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
孤山/和靖先生
孤山
海拔38米
與其說是座山
實則更像是個島嶼
那是“和靖先生”的梅嶼
主播小姐姐帶你走進
林逋心中的最后一塊凈土—— 孤山
孤山是座風景如畫的山。碧波環(huán)繞,花木繁繞,位于西湖的里湖與外湖之間。孤山正北面的山崖上鐫刻著“孤山”兩個朱紅大字。因滿山梅花而聞名,故又被稱作“梅嶼”。 唐詩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的佳句,山雖不高,卻是西湖賞景的絕佳之地。
孤山是座文化堆積起來的山。早在唐宋時期就已聞名天下,唐代有孤山寺,南宋時建西太乙宮、清代曾在此建行宮,康、乾南巡時都在這里住過。雍正時改為圣因寺,與靈隱、昭慶、凈慈三寺合稱西湖四大叢林。
千百年來,與孤山有牽扯的名人不在少數(shù),但追其根源,還是要尋到“和靖先生” 林逋
孤山是因為有了林逋才有了生氣
林逋,字君復,后人稱之為“和靖先生”,北宋著名隱逸詩人,隱居西湖孤山。
相傳,林逋從小就精通百家經(jīng)史。文人墨客皆心懷天下,他當然也不例外。可就是這么一位滿腹經(jīng)綸的大才子為什么選擇孤山隱居起來了呢?
林逋也曾想報效家國,恰逢“澶淵之盟”簽訂,宋真宗又大搞“封禪”愚弄臣民,林和靖對此深感失望。
他后來有一首詩提到:“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至于為何選擇孤山,除了孤山的風景之外,也許是因為這個“孤”字吧,一人一鶴一梅一孤山,到底是山孤獨還是人孤獨呢?
和靖先生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yǎng)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以鶴為子
先生閑來無事便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結交。
每逢有客人來訪,便吩咐門童將白鶴放出,先生見家鶴盤旋必棹舟歸來。
據(jù)傳聞,林逋去世,白鶴在墓前悲鳴而死。
除了寫詩與養(yǎng)鶴,林和靖最大的愛好就是種梅,如今孤山的梅花,聲名在外,正是有了和靖先生對梅花的熱愛,孤山才有了它的靈魂。
以梅為妻
相傳,林逋于故居前后種梅三百六十余株,將每一株梅子賣得的錢,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隨取一包作為生活費,待瓦罐空了,剛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兌錢了。
《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先生喜歡梅花應當是覺得此花與自己尤為相似吧,同樣孤傲,同樣不羈。 和靖先生的詩詞、書畫也是一絕,卻隨就隨棄。
有人問:“為什么不抄下來留給后人呢?”答曰:“我現(xiàn)在尚且都不想以詩出名,哪里還想過名揚后世呢?”有心人竊記之,得300余首傳世,編寫成《林和靖詩集》。
先生結廬孤山,蓋了幾間房子,種了一片梅花,養(yǎng)了兩只閑鶴,直至去世,再也沒被這紅塵俗世所打擾。
孤山上的林和靖將中國源遠流長的隱士文化,推到了一個令人只能仰望的高度。
可就是這么一個只愛草木禽羽的隱士,竟寫出了《長相思》
《長相思》
吳山青,越山青
兩岸青山相對迎,爭忍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
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難平
都說和靖先生無妻無子,可在他的墓里卻只找到了一個端硯和一支玉簪,端硯是先生生前最喜愛的,那玉簪呢?是否也曾有一個女子扣響他的心門?
千年前的往事終歸會被時間抹的一點兒痕跡都不留,可后人為了紀念這位真正的隱士,在孤山東北麓修建了放鶴亭,亭中是康熙手書的《舞鶴賦》碑石。不遠處的綠蔭下,有一處墓穴,那是和靖先生的歸處。
說到底,那座最不像山的孤山,正是因為有了和靖先生這位真正的隱士才有了它的意義......
(文中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