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 離下兌上
《序卦傳》說:“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本@種東西有個特點(diǎn),它一經(jīng)掘成便常久存在,所謂“改邑不改井”是也。唯其常久存在,必然需要清理、修治亦即需要革。所以井卦之后次之以革卦。這個革字,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就是改革、革命。這一卦對我們將有很大啟發(fā)。
革之為卦離下兌上,澤中有火,火水是兩個相滅相息之物,現(xiàn)在處在一起,水滅火,火涸水,有相變革之象,故卦名曰革。革卦是水在上而火在下,水之性向下,火之性向上。在上者性向下,在下者性向上,二者相就相剋相變革。假設(shè)性向上的火在上而性向下的水在下,二者相違行,那么就不是革而是睽了。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已字應(yīng)讀作已(已經(jīng)的已),不應(yīng)讀作十二地支辰巳的巳(四音),也不應(yīng)讀作十天干戊己之己(自己的己)。已日,可革之日也。條件不到位,即先時而革,人疑而不孚。孚,信。革,變革舊的事物。變革舊的事物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人們對舊的事物早已習(xí)慣了,適應(yīng)了,你一下子要變革人們早已習(xí)慣,早已適應(yīng)的東西,人們是絕對不會馬上理解、接受的。變革要取得人們的理解和信服,需要一定的時間?!耙讶漳随凇奔词沁@個意思。
元亨,大亨,大通。事物舊了,壞了,亦即窮了,才要變革。變革的目的是舊變新,窮變通,所以革之而可以元亨。貞,正。利貞,利于正道。變革舊事物是極難的事情,必須遵循正道去做,倘若任意胡來,則一定失敗。能夠堅持正道去進(jìn)行變革,縱使時間久,險阻多,最終也將成功,成功則悔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dāng),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一般說來《彖傳》包括釋卦名、釋卦辭和孔子自述體會三部分。這句話照例是解釋卦名的。革卦離下兌上,由澤與火組成。澤為水,水在火上,火在水下,水火相息相滅而不相容,有革的意思。但是離下坎上也是水在火上,何以不相息,不曰革?這是因為坎之水是動水,火不能息之;澤之水是止水,止水在上而火炎上,能息之。澤火曰革,還有另一層含義。革卦下體是離,離是中女。上體是兌,兌為少女。中女與少女在一起,有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之象。不相得即相克相息,這也是卦名曰革的一個根據(jù)。
“已日乃孚,革而信之”,這句話以下至“其悔乃亡”,是解釋卦辭的?!耙讶漳随凇钡囊炎謶?yīng)當(dāng)怎樣讀怎樣講?這個問題古人的看法從來不一樣。有人讀作已經(jīng)的已,有人讀作戊己庚辛的己,還有人讀作辰巳午未的巳。讀已經(jīng)的已是對的。“已日”就是“浹日”,“浹日”就是十日。古人用天干地支紀(jì)日,天干共十個,叫作日;地支共十二個,叫作辰。天干循環(huán)一周共十日,叫“浹日”;地支循環(huán)一周共十二辰,叫“浹辰”?!皼讶铡?、“浹辰”都是一周的意思。這里的“已日”也是過了一周即十日的意思。但是這里用“已日”,只是個象征性的說法,不是說僅僅十天,是說一個周期,一個歷史階段?!耙讶漳随凇?革命或者改革要得到人們的理解和擁護(hù),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甚至需要經(jīng)過整整一段歷史時期,絕對不可以把革命或改革看作一朝一夕即可告成的事情。
“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離為文明,兌為說。文中兩個以字各有側(cè)重。上句重在文明,是說在革的過程中能夠做到文明,則事理周盡,以此而順人心?!拔拿饕哉f”,文明是根本的。下句重在正,革以正行之,則無不亨通?!按蠛嘁哉?正是根本的?!断髠鳌贩灿靡宰诌B接的兩個詞語,無論正倒,皆可互用。例如“順以動”,反過來說動而以順行,意義是一樣的。兩個詞語中必有一個是重點(diǎn),孰為重點(diǎn),當(dāng)視前后文義而定。
