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解執(zhí)著
老子思想跟儒家的最大差別在于儒家是以人為中心的,是一種標準的人文主義,總是要為人找到一條出路,找到一條正確的發(fā)展途徑。道家不以人為中心,認為以人為中心未免太狹隘、太主觀。譬如我問你,蘋果為什么是紅色的?因為它想讓我引起食欲;豬為什么肥呢?它想提供我營養(yǎng)品。這是標準的以人為中心的回答。事實上,蘋果絕對不會是為了吸引你吃它,所以長成紅色;豬也不是希望被你吃,所以長得很肥。宇宙萬物都有其內在的價值,它能存在,就是得到了的“道”的支持。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老子是完全反對的。他主張順其自然,盡量避免人為的造作,因為人為造作越多,麻煩也越多。對于人本身而言,老子反對自我中心主義,主張“知常曰明”“自知者明”,提醒我們覺悟智慧的重要。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二十二章》)
不局限于自己所見,所以看得明白;不以自己為對,所以真相彰顯;不夸耀自己,所以才有功勞;不仗恃自己,所以才能領導;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相爭。
老子連續(xù)四個“不”都是反對自我中心,要把自我執(zhí)著化解。第一句“不自見,故明”,如果任何事情你都以自己所見到的為標準,那你就看不明白。西方哲學為什么從《柏拉圖對話錄》才開始高潮迭起?因為是“對話錄”,我跟你意見不一樣,我們來對話;對話之后,你把你從不同角度看到的東西告訴我,使我看到了事物的這一面,也看到事物的那一面,這樣才全面。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不同行業(yè)、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人看到的東西不一樣,兩邊對照之后,才能夠發(fā)現(xiàn)真相。所以在希臘時代,“真相”這個字就是發(fā)現(xiàn)的意思,人平??偸潜蛔约旱闹饔^見解所遮蔽,只有不總認為自己所見到的就是對的,才能發(fā)現(xiàn)真相。
第二句話“不自是,故彰”意思類似?!安蛔允恰保灰险J為自己是對的,老認為自己對,就不能夠彰顯出來真實的情況?!懊鳌焙汀罢谩倍即砟軌蚩吹们宄?,讓真相彰顯出來。我們常常說,你不要那么主觀,你要跳開自己的立場,才能夠客觀;但事實上,你再怎么客觀,還是會有一定的立場,一定的觀點。老子只是提醒我們說,你不要走得太極端了,太局限于自己的所思所見。老子很喜歡用“明”這個字,“自知者明”,我把“明”常常翻成“啟明”,心靈之眼張開,才能啟明。從莊子的話來說,從“道”來看萬物,萬物沒有貴賤之分,這叫做啟明。我看任何東西的時候,不要說這個貴,那個賤;這個如何,那個如何;從萬物本身來看,它都值得你欣賞。了不了解比你喜不喜歡更重要,你連真相都沒弄清楚,你說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只是一種主觀的一廂情愿而已。
接下來,老子說一個人要“不自伐”,別到處去夸耀自己。這讓人想起孔子的學生顏淵,孔子曾經問他,你有什么志向?顏淵說:“愿無伐善,無施勞。”我希望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優(yōu)點,不把勞苦的事推給別人?!盁o伐善”就是不夸耀自己的優(yōu)點。這說明儒家和道家在修養(yǎng)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你不夸耀自己的優(yōu)點,你才有功勞;明明是你做的事,但你要知道,沒有一個人可以做成所有的事情,或者說即使你做成一件事,也不是靠你一個人的功勞,你需要各種條件的配合,需要別人來幫你;譬如現(xiàn)代社會的民主選舉,你選勝了,可是背后有多少人在幫你,怎么可能靠你一個人完成呢?
