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關(guān)鍵詞
1、般若,菩提,南無,僧伽;
2、閻羅,摩羅,塔婆,劫波,禪那,缽多羅;
3、“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4、一剎那——“壯士一疾彈指輕,六十五剎那?!?/b>
5、彈指——“彈指一揮間”。
喜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錢文忠。我接著給大家講佛,我在第一講的時候,向大家表示了歡迎。我用的是一個大家想不到的一個詞,“來的好”。這個詞在水滸傳里邊經(jīng)常見到。這個詞實際上來自于佛經(jīng)當中的“善來”,它的根源是梵文的“來的好”的意思。那么,有的朋友聽到了以后覺得很新奇,說,你能不能再舉幾個例子???沒有問題,我非常樂意。
這些詞并不僅僅是一個詞那么簡單,它本身也是今天我在喜馬拉雅和大家一起分享佛和佛教文化故事的理由和原因。這些詞都可以反映出佛教文化和中華文化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
我們知道,佛教從漢代開始傳進中國,但可能時間比漢代要早,我們現(xiàn)在有明確文獻記載的,是從漢代開始傳進中國。從東漢到五代這個時期,佛教的傳入,特別是大規(guī)模的佛經(jīng)翻譯工作,在文化交流這個領(lǐng)域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這段時間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一直到今天為止,我看我們的翻譯工作還沒有超過這樣一個階段的翻譯工作。所以,我說它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樣的翻譯工作、文化交流的工作持續(xù)了一千多年,翻譯佛經(jīng)是大師輩出。
我們都很熟悉的鳩摩羅什、玄奘也就是唐僧、義凈,等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股翻譯的浪潮一直到了宋朝才逐漸停止。因為我們知道,大致在相當于中國宋朝的這個時間,佛教在它的發(fā)源地,印度走向了消亡。我只能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一下,來自于佛經(jīng)、來自于佛教的這些字詞,是怎么進入我們漢語的。
我們知道,語言是具有根本的重要性。語言和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的習俗,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表達方式,都有著根本的重要性。所以如果一個語言,某一種外來文化的影響,滲透到你的語言里,那么可以反映出這種外來文化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換句話說,這種外來文化,對我們本民族的文化,比如中華文化,它發(fā)揮過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這些例子其實很容易理解。
比如,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知道港臺的漢語方言,或者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就對我們普通話有很大的影響。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在不知不覺之間,用的一些表達方式就受到了港臺的影響。隨便舉個例子,比如年輕人會講,我問他:“你好,你吃飯了嗎?”他的回答說:“我有吃過了?!被蛘哒f:“這部電影你看過嗎?”他會回答:“我有看過?!贝蠹蚁胂耄@是不是很搞笑?我們漢語當中應該說“我吃過了”“我看過了”,就行了。怎么會“我有吃過”“我有看過”呢?這完全是受港臺普通話的影響,對不對?
所以,如果我們回到佛教和中華文化的關(guān)系上,我們從語言的角度去觀察,我們就會有很多發(fā)現(xiàn)。在這個漫長的把佛經(jīng)翻譯成漢語的過程當中,也有很多來自于佛教,來自于佛經(jīng)的外來語進入了漢語。這些語言本來是梵語,巴利語,或者當時中部亞洲的各種古代語言,這些古代語言有好多已經(jīng)滅絕了,不再使用了。比如吐火羅語,曾經(jīng)一度流行在今天中國新疆的庫車、焉耆、阿克蘇這一帶的語言,語言都滅絕了。比如,和田語,也就是今天新疆和田地區(qū)的語言,今天也不再使用。有好多是來自于這種語言。
這些語言隨著佛教的傳入,進入了我們的漢語,我在這里隨便舉一些常用的:比如 “般若”,它最好是念成:“般若(be re)波羅蜜多心經(jīng)”。它來自于梵文,來自于中亞一些古語言。比如“菩提”,這就是來自于佛教的。“南無”這兩個字寫成“南無”,其實念的時候是應該念成“拿摩”,向什么表示敬意、皈依這樣的意思。比如“僧伽”,比如“閻羅”。陳毅元帥就有詩,“旌旗十萬斬閻羅”,里邊的“閻羅”就是個外來語。比如,菩薩、羅漢、和尚、沙門、夜叉、袈裟、摩訶,等等。我要舉出幾百上千個例子,毫不費力,當然咱們這兒的時間不允許,其中不少為了符合漢語的習慣而縮略了。
咱們古漢語都是單音節(jié)詞,一般來講一個詞就是一個字,當然有例外,所以它就更像了。比如“僧伽”,我們把它縮略成了“僧”。大家一看,很像漢語言?!吧ぁ边@個詞怪怪的,可能是外來語。但是這種縮略會導致誤解。
咱們現(xiàn)在有很多對佛教文化感興趣的朋友會念誦“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是向佛陀表示敬意,他是佛教的創(chuàng)立者。皈依法,是向佛法表示敬意,它是佛教的教義。皈依僧,實際上不是皈依某一個具體的僧人,而是皈依僧伽,皈依這個僧人的團體,皈依這個僧人所構(gòu)成的傳承。大家看,縮略了可能會說出問題了,對吧?
