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作家史鐵生誕辰71周年
好好活著,比死更需要勇氣
↓↓
如果史鐵生還在世上,今天應該是他71歲的生日。
1951年1月4日,史鐵生出生,那天的北京下了一天一宿的罕見大雪,路都埋了。
都說瑞雪兆豐年,但那年的大雪,并沒有給史鐵生帶來一生的好運,而像是預兆一樣,拉開他苦難人生的序章。
史鐵生從小便是“別人家的孩子”,十歲時就在作文比賽中拿到第一名,中學就讀于清華附中,不僅成績頂尖,體育也特別好,尤其擅長80米跨欄,只要有他參加的比賽,一沖就是第一名。
21歲生日的第二天,史鐵生便住進了北京友誼醫(yī)院。他原本以為最多住上三兩個月,自己就能生龍活虎的回歸平常的生活。
能80米跨欄的雙腿,在那年,21歲的末尾,徹底背叛了他。命運似乎給史鐵生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他花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想明白,為什么上天要選中他承受這一切。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他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到李谷一甜美的歌聲,他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再也不能站起來的絕望徹底吞沒了他,史鐵生曾三次自殺未遂。“我親眼看見他把一整瓶藥一口吞下,然后疼得在床上打滾,看見他一把摸向電源,全院電燈瞬間熄滅,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恐懼和絕望?!泵妹檬穽够貞浀?。“人定勝天”是一句言過其實的鼓勵,“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才是實情。命運的凌辱已讓他毫無還手之力,然而任何災難面前都可能加一個“更”字。史鐵生在母親生前沒有意識到:“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當史鐵生發(fā)脾氣亂砸東西的時候,母親會悄悄躲出去,在他看不見的地方抹著眼淚,偷偷觀察兒子的動靜。在史鐵生去地壇散心時,母親雖怕他會想不開做傻事,卻還是理解他,不加以阻止。但她總偷偷跑去,直到看見他好好的,才肯放心回家。為了給癱瘓的兒子謀一個鐵飯碗,母親推著他一遍遍地去勞動局申請,“像電影里窮人到地主深宅大院借糧一樣”。但是勞動局的辦事員都是按照規(guī)矩辦事,對他的境況愛莫能助。去的次數(shù)多了,終于有個負責人說:慢慢回家再等一等吧,全須全尾的我們還分配不過來呢。那時候,母親已經(jīng)病重了,但沉浸在自己悲傷中的史鐵生,并沒有從她憔悴的面容里看出異樣。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在對母親的愧疚中,史鐵生開始反省自己面對厄運時的懦弱,他總想通過死逃避苦難的人生。但卻沒有意識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電影《舞臺春秋》中,芭蕾舞女孩因身患風濕以為不能再跳舞,企圖自殺,被卓別林飾演的男主救下,這種對待死亡的幽默態(tài)度,讓史鐵生茅塞頓開:它不會像買東西加塞一樣,早去了多一份,晚去了少一份。死對于每個人是一人一份。史鐵生有一萬種理由選擇死,但想通這一切的他,選擇拿起筆,用泰然的態(tài)度報復命運的凌辱。短短59年,38年都在輪椅上度過的史鐵生,一生總共寫下2部長篇小說,6部中篇小說,28部短篇小說,15部隨筆。他自嘲說:“我的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時間寫點東西。”21歲雙腿癱瘓,30歲患了腎病,48歲腎病愈發(fā)嚴重,最后惡化為尿毒癥。血液透析從原來的一周一次,變成了一周兩次,每次長達4.5小時。身體里的毒素讓他無法保持思索,兩天中頭腦保持清醒的時間很短,他把這僅剩下的時間用來寫作、閱讀。他耗盡心力,在跟疾病糾纏的間隙寫下了《病隙碎筆》。所謂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diào)動。人物矛盾與沖突,性格與境況,讓這出人間喜劇,精彩紛呈。生病,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生活體驗:它會讓我們一步步懂得滿足。發(fā)燒了,才知道不發(fā)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不是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得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瘡,才明白端坐的日子那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jīng)?;杌枞徊荒芩枷耄透討褢倨鹜盏臅r光。終于明白,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任何災難前面都有可能加上一個“更”字。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鐵生突發(fā)腦溢血離世,享年59歲。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史鐵生為捐器官,憋得滿臉通紅,硬撐了幾個小時,只為了等著醫(yī)生到場,完成移植手術。9個小時后,他的肝臟和角膜在兩個新的生命中延續(xù),大腦和脊椎獻給了醫(yī)學院做研究。他在《說死說活》里寫道:“史鐵生仍不失為一份很好的肥料,可以讓它去激養(yǎng)林中的一棵樹,或海里的一群魚?!?/span>這就是史鐵生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因此,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是那樣坦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