第四句,不仗恃自己,才能領導別人。如果你說這個團體都靠我一人,只要我在,就沒有問題;但你真的去做時,別人不會服從你的領導,認為你太驕傲自大,你既然有本事,一個人做好了。今天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見,如果你不能夠以服務代替領導,以謙虛來領導別人,別人只要稍微動動手腳,或是不愿意配合,后果就不堪設想。
所以這四句話雖然簡單,卻不容易做到??鬃右舱f過類似的話,“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有四件事是必須破除的,就是不任意猜測,不堅持己見,不頑固拘泥,不自我膨脹。也要設法把“自我執(zhí)著”化解,懂得尊重和理解別人。道家更為開闊,不僅對別人要尊重,對于宇宙萬物都要加以尊重。
最后一句話很有意思,“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安粻帯贝硎裁??代表我沒有必要在每一點上勝過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是在某一點上各有優(yōu)點,各有專長,所以不用去爭。我如果有某一方面的專長,到時候輪到我上臺,輪到我做一件事,我就自自然然去做。如果我每一樣都去爭的話,爭到最后恐怕兩敗俱傷,別人看了你的優(yōu)點,也不見得愿意承認。譬如我有時候開玩笑說,我下圍棋沒有輸過,為什么?因為我從來不下圍棋。你聽到覺得很好笑,有點阿Q的想法嘛,但是在老子思想里,這種想法是無可厚非的。你一個人有多少本事呢?你參加奧運會,得到金牌,但不要忘記,奧運有幾百種項目,你只是在這一方面勝過別人罷了。而且即便你能夠勝過別人,也要不爭,以“不爭”作為處世原則,等到你非爭不可的時候,別人自然會尊重你的專長。
2、自己做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是一句中國人都很熟悉的話。這句話出自《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三十三章》)
了解別人的是聰明,了解自己的是啟明;勝過別人的是有力,勝過自己的是堅強;知道滿足的是富有,堅持力行的是有志;不離開根據地的才會持久;死了而不消失的才算長壽。
“知人”是指懂得人情世故,與人來往時了解別人。一個人了解別人說明他很聰明,但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做內省的功夫,才能從整體上去觀察“人我”,打破遮蔽。否則光了解別人,不了解自己,反而本末倒置?!懊鳌痹谶@里指“啟明”而言,它不是一般的聰明才智,而是化解自我執(zhí)著之后,走向悟“道”境界的啟明。人一旦啟明,眼界、心胸就完全不同了。如何了解自己?你必須靜下來,“致虛極,守靜篤”,虛靜之后才能了解自己,這是老子修養(yǎng)的明確方法。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勝過別人說明你力量很大,但只有勝過自己才是堅強。因為真正的強者是可以自我做主的人。人如果不能勝過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能勝過別人,那只是表面而已。王陽明說“去山中之賊易,去心中之賊難?!币焉缴系谋I賊趕走很容易,為什么?給我軍隊,好好訓練,就可以把山賊趕走;但要把心中的賊去掉就不容易了,因為心中的賊牽涉到人的欲望、想法、成見,很難去掉。怎樣勝過自己?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倒過來,我想做什么偏偏不做,代表自我控制力掌握得很好,這樣才能勝過自己。否則,只順著自己的欲望走,很容易變成自己欲望的奴隸。
“知足者富”,西方有類似的說法:“致富的最佳途徑是減少欲望”。富有與貧窮是相對的。譬如你現(xiàn)在問我有錢嗎?我說要看跟誰比,跟天下首富比,我這點錢算什么,簡直窮的不得了。但是我自己并不覺得有所匱乏,反而很滿足,因為別人再有錢跟我有什么關系。這就像莊子說的“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一只鳥在森林里做巢,只需要一根樹枝就夠了;土撥鼠到河邊喝水,所需的不過是裝滿一個肚子。人只要懂得滿足,那就是富有了。
