客,嘗試著在短短幾日用全身的感官去感受一個城市的味道。
而“跟團游”的確是帶娃或是老年人的最佳選擇,雖然不自由,但旅行社會給你安排好一切,一路跟著吃吃喝喝拍拍照就行,根本不用費心,現(xiàn)在旅游社的服務也越來越好,有針對各種游玩方式的行程可供選擇。
我是哪種人?如果非要下定義,我就是極端的享樂主義者,我希望每次旅行都能既省心又自由,所以我通常會選擇本地最好的一家酒店,去享受酒店給我安排好的一切服務,在酒店活動外,再坐到路邊,嗦一碗粉。
我這次在峴港入住的是傳說中的最美洲際。酒店位于峴港的山茶半島,本身就是個游客會去的景點,酒店所在的山頭又稱Monkey Bay,內部有很多野生的猴子。
而人均4000人民幣的消費讓很多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望而卻步,跨進酒店,滿眼都是挎著愛馬仕,說著英文或法語的金發(fā)游客,當然,也不乏一些戴滿金戒指、涂著大紅指甲油的當地富商。
來到酒店內,我的心才真正放松下來,在比房間還大的陽臺看了落日,坐在沙灘上吹著海風,感受到了峴港這個小城市的寧靜。
這是不是最美的洲際酒店我不知道,但這的確是我在峴港看到最美的落日了。
從來沒有一種方式是“最正確”的旅游方式。
你可以去一個城市感受最當地的住所,去品嘗去當地的美食;你也可以去一個城市,品嘗大多數人沒興趣的咖啡店;你也可以選擇最省心的跟團游,讓有經驗的人給你安排好一切。
當然,你也可以去一個城市,住最好的酒店,享受最“人為”的安逸。
撰文 / 享樂主義者小思思
攝影 / 小思思 王大力
編輯 / 韓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