比如“摩羅”被縮略成了“魔”,魔鬼的魔。在我們漢字當中非常年輕,很多朋友可能會驚訝,為什么它特別年輕?我們知道,“魔鬼”的“魔”,它就是魔鬼,實際上“魔”就是“鬼”,“鬼”就是“魔”。這個詞是來自于佛教,來自于梵文的,最早翻譯成摩羅。
但是,后來大概到了梁武帝時候,這個梁武帝信佛教,而且很有可能他學過梵文,懂梵文,所以他知道“摩羅”的意思是“鬼”的意思。然后他想,那他就是個鬼。但是他又想表明這個詞是從佛經(jīng)當中來的,佛教當中來的。所以他又想保留“摩”這樣的一個音。所以他就說,把下面那個“手”改成那個“鬼”字,所以才有了今天魔鬼的“魔”字。你看,這個字是從“摩羅”縮略出來的。
梁武帝和中國佛教的關(guān)系非常大,包括豆腐的流行,包括我們漢土佛教、漢地佛教吃素的流行,都跟梁武帝有關(guān),這個我們慢慢再講。比如“塔”,今天我們講的寶塔,但它原來叫“塔婆”。我們把它縮略了,變成了“塔”。
比如劫難的“劫”,遭了劫難,或者說:“唉呀,你看我碰到搶劫了!”這個“劫”,原來是來自于“劫波”,后來我們把他縮略為“劫”。
比如禪宗的“禪”,我們現(xiàn)在禪宗非常流行,坐禪也非常流行,現(xiàn)在茶文化也很發(fā)達,很多人講茶禪、一味禪,但是它最早來自于“禪那”,是專門兩個音節(jié)的詞,我們把它縮略了。
比如衣缽傳人,我們現(xiàn)在形容接過了某個傳承,繼承了某個傳統(tǒng),叫“我繼承了他的衣缽”。這個“缽”原來叫“缽多羅”,也是來自于佛教的三個字。對吧?這樣的字很多很多。到后來我們還產(chǎn)生出很多復合詞,比如說高僧、惡魔、魔鬼、寶塔、浩劫、劫難,等等。
大家看,這種詞進入漢語當中,越來越像漢語,那么很多人會忘了它其實來源于佛教。隨著佛經(jīng)的翻譯,還有很多詞進入了漢語,這些詞它的面目更加模糊,久而久之,我們都忘了它是來自于佛教的。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世界、法寶、天堂、地獄、信心、因果、變相,也來自于佛教。真理、圓滿、平等、慈悲、煩惱、方便、莊嚴、報應,等等,這些詞都是來自于佛教的。
隨著佛典被翻譯成漢語而進入我們漢語當中,大家想想,這些詞難道不是經(jīng)常見諸于報刊文章?這些詞難道不是經(jīng)常掛在我們嘴邊的嗎?我們還有多少人能意識到,他們是來自于佛教,來自于佛經(jīng)的呢?