至于“強行者有志”,這是我年輕時的座右銘。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志向,志向是指尚未做到的事情,要全力以赴?!皬姟庇袃蓚€意思,其一是勤,就是很努力地去做;其二是勉強,勉強自己去做。譬如放假了,想要休息了,我再勉強自己多念兩天書;今天晚上累了,想睡了,我還是勉強自己多念十分鐘書。只有這樣不斷地勉強自己去做,堅持力行,你讀書才會比別人更多一點心得。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或收獲,不是經過自我勉強而得來的。像美國的喬丹打籃球,年輕時每天練習投籃,規(guī)定自己一定要投五百個才能停下來休息。如果沒有自我勉強,人就會顯示惰性,站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躺著。真正的志向,除了強行別無捷徑。
最后兩句,“不失其所者久”,“所”是指本性與稟賦而言,亦即只有守住“德”才可能持久。我們知道四處奔波很辛苦,譬如經常換工作或經常遷移,或者出去開會東奔西跑。所以,不要輕易離開自己的位置,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要造成不安定的感覺。“死而不亡者壽”有兩個意思,第一是人死了,但他的精神和風范留下來,供后人景仰效法,這樣的人才是真的長壽,否則就算活到一百多歲,死了還是什么都沒有了。第二是回歸“道”體,亦即永不消失。人若未能悟“道”,則“身死如燈滅”,因為真正恒存的只有“道”,我們的生命再怎么長存也只是個名字,名字有什么用呢?人沒有不死的,但是要知道人的那一部分是不亡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死而不亡,因為有道作為歸宿,這是道家的基本原則。我們常會在意身體有什么變化,但是如果經由有形的生命回歸最后的根源“道”,即可化解不必要的執(zhí)著,因為我們的精神會隨著“道”而不斷成長。譬如自知、自強,然后知足、強行、不失其所。這一路下來最后就“死而不亡”了,因為生命回到了原來的基礎。
3、消除煩惱
道家對人的欲望與煩惱觀察得非常細膩、深刻。老子主張對于人生的許多事情都要“保持距離”,才能夠保全自己?!氨3志嚯x”是為了減少外界的干擾,尤其是耳目的干擾。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
五種顏色讓人眼花繚亂;五種音調讓人聽覺失靈;五種滋味讓人口不辨味;縱情于狩獵作樂,讓人內心狂亂;稀有的貨品,讓人行為不軌。因此,圣人只求飽腹而不求目眩,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重視內在的滿足。
古代所講的“五色”依序是:青、紅、黃、白、黑。這也是五行的順序:青屬木,紅屬火,黃屬土,白屬金,黑屬水??炊嗔诉@些顏色,人就會眼花繚亂。譬如現(xiàn)代人早就習慣了七彩綜藝,看電影、看電視、上網……花花綠綠很好看,到最后眼睛受不了,幼稚園的小朋友都開始戴眼鏡。說明什么?你放縱你感官的欲望,就會帶來后遺癥,眼睛是為了看清楚,結果你反而看不清楚。
“五音”指宮、商、角、征、羽五種音調。“五音令人耳聾”,當然不是指耳朵真的聾掉,而是說如果經常在噪音影響之下,到最后就無法聽清楚,產生聽覺失靈的現(xiàn)象。就像現(xiàn)在立體聲影院制造出來的電影音效,有時真叫人頭疼。有時候反而愈單純的聲音,愈能讓人感到深刻的含意。
“五味”也是按照五行的順序來的:酸、苦、甘、辛、咸;酸屬木,樹上結的果子是酸的;苦屬火,東西燒焦了是苦的;甘甜屬土,土里長出來的莊稼是甜的;辛辣屬金,冶煉金屬時聞起來有一股辛辣的味道;咸屬水,海水是咸的。有時候吃東西味道太多,反而不辨滋味,譬如吃滿漢全席,幾十樣菜,到最后每樣菜的味道也許就不記得了。
五色、五音、五味代表人的感官欲望,如果對這些欲望不知加以約束,恣意放縱,最后超過了限度,就會變成“求樂反苦”。至于狩獵作樂,雖說原野可以讓人的生命盡量奔放,但是沉溺于此,不知收斂,時間一長,就會讓人內心狂亂。譬如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體會,放假的時候玩得太過頭了,剛開學反而收不了心,心思很亂,不能安定下來。至于稀有的貨品讓人行為不軌,很容易理解。你不會聽說有人去搶什么拖鞋、皮箱、衛(wèi)生紙,要搶就搶鉆石、黃金、珠寶,為什么?稀有貨品,容易讓盜賊有非分之想,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最后受到社會制裁。
