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徐致一丨盤架子時應當注意的法則

太極拳的成套拳式,在習慣上,叫做“架子”,盤架子就是打拳的意思。由于太極拳是一種“重意不重形”的武術,不但流傳下來的式子有好幾種,而且同一種式子,由同一位老師傳授到造詣較深的時候,各個人也不會在式子的“神似”上或者“形似”上完全一致。這同學習書法是一樣,初學者,對于任何字體總是力求形似,到后來有了形似的底子,再根據(jù)自己的心得和愛好專在神似上求發(fā)展,日久自然要變樣了。盤架子也是如此。

其次,太極拳的架子,還可以根據(jù)學拳人自己身體的強弱或者要求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因此,任何一種架子都可以分作大中小三種姿勢來練:大架子可以往小里練,也可以把架子練得更大一些;小架子可以往大里練,也可以把架子練得更小一些??傊?,要先往大里練,然后再往小里練,“十三勢行功心解”里說:“先求開展,后求緊湊”,盤架子也不能例外,但架子的大小與運動量的大小有關,架子較大運動量也就較大,架子較小運動量也就較小,故上面所說的先求開展后求緊湊,對身體較弱的練拳人來說,是并不相宜的,在初學時,務須量力而行,不可勉強。

盤架子本來也是一種練習技擊的東西,所以在某些書里提到拳式上的用法,本章以說明太極拳的運動方法為主,所以下面所說的法則只是根據(jù)健身運動的要求而寫的。其次,太極拳的技擊功夫和健身效果,原是同一個方法下的兩個產(chǎn)物,如果在意識上把每一個動作都看作技擊方法,當然可以增進技擊功夫,但同時也不會減低它的健身效果。如果意識作用專注在健身方面,自然可以得到更顯著或者更充分的健身效果;但在無形中也有培養(yǎng)技擊基礎的作用,不過在沒有研究技擊方法以前,并不是人人都能運用這種基礎的。

以上是初學太極拳者首先應當認識清楚的兩個要點。下面根據(jù)作者的見解,分做三個階段,來說明盤架子的法則。

第一階段

初學太極拳者,不問他先前有沒有練過其它武術,在最初的階段里,最好不要把太極拳的種種要點一下子就全部收到各個拳式或者整套架子里去,免得顧此失彼,反而收獲不大,所以作者只提出下面四個要點,作為盤架子的初期法則。

(一):拳論中所說的“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是太極拳熟練以后的標準,初學者應當先從“輕”字入手,不必急于求“靈”。根據(jù)經(jīng)驗:凡是練過其他武術者,雖然身手比較靈活,因為在動作上已經(jīng)用慣大力,大多是靈有余而輕不足。至于從來沒有參加過體育活動的人,也多半是學靈容易而學輕較難。作者初學太極拳時心里想著“打拳必須用力”的想法,總是注意靈而不注意輕。后來明白了打太極拳的特點,才把這個想法扭轉(zhuǎn)過來。須知太極拳的練法,主要是從精神上去養(yǎng)成感覺靈敏,并不是專從動作上去追求身手靈活。前者用力少而后者用力多。用力過大對敏感有一點影響(例如兩臂相擊,用力握拳,可以減少痛感)。因此,在初學時應當先在用力越少越好的輕字上多下功夫,不妨把動作的靈活放在次要的地位,等到“輕”字有了基礎再去練“靈”字,決不嫌晚。拳論中所說的“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高度敏感,雖然不是完全從“輕”字中得來,但“輕”字是練成這種靈感功夫的入門階梯。同時還應當知道:練好輕動作只是為以后練功打下基礎,(不要把基礎當做目的),一則可以在動作的輕重上,減少注意而聽任自然,二則在兼練沉著功夫的時候也不致妄動拙勁而誤如歧途。

(二):大家都知道太極拳的動作要慢,但是不是越慢越好了呢?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在拳論里既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又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可見太極拳并不是只要慢不要快。在“十三勢行功心解”里還說“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也可證明太極拳是要求靈活而反對滯重的。雖然在行功心解的后段另有“運動如抽絲”一語,可以作為動作要慢的根據(jù),但原意是教人用勁要同抽絲一般的綿綿不絕,不可用又脆又快的斷勁;如果作為越慢越好來解釋,那么,與上面所引的幾句話就無法相通了。根據(jù)作者的體會:太極拳的動作應當比一般武術都慢,那是毫無疑義的,尤其在初學的階段,更須刻意求慢,也可以說是越慢越好。這樣的練法,一則對于體弱的人更為相宜,二則可以避免動作草率而影響姿勢的正確,三則在初練時先養(yǎng)成了慢動作的習慣,日后愈練愈靈活,仍可在動作上保持一定的慢速度,不致越練越快而違反原則。可見慢同輕一樣都是一種基礎功夫,在基礎上應當去建筑一些什么東西,那當然是另一回事了,至于造詣較深者專練動中求靜的功夫時,動作雖然應當由靈活而歸于淳樸,但在速度上仍可根據(jù)各人習慣不變刻意求慢,因為此時的意識在求靜而不在求慢,與初練時的求慢而慢,也是不一樣的。