如果今天我們開個玩笑,當然不可能說禁止使用這些來自于佛教的詞,咱們漢語里不用了,咱們還能開口說話嗎?咱們還能動筆寫文章嗎?恐怕不行了。所以,光從語言的一個角度,從外來語的角度,我們就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和中華文化有多深的關(guān)系。
還有一些詞,我們今天在用。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它是來自于佛教文化,或者來自于印度古代文化的話,我們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我們都沒有辦法解釋。比如,剎那,我隨便舉例子,一剎那間怎么樣。今天大家經(jīng)常在用。
一剎那,用來形容稍縱既逝,非??焖俸投虝?。但是很多朋友不知道它是來自于佛教的。那么,我問:剎那,很短,這個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我要跟你較真,我說它很短,但是短,總歸有個時間,它到底有多短?幾分幾秒?如果我真要這么較真的話,很多朋友就不一定答得出來。
大家去查字典,也不一定查得到。其實它的來源就是翻譯佛經(jīng)帶進來的。它本來的意思是,在古代女人要紡線,印度也是婦女紡線,它放出最短一根線所需要的時間,它本來是這個意思。慢慢就引申出短暫快速的意思。
那么,這個還是沒有辦法計量,對吧?那么究竟有多長?多短呢?佛經(jīng)里邊講,“壯士一疾彈指輕,六十五剎那?!?/b>什么意思?壯士,身強力壯的人,成年人;一疾彈指輕,疾就是快速;彈指是什么意思?就是用中指和大拇指碰這么一下。這么彈一下,里邊有六十五剎那,所以大家看,一剎那是很短,這一下里邊有六十五個剎那。所以,如果我們不知道它來源是佛教的話,你怎么知道它的意思呢?
好,接著講這個彈指。“彈指一揮間”,大家都知道這句詩非常有名。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的一個記載,西晉到東晉是衣冠南渡。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變化。在西晉和東晉之間,佛教大規(guī)模地傳入中國,當時的中國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太深了,影響幾乎是無孔不入,彌漫一時。
在西晉到東晉的轉(zhuǎn)折過程當中,對今天中國南方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發(fā)揮過重大歷史作用的歷史人物叫王導,這個人是個宰相,非常善于交際和應酬,幾百個人的大場面,他可以面面俱到,做到任何人都不冷落。宰相肚里能撐船,所以他非常會使舉座皆歡。
歷史上記載,有一次座位當中有胡人,他是來自于中亞,來自于絲綢之路沿線的其他民族的一位客人。看到一個胡人,王導是世家大族,他是中原的,他就走過去跟他打招呼。這個史書上怎么記載?說他走過去,彈指曰,“蘭著蘭著”。這見于正史了。很多朋友一下暈了,彈指就跟人家打這個招呼。史書上記載是,“群胡同效,四座并歡”。所有的外國來賓,大家特別開心都笑了,都很高興,“并歡”。
但是這個“蘭著”是什么意思呢?這兩個都是漢字,見于正史。為什么這些外國來賓,當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外國來賓,聽到這兩個字,看到中國的宰相王導,彈指打招呼,大家都很高興呢?其實這個“蘭著”就是隨著佛教傳進來的梵文。什么意思???就是:各位開心,各位放松,各位一定要玩得爽,各位好好享受啊。用英語說,就是“Hello everyone to be happy enjoy your life!”。
大家能想到嗎?在魏晉南北朝時間,一個鼎鼎大名的宰相,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用彈指這樣一個動作打招呼,并且用來自于佛教、來自于梵文的語言,來表達他對各位的祝愿。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在歷史上對我們中華文化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而且是不是也非常有意思呢?
今天這一講,我先為大家講到這里。我是錢文忠,我在喜馬拉雅等您。謝謝。
我思我悟
佛教的宇宙觀是極為龐大的,為了敘述無限浩渺的宇宙,佛陀發(fā)明了這些天文數(shù)字單位,用以描述宇宙。留給大家一個問題,你所知道有哪些常用語是來自于佛經(jīng)中,用以描述數(shù)字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