圣人在面對這些感官欲望時,怎么辦呢?為腹不為目?!澳俊敝肝迳?、五音、五味這些感官欲望。圣人讓你吃飽喝足,生活得不錯,但是不要有太多誘惑。為什么呢?因為人免不了受到誘惑的困擾,誘惑一多,人往往把持不?。蝗绻偸请S著外物奔馳,到最后人心都會發(fā)狂。圣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為腹不為目”“去彼取此”,摒棄物質的誘惑,讓我們回到內心,取得內在的滿足。
這種想法,現(xiàn)代人不見得可以立刻接受。社會的發(fā)展讓人眼花繚亂,產生各種欲望。有些人認為,如果沒有欲望,沒有消費,商業(yè)社會怎么辦?經濟不流通也不行。況且,叫我們回到顏色少、聲音單純的古代已經不可能了??萍嫉陌l(fā)展,時代的進步是不能夠回頭的,那你怎么辦?只有設法收斂和約束自己的欲望,學會自我控制,不在這個充滿欲望和誘惑的社會中迷失自己。譬如現(xiàn)在有些人每天看電視、上網,到最后會覺得心煩意亂,因為你看到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會很羨慕,自己又得不到,就產生煩惱。這時候如果稍微約束一下自己,少看一點,少聽一點,或是看到別人擁有的各種值得羨慕的條件也不動心,想到我自己有的別人其實也未必有,心理才會平衡。就好像小孩子有時候羨慕別人的玩具,忘了自己家里也有很多玩具;我們小時候住在鄉(xiāng)下,羨慕住在都市里的人,但都市里的小孩反而羨慕鄉(xiāng)下孩子,因為可以跟大自然親密接觸。所以,每一個人其實都有很多值得珍惜的東西,重要是你要安于自己的生命條件,珍惜這些,了解自己的限制,劃定自己的努力范圍,不隨波逐流,這樣就少了許多無謂的困擾。
4、以德報怨
人這一生用十六字就可以描述了: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恩、怨、情、仇;悲、歡、離、合。怨,是其中之一。人跟人在一起相處,有時難免會有抱怨。你對我不好,我抱怨你,或者我對你不好,你抱怨我。雙方互相抱怨,總覺得自己受委屈,這是人生常有的情況。
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你認為如何?孔子說,這樣不行,應該“以直報怨”;否則,“以德報怨”的話,何以報德呢?別人對你好,你對他好,叫做以德報德;別人對你不好,你還對他好,那對于對你好的人不就不公平了嗎?所以他主張“以直報怨”。“直”在儒家來講包含兩個意思,一是真誠;二是正直,不扭曲心中的情感,按照正義的原則對待他人,讓他人受到公平的待遇,就是以直報怨。但老子不這么認為,他說: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七十九章》)
重大的仇怨經過調解,一定還有遺留的怨恨;這樣怎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圣人好像保存著借據的存根,而不向人索取償還。有德行的人像掌管借據那樣寬裕;無德行的人像掌管稅收那樣計較。自然的規(guī)律沒有任何偏愛,總是與善人同行。
“和大怨,必有余怨”,這句話說得很深刻。與別人發(fā)生了重大的仇怨,就算和解了,也會留有一些小的怨恨,至少心中會覺得不平、受委屈,或者沒有面子。從前的社會,甚至有代代相傳的怨恨,子孫有時未必搞得清楚是怎么回事,雖經過調解,怨恨仍難以化解。如果這時候還說“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就不太合適了。所以,化解怨恨最理想的辦法是從根本上就不要與人結怨。
圣人跟別人來往,給人金錢卻不向人要債,自然無怨可生。“司契”總是借錢給人,所以寬裕和樂,受人歡迎;“司徹”負責收取租稅,難免斤斤計較,受人厭惡。兩者都是比喻,代表截然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我們要讓自己不受怨,跟別人來往的時候,就要給別人留有余地。老子認為人活在世界上,有什么仇怨和解都來不及,何況還要以直報怨,更不要說以怨報怨了。“冤家宜解不宜結”就是這個道理。
《老子·六十三章》直接說到“報怨以德”四個字。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所作為的,是無所作為;所從事的,是無所事事;所品味的,是淡而無味。大小多少不必計較,以德行來回應怨恨。