(三):在太極拳里,任何一個動作,都要走弧線,不許走直線,即使到了功夫很深的時候,還是非走弧線不可。不過在初練時,要求姿勢展開,同時在動作上又要刻意求慢,所以有必要把弧線走得更為圓大,以適應姿勢和動作的要求。日后功夫較深,姿勢逐漸緊湊,弧線相應縮短,當然也不需要把圓圈走得太大了。但在線路上,即使是一個很小的動作,還是應當保持固有的弧線,不可該變。目前有些教師為了便利初學起見,把每一個式子都拆成較多的小動作,以致在整個動作上看不出弧線來。須知這只是一種教授方法,并不是太極拳的動作不可以不走弧線。因此,在這種教法下學會拳套以后仍須把拆開的動作聯(lián)合起來,改成弧線動作,進行練習,以抹去各個動作間斷續(xù)痕跡(即是拳論中所說的“無使有斷續(xù)處”),方可在學習上告一段落。圓形動作雖然并不難做,但要做到很自然、很適當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它與全身動作都有密切關系,不可能很快的就練到這種境地。所以對于初學者只要求在手的動作上先養(yǎng)成走弧線的習慣,日后全身動作相互配合,自然能把圓形動作做的更為圓滿的。太極拳講究“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轉(zhuǎn)變和相互循環(huán),則是以圓形動作作為階梯,可見圓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希望初學太極拳者,一開始就在“圓”字上認真下功夫,去體會它的作用,不要只在形式上依樣畫葫蘆就算完事了。

(四):上面所說的,第一點----輕是動作上的力量問題,第二點----慢是動作上的速度問題,第三點---圓是動作上的線路問題,現(xiàn)在在第四點里還要提出一個動作的勻度問題。所謂動作的勻度者,就是說:手的動作,不論速度較快或者較慢都應當用相應的“等速運動”去完成它的動作過程。例如我們平時一出手,很快就從起點伸到了終點,由于動作過程需時極短,我們就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去掌握它的“等速運動”。但太極拳是走慢動作的,在初學時,即使很注意,我們在動作的過程中還是很容易發(fā)生快慢不勻的毛病,或者在每一個式子里動作有快有慢,或者在整套架子里,前后快慢參差不齊。前面已經(jīng)說過,練太極拳應當用意識去支配動作,但是這一法則,一般來說,是較難掌握的。因此,我們有必要首先在動作的勻度上去運用我們的意識,為日后進一步掌握這個法則打下有利的基礎。練習勻度的方法,簡單說來,就是每次出手應當把動作的過程看作是各個“點”相接而成(即如虛線------的樣子),不要把它看做只有起止兩點的一條實線,這樣,就能夠使我們的動作,在無形,有按“點”進行的意味,久練之后,養(yǎng)成習慣,收的動作也自然能夠在任何速度上都不會失去應有的勻度了。當然,在功夫較深的時候,我們的動作還要講究虛實變化,雖然在動作的快慢上并不要求嚴格一致,但在出手上,不論動作快慢,仍須保持適當?shù)牡人龠\動(即按“點”進行),否則,就是違反了“運勁如抽絲”的要求,而且在動作上還要發(fā)生浮滑的毛病。

以上四點,都與太極拳的基礎有關,所以作者都列為第一階段的練習法則。但個人的情況不同,仍可由個人自己斟酌,分點進行,不一定要四點同時貫徹。不過在沒有打下一定基礎以前,最好不要開始第二階段的練習方法,因為循序漸進的練習可以獲得更大的效果。

在上一階段里,提到在練習時,做每一個動作都應注意輕、慢、圓、勻四個要點,主要是為了打好基礎,這對盤架子來說,還只能算做準備功夫。根據(jù)經(jīng)驗:這種準備功夫越是練得好,也往往會在動作上顯得格外拘謹,這是必經(jīng)的階段,我們不可嫌它呆板而看做毛病。同時,也正因為這樣,我們有必要在第二階段里提出另外幾個要點,作為練習的進一步目標。假如說,我們在第一階段里對動作的要求要作到“端正”,那么在第二階段里就應當練得“流利”。須知在動作端正的基礎上加上流利,對任何一個動作都不會失掉規(guī)矩,但如果先練流利,后練端正,在成就上就難免事倍功半。下面就是本階段的四個要點:

(一)靈活:太極拳以慢動作為基礎,它所要求的靈活,不但在動作上有一定的限度,即在精神上也要注意含蓄,不可盡情暴露以顯示過度的靈活。其次,太極拳雖然以敏感為重,但在本階段里,還應當先從動作的形象上去求得靈活,如把靈活與敏感并為一談,對初學者來說,反而要無所適從。因此作者在這里只要求初學者注意下面三點:1.如果原來的架子已經(jīng)練的夠開展了,那么,應當酌量收小一點,使與緊湊的要求相符合;2.在速度上,不要再刻意求慢,應當使手的動作比較自由或者稍稍放快;3.動作時,不要只動四肢不動腰,而且要使腰肢居于支配的地位(即拳論所謂“主宰于腰”)。換句話說,就是用腰的動作去帶動手足的動作,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希望特別注意。初學者根據(jù)上述三點進行練習,在與原來的拘謹不相抵觸的情況下,得到很自然的調(diào)和,就可以符合太極拳所需要的靈活了。

(二)松凈:這一要點,簡單來說,就是全身處處放松毫無牽掣的意思。它與上面所說的輕和靈當然有密切關系。初學者一開頭就從“松”字上去下功夫的,雖然并不矛盾,不過僅僅為了求輕靈而先去求松凈未免把松凈的作用看小了;而且在初學時先練“松”,如果過分強化了松的作用,也會因為動作的太松而影響了動作的慢速度,甚至流入浮滑,所以初學者還是按部就班的好。在初學太極拳的時候,往往有這種景象,越是不想用力手腳越是發(fā)僵,索性隨它去,反倒自然的多。這是情緒緊張不緊張的問題,只要情緒不緊張,自然能把肌肉放松,“十三勢行功心解”里所說的“神舒”“體靜”,就指出了這里面的因果關系。至于練習松靜的方法,首先應當在情緒上做到放任自然,其次,在身體上也不但要松項松腰,而且,全身處處都應放松,使之相互配合,毫無牽掣,方能符合松靜的要求,發(fā)揮松靜的作用。須知太極拳的動作,并不是只停留在“輕靈”二字上,必須進一步走入沉著階段,方能在不斷的運用中,提高氣沉丹田的主要功夫。所謂沉著,也并不是單單在動作上多加一些力量就算對了,主要通過全身松凈,以求得動作上的自然沉重。根據(jù)上面的道理,可見松靜的作用,主要求得沉著,不是在求得輕靈,所以作者把它放在輕靈以后來講。關于全身都要松凈一點,也曾有人說過腹部不妨緊張的話,根據(jù)“氣沉丹田”來看是對的,不過拳論中還有“氣宜鼓蕩”一語,可見在動作時腹部應當有緊有松,并不是一直緊張的,恐怕初學者有所誤會,特再補充幾句。

(三)完整:上篇第三章講到“和諧”的特點時,作者已經(jīng)把動作上的高度完整性有所說明,這里不再重復,現(xiàn)在所提出的完整二字,不過是一般的要求,只希望在動作的形象方面做到完整一體,至于呼吸方面和意識方面的內(nèi)部配合,不妨留到下一階段再去練習。在初學時,我們對于慢動作大多很重視,但在刻意求慢的偏重下,往往不能兼顧到動作的完整性。即使練拳已經(jīng)多年,也有在盤架子時,仍難免有手和腳快慢不一的地方。最顯著的,如腳已落步而手還在慢慢的運動,看起來,總是慢有余而完整不足。這與拳論中所說“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上文還有“形于手指”各句應當合起來看)和“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所說“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要求,都是不相符合的。另外,行功心解所說的“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也暗示著手與腳的動作應當快慢相稱的意思。因此,我們在本階段里,必須在形象上,盡可能地做到手和腳的同起同止,以符合完整一氣的要求(腰部動作的配合,已在第一點里面說過,此處只著重在手足方面)。

(四)連貫:這一要點在上篇第三章里面已有說明,這里不再解釋。但有一點必須注意,即在初學時,不可為了追求連貫而把動作的速度隨意改快。須知連貫與圓動作最有關系,如果在速度上不加控制,難免不發(fā)生過于圓活的毛病,反而要影響其他要點(也包括第三階段的要點)的適當完成和預期效果,學習者不可不知。

