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數(shù)千年來一脈傳承,儒釋道文化貫穿兩千余年。其中,關于“道”的思想文化,至今令人著迷和難以解釋。
說到“道”,那么,就必須提到春秋晚期的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老子。
老子承繼了上古時代先民觀察自然、認識宇宙萬物,皆一體同根,即所謂“道”的本源的思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中華文化可謂是影響深遠。
關于老子的來歷,歷來有多種說法:《辭?!吩疲骸跋鄠鳛榇呵飼r思想家,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span>
一說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xiāng)曲仁里人。
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
另一說認為老子是魏國將軍李宗的父親李耳。
其中,第一種說法為多數(shù)人所認可,并且,李耳(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F(xiàn)在,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這是春秋時期兩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后世也常常把二者相提并論。
對老子和孔子稍微了解一點的朋友,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事實:關于二人的生平事跡,流傳下來有關孔子的,雖有后人附會的傳說,但還能看個大概。至于老子的,卻大多是道家弟子的夸張之詞,難以憑信。
司馬遷在《史記》中為老子立傳,也只有四百余字。提到的老子事跡也只有兩件:一是“孔丘適周,將問禮于老子”;二是老子出關,遇關令尹喜。
兩件事情卻簡簡單單的概況了老子的一生。老子博學多才,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
孔子帶弟子在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二人究竟談了些什么?后世之人不知,二人也未在著作中提到,使得這件事成為了一個千古謎團。
晚年時,西出函谷關(一說為大散關)時,關令尹喜強求其著書。老子于是寫下講述道德的五千言,取名為《道德經》。
老子寫成出關后,西去入秦境,從此隱居,不為世人所知。傳說他的壽命很長。司馬遷說:“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
《道德經》一書集中反映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原。
道無形無象,與具體事物不同。道是“?!?,是不變的,具體事物則互相依存、互相聯(lián)結,而且可以互相轉化。
老子否認認識來源于感覺經驗,因此,他反對啟迪民智,所以,要“絕圣棄智”、“絕學無憂”。
老子主張“無為”,強調“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诖?,老子向望往日“小國寡民”的社會,“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通觀五千言的《道德經》,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老子認為萬事萬物有遵循大道規(guī)律,才能不違背“道”的本意。
唐時期,是我國崇道的繁盛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時就稱:“以天下為公,無私于物”,并十分崇尚老子的“清靜無為”。
正是因為有了唐代統(tǒng)治者的無為政治思想,才有了后來的大唐盛世。
至今,清靜無為的思想仍受到我們的重視,同時,我們現(xiàn)今的行為與思想也無時不刻的體現(xiàn)著這種思想。
老子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遺產,它在哲學、政治、人生諸方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除對道教思想影響重大外,對法家、儒家等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500年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不僅對治國安邦產生了重大影響和積極作用,還作為一種先哲智慧和文化特質,極大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本文由學國學網(微信號:lexueguoxue)發(fā)布
【學國學網】一個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