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兩個齊桓公。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前643年)姜姓,名小白。
春秋姜姓齊桓公
戰(zhàn)國田氏齊國之齊桓公。齊桓公(前400-前357),媯姓,田氏,名午,公元前374年-前357年在位。為避免混淆,通常也被稱作田齊桓公、齊桓公午或蔡桓公(因都于上蔡而得)。
戰(zhàn)國田氏齊桓公
兩位齊桓公都是歷史上的名人,歷史典故非常多。春秋齊桓公小白的歷史事跡有:與其兄公子糾爭位、任用仇人管仲為相進行改革、“尊王攘夷”、葵丘會盟用、“輕其幣而重其禮”、九合諸侯、平定周王室內(nèi)亂等終成春秋首霸。春秋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糾合諸侯凡二十六次,可謂風光無限,但晚任用三奸、五子爭位而被活活餓死。戰(zhàn)國齊桓公的事跡有:殺其兄齊廢公田剡及田剡之子孺子喜而自立;創(chuàng)建稷下學宮招攬?zhí)煜沦t士聚徒講學、著書立說;聯(lián)楚、韓、趙抗魏而侵燕;不聽扁鵲之言、諱疾忌醫(yī)而病死。
從上面這些歷史事情我們可以看出,兩人的經(jīng)歷有很多相似之處。都與兄弟爭奪君位,并殺之;在盛年之時都很有作為,所以謚號為“桓”;但結(jié)局都不好,尤其是春秋齊桓公。
春秋齊桓公晚年任用了三奸:易牙、豎刁、開方。
易牙是廚師出身,烹飪技藝很高。齊桓公晚年吃厭煩天下美食了,再加上其殘忍成性居然想吃小孩,就對易牙說未曾吃過嬰兒的肉,易牙為了討好齊桓公竟滅絕人性地煮了自己的兒子給齊桓公吃,得到齊桓公的信任。這一君一臣還算人嗎?齊桓公后來被兒子活活餓死,死后蛆蟲滿地爬沒人收尸真是報應。齊桓公吃了易牙的兒子,想任用他代替將死的管仲,不過管仲認為:“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愛于君!”所以反對由他接任。什么意思呢?管仲一針見血地指出易牙的狼子野心:人家不是不愛自已的兒子,愛權(quán)力甚于愛兒子,為了權(quán)力兒子都忍心殺,更何況君主你了。不過齊桓公沒有聽管仲的話,親信易牙。
易牙
豎刁負責掌管內(nèi)侍及女宮的戒令,是個閹宦奸臣,可謂開太監(jiān)亂政之始。易牙為了得寵把兒子給君主吃了,豎刁也是個奇葩,為了得寵把自已給閹割了,對自己真是夠狠,不過從側(cè)面能看出來齊桓公是很喜歡太監(jiān)的,不然不會有人為了得寵而當太監(jiān)了。管仲臨終,對齊桓公說:"人情莫過愛其身者,豎刁不愛其身,豈能愛君乎?"管仲以人情度之,認為豎刁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自宮取悅桓公),怎么能忠君愛國,久之必為亂,所以勸齊桓黜退他。但齊桓公不聽。
衛(wèi)開方是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太子,齊桓公伐衛(wèi),衛(wèi)國戰(zhàn)敗,于是衛(wèi)開方去齊國當了人質(zhì)。衛(wèi)開方是如何討好齊桓公的呢?開方對齊桓公姜小白表面上忠心追隨,十五年沒有回家,父母去世也不回國奔喪。管仲認為沒有人是不關懷自己的父母的,衛(wèi)開方的行為不合乎天理人情(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但齊桓公不聽管仲之言。
三人之種種極端行為可能是當時政治環(huán)境下逼出來的生存、奪權(quán)或是復仇之道,總之他們?nèi)淌芰顺H穗y以忍受的痛苦,他們在等待時機。公元前643年,時機終于來了,齊桓公病重,三人出手了。易牙、豎刁、衛(wèi)開方等人,“禁錮桓公于室,筑高墻不準入,到了冬天桓公餓死。桓公尸體在床上六十七日,蛆出于戶外,無人敢收葬?!币籽?、豎刁殺群吏,立公子姜無詭,衛(wèi)開方擁立另一位公子姜潘。
太子呂昭逃往宋國,齊桓公的另外四個兒子公子無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公子無詭在豎刁和易牙的支持下繼位,豎刁帶人守住了正殿,與諸公子對峙,宮中成了劍拔弩張的戰(zhàn)場?;腹阉懒呤?,寢室蛆蟲遍地,尸臭熏天,方才下葬。公子昭逃到宋國,在宋襄公的支持下,無詭元年(前642年),宋兵攻打齊都,掌兵權(quán)的易牙(本名雍巫)帶兵迎敵,高傒等老臣守城,老臣高傒乘雍巫統(tǒng)兵出城,請豎刁進宮議事,豎刁不疑有他,被埋伏的兵甲殺死,迎公子昭回宮,無詭被殺,易牙逃亡魯國。另外三公子潘、元、商雖戰(zhàn)敗但并沒有被殺,后來有兩位還當了國君(潘和商),衛(wèi)開方由于受到公子潘的保護而沒有被殺,后來還幫公子潘奪得君位,是為齊昭公。史隱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刁開方不像易牙和豎刁罪行深重、行為丑惡,所以人們給他留下了性命。
春秋時期齊桓公晚年齊國之事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極致,后世之人為了權(quán)勢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讀史不僅可以明智,讀史更應該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