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基本概念和茶學知識很容易理解,但一些問題你要明辨。有幾個問題整理一下,交于茶友探討。
▌茶種與制程
目前茶區(qū)還是以大白毫大白茶種為主,有些小菜茶品種,但是產量比較小。烘干機被普遍使用,日曬與烘干機的結合比較常見。對于新制茶來說,香氣、口感會有一定提升,對于陳放的影響,目前還不好下定論。
▌原料優(yōu)劣
高山茶的價格明顯高于普通茶青,而且高山茶的原料普遍精制精曬。除太姥山外,福鼎地區(qū)尚有4-5個可稱為高山的茶區(qū)。產量有限,將來必然是受追捧的方向。但是普通飲者會難以分辨。
真正意義上的野生茶市場上沒有實物,但總的感覺,高山茶與野生茶的概念將會合并。因為福鼎畢竟不像云南,地域遼闊,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到福鼎你一定沒想到,野生白茶是如此難以尋覓。福鼎白茶的人工種植密度遠遠高于云南。經常店家拿出的“野生茶”貨不對版。從口感上講,高海拔茶與野生茶已經很難區(qū)分,茶種又都是大白茶種。隨著白茶的興起,野生茶概念更可能被高山茶概念所取代。所謂的野生茶基本就是野放茶(荒野茶)、產量很少,野生茶基本沒有的,就是概念,能用高山茶作料都是燒高香了。
▌陳年老茶
當?shù)仄毡橹狸惒璧乃幱眯Ч菦]有存茶的習慣。在當?shù)卣业秸嬲?年陳期以上的老茶都很困難。不少商家都是花高價從廣州買回的老茶。這點跟當年的昆明很相似。
目前市場上不少餅狀的老白茶產品,是模仿普洱茶的工藝進行壓餅。壓餅相較散茶,一是后發(fā)酵會快一些,消費者更容易理解接受,二是減少儲放的空間。白茶壓餅是近些年的事,十年內的老白茶確實有,但產量有限,十年以上的老白茶,消費者則需更慎重購買,以免買到假貨。
白茶講究“毫香蜜韻”,3—8年的白茶有荷葉香,8—15年的白茶有棗香,15年以上呈藥香。如果只有陳香卻沒有其他香氣,口感滋味接近普洱茶的平滑,并且不耐泡,則一般為假的老白茶。真正的白茶口感滑、甜感足,杯底香氣撲鼻。
傳統(tǒng)工藝的老白茶:湯清,韻陳,潤滑,毫香蜜韻十足。做舊的白茶:苦澀味重,一直苦難化,嗓子飲后燥感強不適。
▌白茶餅
白茶大葉,特別是壽眉,非常占用存儲空間。近幾年大量壓餅,跟普洱一樣,技師也是請的云南師傅。但是白茶質薄,不比普洱,蒸壓會對茶質產生較大影響。試過幾款餅茶,香氣跟散茶有明顯差別。是否適合存放與轉化,還要拿時間來驗證。
▌現(xiàn)在老白茶是當年的老白茶嗎?
據2011年前后研究過老白茶的茶友介紹,當年他們所接觸到的老白茶,絕大部分都是以小菜種制成,僅有少數(shù)(十五年左右)是大白種或大毫種制成,因而當時行內能看到的二十年以上的老白茶,主要是以小菜種制成的。
從上世紀90年代左右開始,福鼎、政和兩地所產的白茶,基本以大白種和大毫種為主,小菜種已經開始被棄用,從2000年開始,逐漸以大毫種為主。而小菜種這種傳統(tǒng)的有性群體茶樹芽葉,一般只用來制成貢眉。
根據圈內多位老白茶發(fā)燒友多年的品飲經驗表示,用小菜種制成的白茶貢眉,在經過多年陳化后,其香氣、滋味、耐泡度、濃郁度等方面,目前的品飲體驗有可能要優(yōu)于用大白種或大毫種制成的白茶在同等年限適當陳化后的表現(xiàn)。
當然,我們并不能百分百判定用大白種、大毫種制成的白茶,在經過多年陳化之后,其品質和口感,及不上在同樣陳化條件下的小菜種老白茶。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正因其品種有變,現(xiàn)在市面上售賣的以大白種、大毫種制成的老白茶,在口感滋味特點上,與當年最初受到茶圈關注的那批老白茶是有差別的。
而且,即使當年用大白種和大毫種制作的白茶在優(yōu)質陳化后,其口感滋味特點仍有可能跟現(xiàn)在我們在市面上買到的用大白種或大毫種制作的所謂“老白茶”有所不同,這跟白茶工藝變遷有一定關系。
老白還叫老白,卻不是當年的老白。這種因為品種變遷(或工藝變遷)而產生的變化,總讓人有一種“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之感。
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