前三句“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是標準的老子思想。王弼的注解說:“以無為為居(居者住也,就是以”無為“作為基本原則;處于無為的狀態(tài)中);以不言為教(不說什么話,以此去教導別人);以恬淡為味(飲食恬淡對身體比較好);治之極也(這是政治領袖治理百姓的最高境界)。”而“大小多少”,獲得多獲得少,居于大位還是安于小位,都不要去計較。如果別人對你有怨恨,你要“報怨以德”,用德行來回應怨恨。這是老子的處世態(tài)度。
老子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因為道家的思想是一個整體觀。人活在世界上,要從整個一生來看,不要計較一時的得失成敗。跟別人來往,這人也許現(xiàn)在虧欠了你,將來說不定別人又來回報你。別人如果得罪你,你把它當成一種磨煉和考驗,想到別人恐怕也有痛苦和煩惱。事實上,我們活在世界上,很多人給了我們恩惠。小時候,有父母老師照顧;進入社會,有長官同事照顧。我們照顧別人的時候,就不要老想著回報;你在這里得不到回報,說不定在那里的收獲更多。我記得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用英文寫論文不太有把握,請了一位在臺大念過碩士的美國人幫我修改。改完之后我要付他費用,他拒絕了。他說當年他在臺大念書的時候,也有同學義務幫他修改論文,所以他要回報,結果我運氣好,回報到我身上來了。我當時就想,將來如果有機會幫助外國學生,就盡力而為,等于也把他對我的恩德回報在其他人身上。
如果每個人都能以這樣的心態(tài)來處世,好像一顆石頭丟到水里,它的漣漪慢慢向外擴張,到最后整個社會都會充滿一種信賴和諧的氣氛。所以“以德報怨”是一個高超的社會理想,并不是單純的德行修養(yǎng)而已,里面包含著深沉的智慧。它從萬物一體的整體觀看待個人生命、人類世界和社會歷史。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有恩于人,也可能有怨于人,唯有抱著“以德報怨”的態(tài)度處世,至少在老子看來是非常適當?shù)摹?/span>
5、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語出《老子》,一聽就覺得是要采取一種比較委婉、低調的方式跟人相處。先看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老子·五十六章》)
了解的不去談論;談論的并不了解;塞住出口,關上門徑,收斂銳氣,排除紛雜,調和光芒,混同塵垢,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對于這樣的人,人們無從與他親近,也無從與他疏遠;人們不能讓他得利,也不能讓他受害;無法使他高貴,也無法使他卑賤;因此他受到天下人重視。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們小時候念書念到這里,開玩笑說教道家的老師最好不要說話,因為一說話就代表他不知道,他如果知道就不說話了;所以教道家很容易,進入教室什么話都不用說,跟學生笑一笑,就下課了。這當然是玩笑,事實上道家是把說話當成一種方便法門,說的時候盡量用比喻,因為很難直接去說清楚到底什么是“道”。
“塞其兌,閉其門”,塞住和關上的是感官的欲望,意思是你眼睛不要看太多,耳朵也不要聽太多;因為看太多聽太多,心就亂掉了,欲望就增加了?!肚f子·應帝王》里有一個關于渾沌之死的寓言,說渾沌對別人特別和善,別人看他可憐,沒有七竅,想報答他,就幫他開竅。結果“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為什么?欲望多了?!叭鋬?,閉其門”是同樣的道理。
然后,收斂銳氣,排除紛雜,“和光同塵”。我們都知道要調和光芒,不要太明亮,一個有才華的人太亮眼了,別人看了會刺眼,會對付你。當領導也是這樣,要知道有人上臺,就會有人下臺;上臺是機緣湊巧,條件成熟,一旦任務完成,要懂得下臺,讓別人上來。至于“同塵”,混同塵垢,一般人都愛干凈,不喜歡塵垢,但有時候在社會上做事,不能太清高;要知道別人有一些小毛病,你同樣也有,只要無傷大雅,就不要太計較?!睹献印防镉袀€故事,說齊國有一個叫陳仲子的人,非常有節(jié)操,他認為哥哥收了別人的好處,不跟哥哥來往,自己搬到外頭去住。有一天他回家探望母親,正好有人給哥哥送了一只鵝。過了幾天,母親把鵝殺了,做飯給他吃。正吃著,哥哥從外面回來了,說你不是說收別人的鵝不好嗎,干嗎吃呢?他聽了立刻跑到門外,把鵝肉吐出來。孟子就批評他“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也”,只有變成蚯蚓才能做到他這種操守。所以不管儒家道家,都認為人在這世界上生存,必須尊重世俗的一般規(guī)范,和光同塵。這不是虛偽,而是一種謙卑,一種愿意體諒別人難處的處事態(tài)度。
