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氣急敗壞的時候,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這孩子怎么就不聽話!”“再這樣我就打你了啊”、“你再哭個試試”...
當我們說出這些話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很痛快?可是,捫心自問一下,你到底是在教育孩子還是在發(fā)泄自己?
前兩天晚上我在房間寫月末總結(jié),浩浩忽然抱著作業(yè)本推門進來:“媽媽,我想在你這做?!薄盀槭裁??”我問他,“爸爸老發(fā)脾氣說我,不想在他面前寫作業(yè)”。
浩浩說完,推開椅子,把作業(yè)本放在桌子上,開始寫了起來,小模樣還挺認真的。
剛才隱隱約約聽到他們父子倆的對話——
“半天了你就寫了一行?”
“改好了?這么慢的!”
“你坐正了——坐也坐不好?!?/span>
“這題都不會你上課怎么聽的! ”
“筆抓好了,怎么老是歪的?”
“你怎么又出來了!快去寫作業(yè)!”
“你再這樣我真要發(fā)火了!”
……各種批評指責否定直到大爆炸,這是爹。
各種磨磨蹭蹭、期期艾艾、別別扭扭、狡辯和抗辯,委屈消極以至痛哭流涕收場——這是兒子。
后來找先生好好聊聊,問他有沒有覺得,平時還好,可一教育孩子你就心浮氣躁忍不住發(fā)脾氣,孩子一跟你在一起就錯誤百出,狀況不斷。
先生低頭反思,“可我一看他那樣就控制不住火氣。發(fā)完看他委屈了,自己心里也不好受。”
“其實看起來你是在教育孩子,其實是發(fā)泄自己,對嗎?”。
“嗯,有道理?!?/span>
“每次看到他那樣,火就上來了”--相信很多父母在某個瞬間會有這種感受,我在教育浩浩的時候也會突然爆發(fā)。
我怎么生出你這個熊孩子!
你還能不能好了?
離我遠點,再也不想看到你!
管不住情緒的我們,分分鐘將壞情緒發(fā)泄到孩子身上。否定、指責、批評、數(shù)落、說教、發(fā)怒——美其名曰“教育你是為了你好”。
拜托,真的是“為你好”嗎?還是“為自己好”?
發(fā)泄完了,是不是對孩子說聲:“謝謝,謝謝你當爸爸媽媽的出氣筒,罵完你爸爸媽媽心情好多了”。
因為她弱小,她不能反駁你,因為他心里你就是權(quán)威,所以會肆無忌憚的發(fā)泄怒火。
有時候,人就是這么的慫,因為跟老婆發(fā)火,會引起家庭內(nèi)部矛盾;跟同事發(fā)火,更加沒有由頭,以及各種顧及;跟朋友發(fā)火,會危及你們的友情。
所以,選擇自己的子女,對這個對自己最沒有威脅,但是最需要自己呵護的那一個發(fā)泄自己心里的煩惱和郁悶。
也許你會說,孩子有錯,為什么不能說。“說你是為你好”;“除了我,還有誰會說你?”;“不說怎么知道錯”。
比如孩子尿床,父母并不想去了解原因,只會嚴加管教:你都這么大了,怎么還尿床?丟臉死了!
孩子尿床的原因有很多,也許前天晚上水喝多了,睡眠太深...但是父母只會說一句,就是:尿床是丟臉的。
看似合理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根本沒有用。反而這些暗示會讓孩子覺得做了特別羞恥的事,加深孩子的恐懼與不安。長此以往,孩子心理會有很嚴重的負擔。
這種教育,自認為合理,用心良苦,其實只是簡單粗暴。
我一直認為,做父母就是自身的一場修行。
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也要不斷認識自己,跟孩子一起慢慢成長。
還好,一切都還來得及,我并不需要成為一個完人,但是作為孩子的榜樣,一個溫和,遇事不急不躁的媽媽,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很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