第三階段

上一階段,主要是要求在動作方面打下完善而鞏固的基礎,按照拳論所指示的程序,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的一個階段。本階段是最后一個階段,下面所提出的幾個要點,都是“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必要法則。雖然拳論所說是以技擊為主,但太極拳的練法重意不重力,吳先生也曾說過“懂勁后的階及神明,并不完全依靠推手,還須從盤架子的高度功夫里去不斷培養(yǎng)”,可見太極拳的最后階段是健身與技擊可分而又不可分的一個階段,凡是與技擊有關的道理,也就是與健康有關道理,學習者參考拳論時,應當有這樣的看法。

(一)分虛實:在上兩個階段里,我們的動作,受著慢和勻的約束,同時又要照顧其他要點,雖然在第二階段里可以練得比較活潑些。但為了打好基礎,總還是拘束較多而自由較少。現(xiàn)在基礎已經(jīng)打好,我們就應當用另一種方法來進行練習,目的在解除復雜的注意而帶之以簡單的注意。在動作上要求分虛實,就是為達到這個目的而提出的一個法則,因此,我們在練習時,對于前階段所應注意的各點可以完全放開(只是不加注意,并不是改變動作),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動作的虛實上去。所謂分虛實,首先要注意手上的虛實:在伸出手時,從起點到終點,應當看作由虛而實,這時,手掌就需要由含蓄而逐漸舒張,到終點時再微微凸掌,以表示“實”的極點(術語叫做陽極);在收回時,就應當看作由實而虛(術語叫做陽極而陰生),這是,手掌就需要由舒張而漸漸地復歸于含蓄。在握拳的動作里,也是出拳時逐漸由松而緊,收拳時逐漸由緊而松,并不是只松不緊(專練虛靜功夫者不在此限)或者只緊不松。其次,在身體和腰腿等方面,也要與手的虛實相配合,例如:含胸總是隨著手的收回而逐漸擴大;弓步和坐腰坐腿也需要與手的速度相適應。又,在落步時應當腳跟先著地,然后隨著手的接近終點而全腳徐徐踏實;收步時,也要借踏腳的余力,趁式緩緩收回,以與手的虛實相呼應。這一要點與下面所說的“調(diào)呼吸”極有關系,我們可以從下一要點里看出它的重要作用,此處不再多說。

(二)調(diào)呼吸:太極拳在技擊上專講柔化,不以力勝人,故在修煉上也純以意、氣為主。所謂氣沉丹田,也是利用動作的輕松和諧而自然形成,絕對不用強制方法。在上兩個階段里,我們雖然沒有談到太極拳的呼吸方法,但太極拳的動作要慢要勻,所以在無形中,已具有防止呼吸粗淺短促的作用,也不難在自然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呼吸勻細深長的習慣。呼吸能勻細,不但與調(diào)息養(yǎng)氣有關,并且是“寧神一志”的輔助方法;呼吸能深長,不但可以提高“吐故納新”的效果,同時對于血液循環(huán)和其他內(nèi)臟機能,也能起著良好的推動作用。所以學習太極拳者,應當把呼吸看作更為重要的一種動作,方能在運動中得到更多的效果?,F(xiàn)在所提出的“調(diào)呼吸”,功夫較深時的呼吸運動,因為上面所說的勻細深長,在太極拳里,還只是自然呼吸的一種標準,而不是一種呼吸的運動,所以在適當?shù)臅r候,我們必須利用動作去影響呼吸,使呼吸也成為一個運動,方能在完整的運動中取得更高的建身效果。在練拳時,我們的運動有大有小,而呼吸則要勻要長,如有些人所說:每一個動作同每一個呼吸都要取得一致,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只要求在每一個式子里,盡可能地用動作的虛實轉(zhuǎn)變?nèi)ヅ浜虾粑淖匀谎h(huán),也就是說在每一個式子里,我們應當盡量尋找機會做好下述的呼吸運動:手的動作由虛而實的時候,我們的呼吸也要用同樣的意識和同樣的速度去配合它,在手到終點微微突掌的時候恰好把氣呼足,同時臍下腹部也微微緊張;反之,手的動作由實而虛的時候,我們的呼吸也要用同樣的意識和同樣的速度去配合它,在動作靜止的時候,恰好把氣吸足,同時臍上腹部也微微收縮。上面所說的腹部一張一縮,就是太極拳的“與動作相結(jié)合的腹呼吸運動”,拳論里叫做“氣宜鼓蕩”。只要練習,無須故意用力,日久自然能夠得到氣沉丹田(丹田在臍下)的功夫。這樣的調(diào)呼吸,當然是比較難做,所以在初學時,我們盤一趟架子,只能有很少的幾個式子,做的比較自然,經(jīng)過稍長的時候,或者先在單式動作里試做一個時期,自然能夠逐漸進步。只要在每一趟架子里,能夠有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式子做得很合法,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運動效果,也無須提出過高的要求,一定要在每一趟架子里做到個個式子都能調(diào)呼吸。如果一時學不好,也不要勉強,以免影響自然呼吸。

