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是老子處世原則和人生態(tài)度。在其著作《道德經(jīng)》中有大幅篇章描寫他對“水”的理解和領(lǐng)悟,以及對后人的啟示,其中“上善若水”是他關(guān)于“水”思想的濃縮精華。
“上善若水”的大概思想及“水”的七種的善性。具體來體會老子“上善若水”的處世哲學(xué)以及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上善若水”這句成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薄吧仙啤本褪侵缸詈玫??!吧仙迫羲钡囊馑际牵喝俗罡叩木辰缇褪窍袼钠沸砸粯樱甜B(yǎng)與造福萬物,給萬物帶來益處,卻不與萬物爭任何名利,停留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是很接近“道”的。居處善于卑下,心思善于深沉,施與善于相愛,言談善于檢討,為政善于治理,處事善于生效,行動善于待時。正因為不予萬物相爭,所以不會引來責(zé)怪。
老子還對“上善若水”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列舉了水的七種善性與處世原則:“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在老子看來,仁立身處世應(yīng)該像水一樣安于謙下,甘于處后(居善地);心境應(yīng)該像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品格應(yīng)該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生命(與善仁),說話應(yīng)該像水一樣汛期而至,準(zhǔn)確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應(yīng)該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政善治);做事應(yīng)該像水一樣調(diào)劑融合(事善能);善于把握機會,做到像水一樣應(yīng)時而動,應(yīng)時而止(動善時)。
老子用水性來比喻上德的人格,他認(rèn)為水是天地間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處世之道也是與水之德相契合的。水最著名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停留在最卑下的地方;三,滋潤萬物而不與相爭。老子認(rèn)為為人處世就應(yīng)該具備這種心態(tài)和行為?!吧仙迫羲?,這是老子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老子所倡導(dǎo)的處世哲學(xué)。
老子“上善若水”的處世哲學(xué),對處在現(xiàn)代這個物質(zhì)至上的時代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認(rèn)識價值和啟迪作用。從聽說“上善若水”這個詞匯開始,就喜歡這一句,也許正是我想要追求的一種精神道德境界吧。世間萬物,剛?cè)嵯酀庩栂嗌?,這才是完整完美的物質(zhì)世界。面對社會現(xiàn)實中的一些不理想的人或者事,總免不得牢騷滿腹,抑郁束縛了理智,狂妄喪失了善的本性,此時,我們最需要的便是讓心寧靜,賦予我們理性的光環(huán)。
水,無色、無味、無臭之透明液體,雖簡至極致,卻又是自然萬物賴以生存之根本,春秋齊國管仲就有“水乃生命之本源也”之說,簡單深刻的闡明了水是所有生命形式的主要構(gòu)成部分,它對于任何生命形式都具有無可取代的牢固地位,不僅人類離不開它,就是對整個地球未來的發(fā)展也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為沒有它就沒有生命的存在,那么世間的一切就都無從說起。如此,我們理應(yīng)對水致以深深地謝意,并對它報以一種崇高的敬意。的確,水是尤為值得我們感謝與崇敬的,它清透潔凈令人賞心悅目,滋育萬物以使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然而,水的難能可貴之處更在于它深藏于內(nèi)的高尚品德與處世修養(yǎng)。
水,滋育萬物而與萬物無爭,只謙遜的低頭默默穿行于自然與萬物之間,孜孜不倦地忠實于自己“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的責(zé)任。于靜默中使萬物受惠并折服于它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里。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最厭惡的就是身處低位,而水,滋養(yǎng)生命卻不居功自傲。它無求無欲,不擇高處、不戀凈地,即使身處污濁也不排除、不遺棄,只敞開心胸容之、惜之,并以謙和的態(tài)度、柔順的秉性于緩慢流淌中滌之、凈之以至自清??鬃泳陀小笆軔翰蛔專瓢?;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高度贊揚水這種包容大度的胸襟與其看似與眾人渾和融洽,好像同流合污,實則于默默中教化外物和改善不良環(huán)境的能力和品德修養(yǎng)。