接著,老子說了六個詞:親、疏、利、害、貴、賤。這六個詞剛好兩兩相對:有親就有疏,有利就有害,有貴就有賤。什么意思呢?不受外界的操控和影響。孟子說:“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如果別人很容易就影響你,讓你覺得自己很不錯,那別人也很容易讓你覺得自己不行;因為你價值觀的來源在外不在內。而親疏、利害、貴賤如果都操之于自己,你自己心中有譜,知道自己為什么活在這個世界上,知道自己現(xiàn)在的處境如何,跟別人關系如何,對自己有基本的了解和信心,就不會隨便受別人操縱。
這里所說的“別人”一般指大眾或媒體,說你幾句好話,你就開心;倒過來批評你幾句,你就難過。這怎么能行呢?應該像莊子說的“舉世譽之而不加勸”,天下人都稱贊我,也不會使我更加振奮;相反,天下人都批評我,也不會使我更加沮喪。能夠做到不讓天下人的想法來影響你,這樣的人就有一定水平了;但是還不夠,最高境界是從“重外輕內”到“重內輕外”,最后到“有內無外”?!皟取笔且环N智慧的啟發(fā),是經過某些生命修煉而了解了“道”。從“道”的角度看待宇宙人生,就會發(fā)現(xiàn)人生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得失、成敗、來去這些問題,更沒有什么親疏、利害、貴賤之分。
這種覺悟的境界,老子稱做“玄同”,玄妙的同化境界。你覺悟了“道”,不再生起“分別心”和“比較心”,也不再覺得自己缺乏什么,你本身圓滿具足,與“道”同在。莊子說“上與造物者游”,“道”是萬物的來源,同它一起游玩,生命怎么會落空呢?“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能夠讓我好好有這么一個生命的,也可以好好讓我的生命結束。這樣一來,就把人生的悲情轉化為喜悅之情,這正是道家高明的地方。
6、老子三寶
說到“三寶”,我記得小時候吃過一種廣東餐點,叫“三寶飯”。后來讀書,知道明朝有個“三寶太監(jiān)”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上大學念了哲學,才知道“三寶”二字出自《老子》: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六十七章》)
我有三種法寶,一直掌握和保存著。第一是慈愛;第二是儉約;第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因為慈愛,所以能夠勇敢;因為儉約,所以能夠推擴;因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夠成為眾人的領袖。
先說“慈”,“慈”是母性的特質,代表人的心態(tài)要慈愛。老子認為道生萬物,道是萬物的母親,母親的特色就是慈愛。西方有一句諺語,上帝不能照顧每一個人,就給每一個人一個母親。莎士比亞說:“女子雖弱,為母則強。”女人做了母親之后,因為對孩子的這份慈愛,會變得非常勇敢堅強,碰到任何困難都要設法解決。有一個故事,美國一位母親帶女兒到超市買東西,出來的時候,女兒跑在前面,忽然一輛卡車急駛而來,把她壓在車輪之下。千鈞一發(fā)之際,母親立刻奔上前去把卡車車頭抬起來。如果是平常的情況,一個女人怎么可能抬起卡車車頭呢?但是這位母親真的做到了??吹脚畠罕慌匀藦能囕喌紫吕鰜淼哪且豢?,母親也倒下了,在醫(yī)院里躺了好幾個月。這說明在一剎那間,慈愛所帶來的勇氣實在是難以想象的強大??鬃诱f:“仁者必有勇。”有仁德的人一定會有勇氣去做他該做的事。老子也說:“慈故能勇?!币粋€慈愛的人,一定能夠勇敢地去幫助別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老子·二十七章》)
因此,圣人總是善于幫助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于使用物,所有沒有被丟棄的物。這叫做保持啟明狀態(tài)。因此,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老師,不珍惜借鑒,即使再聰明也免不了陷于困惑。這是精微奧妙的道理。