(三)用意識:在學習拳式的時候,雖然我們也是用意識去完成動作,但那時所用的意識,只能注重在動作的正確與否上,不可能有更多的注意力把我們的動作加以運用。因此,現(xiàn)在在提出的“用意識”,當然要求較高,它主要在根據(jù)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法則,把我們的想象作用運用到動作中去;其次,也給我們的練習平淡無奇的拳術動作,增加許多趣味。下面分做兩點來說明它的要求:1 ,在運動時,應當用意越多而用力越少,使動作的意味更加濃厚,譬如動作要輕靈。我們的一舉手或者一投足,都應當處處用意識緊密引導,即使是極輕微的一動一靜也不能例外。照這樣繼續(xù)不斷的利用想象力,使動作越練越細致,自然能提高我們的輕靈功夫。如要練沉著功夫,我們也應當在運動上作“使勁沉著”的想象,不是用更多的力氣去增加手臂的力量。其它動作可以照此類推。2, 我們對于每一個動作的一實一虛或者一張一馳,都需要它的技擊作用或者健身作用,用意識去想象它,甚至在想象中加以夸大。由于我們的肌肉活動經(jīng)常在這種心里作用的影響下,根據(jù)心里作用能夠支配生理作用的理論,我們的運動效果,也自然能夠在無形中有所提高。

(四)求虛靜:這是實中求虛、動中求靜的練法,所以叫做“求虛靜”,是太極拳中較為難練的一種功夫。在上一個法則里,我們的運動,雖然以運用意識為主,但我們所作的想象,完全在發(fā)揮動作的作用,在動作的本質(zhì)上,還是以能動為主,不是以能靜為主。拿技擊功夫來說,仍是動中求勝不是靜中求勝,這對于太極拳的“以靜御動”和“雖動猶靜”的最高階段還有一定距離,所以在技擊上和修煉上都把“求虛靜”作為最后的一個法則。求虛靜雖然也要用意識,但由于要求的不同,它首先就把各種想象歸納為一個想象,也就是把各式各樣的動作,不管它的形象和內(nèi)容都只看作是一動一靜的現(xiàn)象,然后根據(jù)這個現(xiàn)象,在專心一意的作由動而靜或者由實而虛(動為實,靜為虛)的想象,使我們的意志集中在求靜的一點上,去影響所做的動作。那么,我們就能夠在動作上越練純靜(即是在意不在形的景象),同時,我們的精神,也自然能夠在這樣的運動中,得到更為寧靜的養(yǎng)息。這種練法,對治療神經(jīng)衰弱和高血壓最為相宜,但在練習時除摒除雜念以外,最后能選擇一個清靜的環(huán)境獨自用功,以避免打擾。又,上面所說的分虛實、調(diào)呼吸以及其它想象等等,在練習求虛靜的法則時,都應當拋開不管,不要再去注意,以免分心。

以上所列舉的各項練法,只是根據(jù)個人的學習和經(jīng)驗作了簡單的介紹,很可能有許多地方與別人的途徑不盡相同,同時,也有可能有許多地方?jīng)]有說清。例如:練習輕靈,不可能在同一個動作里兼作沉著的想象,我們可以在一趟架子里專練輕靈或者專練沉著,最好是在由實而虛的動作里注意輕靈,在由虛而實的動作里注意沉著,這一點在上面就沒有說到。另外,對于握拳應當隨著動作的虛實而松緊一點,也只是舉了伸拳的例子,沒有把“撇身錘”在屈臂時微微握緊拳頭的例子(因為“撇身捶”是用弓步的)附帶說明。諸如此類,雖然都是不夠詳盡的地方,但在讀者仔細研究之下,還是不難舉一反三的。

[徐致一(1892年--1968年),浙江余姚人,著名太極拳家。中國武協(xié)第一、第二屆委員,從吳鑒泉先生習太極拳,著《太極拳淺說》、《吳式太極拳》等,為科學解釋太極拳之第一人。曾任上海精武體育會理事長、上海市國術聯(lián)誼會主席等。先生之太極,無形無相,可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其德其術,均為同代太極拳家之佼佼,公認吳式太極拳之大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初學太極拳的一些理論常識〔4〕
太極拳學什么?怎么去練?
“轉(zhuǎn)身就走”論形意之實戰(zhàn)
練太極拳如何出功夫
太極拳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單式練習
純?nèi)釤o剛的太極拳不能技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