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練習
張某,女,32歲。
患者冬溫治療后熱退,隨即出現(xiàn)怔忡,心悸,失眠,或入睡后噩夢紛紜,驚醒后仍惶恐不已。身不熱,汗自出,納少,大便數(shù)日一行,口干,口苦,喜冷思飲。舌質紅無苔。脈細數(shù)無力。
處方:___湯。3劑。(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藥后心悸減輕,飲食、睡眠好轉,舌質紅,脈細數(shù)。仍以原方加味善后。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小建中湯
注: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yī)案
李某,女,38歲。
產(chǎn)后失血過多,患腹中疼痛,痛時自覺腹皮拘急向里抽動,須用熱物溫暖方能緩解。舌質淡嫩而苔薄,脈弦細。
血虛不能養(yǎng)肝,肝氣急則橫逆犯脾,脾主大腹,所以腹中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
桂枝10克,白芍30克,當歸10克,生姜9克,大棗7枚,炙甘草6克,飴糖40克。
服藥三劑而痛止。(劉渡舟醫(yī)案)
按
小建中湯是在桂枝湯調和脾胃,調和氣血陰陽的基礎上,倍芍藥酸甘益陰以柔肝,加用飴糖甘溫補中以緩急。
所以,本方在補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膽之氣,又能緩解筋脈之拘急,用小建中湯在臨床上不但能夠治療由于脾胃虛弱,氣血不和,陰陽失調所致的心中悸而煩,腹中急痛等證,還可以治療由于肝膽氣機不利所致的脅痛。
《內(nèi)經(jīng)》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小建中湯屬于甘溫補益之劑,能建脾氣以化氣血,肝膽得陰血濡養(yǎng)則氣柔而條達,所謂培土即可以制木的道理就在于此。
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治療因肝膽疾患導致脾氣虛弱而見有肝脾證候者,可以先服小建中湯,然后再用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則療效更佳。
原文復習
《傷寒論》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1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各家論述
《脾胃論》:以芍藥之酸于土中瀉木為君;飴糖、炙甘草甘溫補脾養(yǎng)胃為臣;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脈弦至腹痛,肉桂大辛熱,佐芍藥以退寒水;姜、棗甘辛溫、發(fā)散陽氣,行于經(jīng)脈皮毛為使。建中之名于此見焉。
《傷寒附翼》:此肝火上逼于心脾,于桂枝加芍藥湯中更加飴糖,取酸苦以平肝臟之火,辛甘以調脾家之急,又資其谷氣以和中也。此方安內(nèi)攘外,瀉中兼補,故名曰建。外癥未除,尚資姜、桂以散表,不全主中,故稱曰小。
《千金方衍義》:桂本血藥而辛溫散邪,恐其動血,故以芍藥護持榮氣,不能隨桂外泄,得甘草之甘溫,而和寒熱諸邪,姜、棗之辛甘,而和榮衛(wèi)諸氣,為風傷衛(wèi)之首方,參入膠飴一味,取稼穡之甘,便為建中專藥,所以寒傷榮之尺中脈微,虛寒之里氣不足,咸賴乎此,允為虛羸和解中外之圣法。小建中為諸建中之母,本桂枝湯表藥,藉膠飴之甘溫入脾通津。
——END——
推薦閱讀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yzh7451@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