圣人為什么善于幫助人,善于使用物,而使人不被遺棄,使物不被丟棄呢?因為圣人有慈愛,圣人領悟了“道”。從“道”的角度看,每一個人每一樣物都源于“道”,“道”讓這些人和物出現(xiàn),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所謂的“棄人”與“棄物”?!皸墶迸c“不棄”是由人的眼光來判斷的,喜歡這個或者討厭那個,但人的眼光常常是片面和短淺的。所以要“襲明”,保持啟明的狀態(tài),以一種慈悲的胸懷,寬容的心態(tài),對每一個人每一樣物都能尊重和珍惜。
接著,“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師資”二字就出于此?!吧迫恕笔窍攘私獾览淼娜?,走在前面;“不善人”像學生一樣,跟在后面。學生向老師學習,老師向學生借鑒,等于雙方要互相學習,互相尊重。因為每個人都可能因為某一方面的長處在此為師,又因為另一方面的不足在彼為資。所以對兩者都要接納,這樣一來,就不會陷于迷惑了。這種強調相輔相成、相對相重的觀念,是老子思想的特色。
總之,我們對“道”的學習,首先要在心態(tài)上學習“道”的慈愛,學會用慈母的心對待天下所有的人,不分善、惡、美、丑都要照顧和關懷,由此形成一種普遍的、平等的同情。這是老子的第一寶“慈”的深意。
老子的第二寶是“儉”,針對物質。很多人把道家跟環(huán)保聯(lián)系起來,就因為這個字?!皟€”是要人收斂和約束欲望。譬如一個人如果節(jié)儉,固定的錢可以多用一陣,固定的食物可以多吃幾餐。大家都節(jié)儉了,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就不會這么快了。其實,這個世界的問題并不在于財富不夠用,而是財富不平均,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貧富差距太大,天下很難太平。老子對于“儉”的觀點和他本身的哲學思想相呼應。“慈”從“道”而來,因為“道”是萬物的母親,所以“慈”是一種普遍的關懷和同情;“儉”則是我們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人在消耗這個世界的能量和資源時要盡量節(jié)儉和珍惜,因為每樣東西都來自“道”,怎么可以浪費?而且也只有“儉”,才能使每個人都普遍地使用到世界的資源,所以老子說:“儉故能廣”。
“儉”也代表節(jié)制欲望,如果一個人的欲望層出不窮,是不可能接近道家的。道家的基本原則是“少私寡欲”,一個人多私多欲,不可能快樂。因為欲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后又生出更多的欲望,然后更痛苦,這是很簡單的邏輯。況且,即使所有欲望都能滿足,人就能快樂嗎?會不會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呢?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
名聲與身體,哪一個更親近?身體與錢財,哪一個更貴重?獲得與喪失,哪一個更有害?過分愛惜必定造成極大的耗費;儲存豐富必定招致慘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知道停止,就不會碰上危險;這樣可以保持長久。
為了追求“名”“貨”而勞累或傷害身體,可謂得不償失。名聲和財富是身外之物,身體對于人而言卻是不可或缺,無法替代的。為了追求名利,把健康搞壞了,到最后生病進了醫(yī)院,這時候誰能來幫你呢?只好自己忍受病痛的折磨了。有的人到了生命的最后階段,恨不得拿自己的一切所有來換回多活幾天,有什么用呢?如果早知道身體比名利貴重,為什么平時不多留意一下呢?至于“得與亡孰病”,“得”兼指名、貨而言。出名得利,常常帶來后遺癥;無名無利,反而可以清凈生活。這不只是“鐘鼎山林,各有天性”的問題,并且還考慮到人生長遠的苦與樂。
“甚愛必大費”,因為人一旦執(zhí)著于所愛,就會不顧一切的付出,對人如此,對物亦然。漢武帝有“金屋藏嬌”的故事,你過分喜歡一個人,要什么給什么,會耗費很大。父母對子女也是一樣,過分溺愛,讓他予取予求,對孩子的成長不見得好。“多藏必厚亡”,天災人禍將使儲存財物越多的人陷入更大的危機。譬如一個倉庫著火,如果里面只放了些簡單家具,損失還不太大,但如果里面堆滿了古董字畫、金銀珠寶,那損失就不得了了。我有一個朋友,喜歡收藏玻璃杯,他家里有個大柜子擺滿了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漂亮玻璃杯,結果碰上地震,整個柜子倒下來,幾十年的收藏毀于一旦。我跟他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彼犃撕荏@奇,想不到老子居然兩千多年前就知道會有這種情況發(fā)生。老子最后說,一個人如果能區(qū)分內外,進而重內輕外,做到“知足”與“知止”,自然可以安全自在。要知道,做人做事,能夠把握分寸,做到“適可而止”是最難的。而適可而止的秘訣就在于一個“儉”字,懂得收斂自己的欲望,你活在這個世界上才不會覺得匱乏。