“革而當(dāng),其悔乃亡”。這句話是解釋卦辭“悔亡”的?!盎谕觥北旧頍o須解釋,要解釋的是革卦為什么“悔亡”。卦辭講“元亨利貞悔亡”,利貞而元亨,利貞而悔亡。利貞是元亨的根據(jù),也是悔亡的根據(jù)?!袄憽比绾问恰霸唷钡母鶕?jù),上文“大亨以正”一句已經(jīng)解釋過了?,F(xiàn)在要說明“利貞”是“悔亡”的根據(jù),為不使用詞重復(fù),乃云“革而當(dāng),其悔乃亡”。其實(shí)當(dāng)即正,正即貞?!案锒?dāng),其悔乃亡”,與說“利貞,其悔乃亡”意思相同。革是艱難的,極易有悔;革必至當(dāng),方可無悔。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這幾句話是孔子對革的意義的體會和發(fā)揮??鬃佑靡粋€在當(dāng)時看來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例即“湯武革命”來說明人世間的革,是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亦即適應(yīng)客觀的規(guī)律而進(jìn)行的,并非任憑人的主觀意志隨便而為。革有個時間的問題,不到革的時候不能革,到了革的時候不能不革。
孔子對革的這一段體會,有兩點(diǎn)是重要的。第一孔子講到天的時候所指的確是自然界和自然規(guī)律而不是上帝和鬼神。即說天地革而形成春夏秋冬四時交替變化,便排除了上帝的任何意義。這證明孔子不是有神論者。第二,孔子第一次提出了革命的概念。指出成湯放桀、武王伐紂是順天應(yīng)人即合乎規(guī)律,合乎時宜的革命行為??鬃友芯扛镓阅軌蛳氲礁锩膯栴},贊美革命的行為,看到社會歷史發(fā)展到一定的時候要發(fā)生變革發(fā)生革命,實(shí)在是很偉大的。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澤中有火,水火相息,是為革,革即變。古人首先看到的最大、最顯著、最易理解的變化是春夏秋冬四時的交替。因此孔子認(rèn)為君子觀察四時變革,應(yīng)當(dāng)從中悟出治歷明時的道理,做好歷法的工作。治歷明時,不是說歷法應(yīng)當(dāng)改革。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革是大事,不可輕易為之。革要得其時,在其位,有其才,審慮慎動,而后可以成功,可以無悔。初九不具備革的條件。論時,初九居初,不是當(dāng)革的時候;論位,初九在下,不是可革的地位;論才,初九陽剛且處離體,有躁動的特點(diǎn),沒有適應(yīng)革的才能。總之,初九處革的時代卻不可革。它應(yīng)該以中順之道鞏固自守,不可輕舉妄動。
鞏,包束。黃,中色。牛,順物。革,皮?!办栍命S牛之革”,初九應(yīng)當(dāng)以中順之道,用堅韌的牛皮將自己包束起來,不使妄動?!兑住分醒浴包S牛之革”者,除本爻外還有遯卦六二。遯卦六二居中有應(yīng),欲遯而不可;革卦初九在下無應(yīng),當(dāng)革而不可革。兩爻旨意不同,而所用“黃牛之革”一語的意義卻是一致的。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鞏用黃?!毕怠办栍命S牛之革”的省語。爻辭講“鞏用黃牛之革”,以中順之道,用堅韌的牛皮將自己包束起來,鞏固起來,不使輕舉妄動?!靶∠蟆闭f這實(shí)質(zhì)上是說初九當(dāng)革之初始,不當(dāng)有所作為,即不當(dāng)革。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六二是革卦的主爻,所以爻辭與卦辭含義一致。已讀作已經(jīng)的已。此“已日”與卦辭講的“已日”是一樣的,都是指一個過程,一個歷史階段而言。不過卦辭講“已日乃孚”,此爻辭講“已日乃革之”,兩句話中“已日”的具體含義有所不同。卦辭講的“已日”系指革之后的一段時間,“已日乃孚”是說革之后需要有一段時間才能取得人們的理解和信任。
此爻辭講的“已日”系指革之前的一段時間,“已日乃革之”是說革之前要有一個過程,使革的形勢達(dá)到成熟,不革人們便不能照舊生活下去的程度,這時才能采取革的行動。六二柔順而中正,又為文明之主,有應(yīng)于上,革的條件具備了,可以革了。如果它能夠做到“已日乃革之”,不失時機(jī)地實(shí)行變革、革命,那么一定“征吉,無咎”,取得勝利。
《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經(jīng)過“已日”即一段時間的發(fā)展,證明舊的東西非革不可,那就應(yīng)當(dāng)果斷地采取革的行動。辭說“征吉無咎”,“小象”進(jìn)一步稱作“行有嘉”,指出“已日革之”必有嘉美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