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xiàn)了四大天府:應天府、順天府、承天府、奉天府。“天”即天子的意思,這些“天府”名字的由來大多與帝王有著莫大的關系,或為出生地,或為封地,或為發(fā)祥地等可能被認為的龍興之地。
應天府
宋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六月,趙匡胤時任殿前都點檢、兼宋州歸德軍節(jié)度使。后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基即位后,因發(fā)跡于"宋州",遂改國號為"宋"。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以帝業(yè)肇基之地升宋州為應天府。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登基即皇帝位,國號仍為宋,改元建炎,史稱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九月,南京應天府淪陷于金國人之手。金朝所扶持的偽齊皇帝劉豫將南京應天府降為歸德府。此后的一百年間,應天府在宋金手里反復易手。
明應天府(今江蘇南京)
?
?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用十天時間攻破了集慶路(今江蘇南京),明初建國后,朱元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為首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為北京,為陪都;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升北平為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南京為陪都。直到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克南京,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改應天府為江寧府。
順天府(今北京)
?
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奪來了,自己的發(fā)家之地也是燕地。于是永樂元年(1403年),升北平為北京,將北平府改稱順天府,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南京為陪都。清代繼續(xù)沿用順天府這個名稱。順天府由于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機關,所以府尹的職位特別顯赫,品級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級,由尚書、侍郎級大臣兼管。正三品衙門用銅印,惟順天府用銀印,位同封疆大吏的總督、巡撫。辛亥革命后,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設京兆尹,直到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撤銷京兆。
承天府
承天府(今湖北鐘祥)
?
嘉靖皇帝朱厚熜和明成祖朱棣一樣,都是藩王繼位。不同的是嘉靖不是造反奪位的。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于武宗死后無嗣,也無親兄弟,所以才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即明世宗嘉靖皇帝。由于嘉靖皇帝的皇位不是他父親手里繼承的,屬于藩王繼位,所以皇位的合法性還是存在一定的質(zhì)疑。所以嘉靖皇帝不顧大臣反對強行追封父親興獻王朱祐杬為獻皇帝。同時在明嘉靖十年(1531)升安陸州置承天府,治鐘祥縣(興獻王朱祐杬的封地)。改州為府雖為禮官所言“如鳳陽故事(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鳳陽府)”,但將故里定名承天是為了尊顯所生,是要與北京順天、南京應天相提并論。
承天府(今臺灣臺南)
?
南明永歷十五年十二月(1662年1月),延平郡王鄭成功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后,為統(tǒng)轄臺灣行政而置承天府于赤嵌城,取泉州佛寺承天為名。永歷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瑯攻下臺灣,清廷廢承天府,改為臺灣府。
奉天府
明奉天府(今湖南武岡)
永歷元年(1647年)四月,南明桂王朱由榔建立永歷王朝后遷武岡,以岷王府為王宮,改武岡州為奉天府;八月,永歷帝敗走黔滇,武岡復為州。
?
清奉天府(今遼寧沈陽)
1644年清兵入關,遷都燕京后,盛京改為留都。并設盛京五部。該府設府尹轄有治中、通判等官職。1657年,滿清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1912年,清朝滅亡,該府廢除。
由此可見,應天府、順天府、承天府、奉天府這些地名都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各朝皇帝改名為此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政權、皇位是上承天意,是合法的,也是正統(tǒng)觀念在政治中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