老子的第三寶叫“不敢為天下先”,因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夠成為眾人的領袖。也就是說,在一個社會或一個團體里,你要做到謙退禮讓,不與人爭,能夠居于人之后,才能成為真正的領袖。有人說,那會不會是故意擺姿態(tài)啊,我先讓別人,最后目的仍是居于人之先?不是的。老子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老子·六十八章》)
善于擔任將帥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作戰(zhàn)的人,不輕易發(fā)怒;善于克敵制勝的人,不直接交戰(zhàn)。善于用人的人,對人態(tài)度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操守,這叫做運用別人的力量,這叫做符合天道的規(guī)則,這是自古已有的最高理想。
前三句話和戰(zhàn)爭有關。老子說,善于擔任將帥的人,不崇尚武力。崇尚武力等于是靠有多少軍隊、多少武器來打仗,不見得有制勝的把握。優(yōu)秀的將帥帶兵時要帶“心”,用慈愛的心來對待部下,作戰(zhàn)的時候別人才愿意為你效命。然后,善于作戰(zhàn)的人也不輕易發(fā)怒。兩軍交戰(zhàn),你還沒有準備好,別人知道你的弱點,故意激怒你,你去應戰(zhàn),結果陷于劣勢。歷史上很多戰(zhàn)役都是因為自己穩(wěn)不住陣腳,不到關鍵時刻就輕易出兵,最后造成慘敗。最后,善于克敵制勝的人,根本不直接交戰(zhàn)。《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不用武力,而是用謀略、外交去贏得勝利。因為兩軍作戰(zhàn)就算打贏了,死傷也很慘重,殺敵一千,自己損失五百,到最后還是兩敗俱傷。
老子用了三個“不”:不武、不怒、不與。等于什么呢?收斂。不要仗著人多勢眾、兵強馬壯,就急著跟人作戰(zhàn),而是要用一些間接、柔和的方法克敵制勝。接著,老子提到“用人”,一個領導人要使喚別人,自己先要言語謙虛,態(tài)度卑下;否則,你態(tài)度傲慢,高高在上,別人就算不得不聽命于你,心里恐怕也不會服氣,等到具體做事的時候,不見得照你的意思來做,反而誤事。接著老子連說三個“是謂”,這叫做不與人爭的操守,運用別人的力量,符合天道的規(guī)則?!盁o為而治”就是這么來的。你如果能善用每一個人的才華,讓他們自由發(fā)揮,沒有什么壓力,在適當?shù)膷徫蛔鲞m合的事,再權責劃分,分層負責,那么你自己幾乎不用做什么事,說不定只要說幾句話,甚至什么都不用說,你任用的人就自然而然把事情做好了。這是自古已有的最高理想。
西方中世紀以后,基督教有“七大死罪”(thesevendeadlysins)之說。第一宗死罪就是“驕傲”(pride)。為什么驕傲這么可怕,居然成為七大死罪之首呢?因為人一旦起了驕傲的念頭,就會忘了自己是誰,最后會以為自己是神。神代表什么?神在此不是指上帝,而是一種完美的境界,以為自己抵達完美了,到了圓滿之境了,但是不要忘記生、老、病、死,誰能避開呢?你一驕傲的時候,一覺得自己完美,當下就是一個墮落。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了解,沒有誰是不可或缺的,不是非有你不可,也不是非有我不可;任何事情,你不做,自有別人來做,絕不會說少了哪個人,地球就不轉了。所謂“斯人不出,如蒼生何”,只是一種說法罷了。在現(xiàn)實世界中,這個人出來,對天下就好嗎?不一定;這個人離開,天下就亂了嗎?也不一定。所以西方宗教把驕傲稱為最大的死罪,是一種非常深刻的觀念。老子也說“不敢為天下先”,你跟別人相處時,要能夠退讓,居于別人之后。一個愈是有能力的人,愈要懂得謙卑。這樣的觀念,對我們來說非常具有啟發(fā)性。我們不會因此而放棄自己的斗志,反而更能夠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特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