“ 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水是柔弱渺小的,柔弱渺小得似乎有些逆來順受。它遇石則繞、遇堤則停、入渠而順,它永遠都只卑下的向著低處順勢流去,好像不懂表現(xiàn)、不懂逆反。然而,它也并非無能,更非甘愿受人擺布。它只是在沉默中積蓄力量,當(dāng)它的承載超出它的極限,你會看到,它將無所畏懼地釋放出它驚人的力量。它能在瞬息之間沖壩毀堤,將山川夷為平地,也能以弱小之身憑著堅定的毅力滴穿磐石,無所不能,縱是任何堅強的東西都無法阻擋它力量的爆發(fā)。
水是無形的,但水又是有形的,它能因物隨形。蘇軾說:“萬物皆有形,惟有水隨物賦形”。水能遇冷成冰、遇熱成汽,它在方則方、入園則圓,它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能自如的應(yīng)對與變通而不傷毫發(fā)。
水又是寬容的。水之容,不嫌一滴一池,不論清澈渾濁,從不挑剔,皆平常之心,以大度能容之胸懷,統(tǒng)統(tǒng)接納相融于一體,并以它頑強的拼搏精神,一路遇阻則分、遇孔則入,憑著“萬折持必東”的堅定意志,逐漸形成滔滔湖泊、浩浩江河,最終匯入海洋形成洶涌澎湃、深不可測的浩瀚之勢。向人們充分詮釋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深刻含義,讓人望塵莫及,令人敬而生畏。即使如此,水仍是極有修為的,它絕不因其強大而肆意妄為、危害其他。它順應(yīng)天時,夏散冬凝,潮起潮落遵循自然應(yīng)期而動,與自然萬物共生共榮、和諧發(fā)展。
作為一種溶劑,水是平凡的,平凡得令人幾乎可以忘記它的存在。然,水又是不平凡的,它廣施仁德而與世無爭;它謙下自處而滌塵無染;它至柔至剛,至信至義;它方圓有致,柔韌堅持;它虛懷若谷,容載萬物;它處變不驚,動則一泄千里,靜則滋養(yǎng)萬物,與萬物相生相存。因此,幾千年來,水都是古圣賢們尤為推崇的。他們觀水悟道,并以水及人,提倡水之道乃人之道。遠在兩千年前,我們的圣賢孔子就說:“夫水者,啟子比德焉”。提出水能夠啟發(fā)君子用來比喻自己的德行與修養(yǎng)。而先賢老子更是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啟發(fā)人們要以水為師,以水為鏡,學(xué)習(xí)水的精神,適環(huán)境而存,依自然而行,以寬容仁慈之心待人,以“滴水穿石”的毅力面對一切困難,善于發(fā)現(xiàn)并把握時機,于靜動相宜間以勢不可當(dāng)之勢一舉而成。
“上善若水”。在老子看來,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水不僅是衡量個人道德品質(zhì)的標(biāo)準(zhǔn)與處世修養(yǎng)的尺度,同時更體現(xiàn)出一種順其自然而與世無爭的人生心態(tài)。
當(dāng)然,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不乏臟水、污水。水本是透明潔凈、無色無臭的,之所以會有臟水、污水,皆源于加入了過多不干凈的物質(zhì),而水雖能自清,但能力畢竟有限。這就告誡我們不能無限度的強加給水太多不屬于它的東西。這正如我們?nèi)艘粯?,在思核里加入太多骯臟污穢的思想而又不及時排除,時間久了,自然就會發(fā)霉腐爛、臭氣熏天了,那果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茍不教,性乃遷”了。老子的“上善若水”就是警示我們要像水一樣懂得自清、自謙、自律。特別是身處于如今這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社會,四周圍都充滿了足以令人發(fā)霉、腐臭的種種誘惑,世人更應(yīng)該好好把握住自己,學(xué)會分清是非黑白,分清種種欲望中的可與不可,不去做下違規(guī)越禮之事;學(xué)會拒絕那些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使自己的生命之水變臟、變臭;學(xué)會以寬容豁達之胸襟為政、為君、為臣、為人。也就是能像水一樣“處眾人之所惡”而泰然處之。
生命的歷程就像是寫在水上的字,順流而下,想回頭尋找的時候總是失去了痕跡,因為在水上寫字,無論多么的費力,那水都不能永恒,甚至是不能成型的。如果我們企圖要停駐在過去的快樂里,那真是自尋煩惱,而我們不時從記憶中想起苦難,反而使苦難加倍。生命歷程中的快樂和痛苦,歡欣和悲嘆只是寫在水上的字,一定會在時光里流走。
不為名,不為利,為了自己的本心,做一世善舉,做一世善人。善者,是在于方式,而在乎內(nèi)心,只要心有有他人,為他人考慮,那么他就是善人,他做的即是善舉。上善若水,為而不爭。這是很高的境界,卻也是最低的境界。有為善的心而無名利之心就能達到此境界。
上善若水,老子認(rèn)為水是天地之間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爭,養(yǎng)育萬物,無所不容,無所不用而澤被萬物;水行天道,順自然,處卑下而不亢,始終如一而勇往直前。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以水的品德要求世人都要像水一樣,處下不爭,用自己的全部身心默默為萬物終生服務(wù),毫無私欲可言,從不求取回報,競爭得失。無疑,老子“上善若水”的處世哲學(xué)在今天我們的道德修養(yǎng)和立身處世,是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