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簡稱“皖”,省會合肥,位于中國大陸東部,因1667年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于“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下轄16個地級市,包括6個縣級市、55個縣、44個市轄區(qū),全省常住人口6195.5萬人(2016年末)。
涇縣,隸屬于安徽省宣城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東鄰宣城市、寧國市,南界旌德縣、黃山市,西接青陽縣,北依南陵縣。
涇縣境域,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活動生息,夏商周時為古越族先民聚居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初屬吳國地,越滅吳后屬越國地,楚滅越后屬楚國地,秦滅楚后屬秦國地。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涇縣(治今涇縣縣城西北涇溪西岸)。秦漢時,仍為涇縣,先后隸屬于會稽郡、鄣郡、廬江郡、丹陽郡、宣城郡、丹陽郡。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分涇縣西南地區(qū)置安吳縣,治西蘭山南渡口(今涇縣黃村鎮(zhèn)安吳村);自此,縣境內(nèi)涇縣(治今縣城西北涇溪西岸)、安吳縣(治今黃村鎮(zhèn)安吳村)兩縣并存,兩晉、南北朝一直延續(xù)。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撤銷安吳縣,并入涇縣(仍治今縣城西北涇溪西岸)。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六月,于涇縣設南徐州,數(shù)月后改為猷州(治今涇縣章渡鄉(xiāng)大嶺集馬家村大寧山南);武德八年(625年),廢猷州并入涇縣;此后,涇縣先后隸屬于宣州、宣城郡、宣州。
宋朝時,涇縣隸先后隸屬于宣州、寧國府(宣州升置);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冬,涇縣遷治舊城東1千米留村。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涇縣改治敬天坊(今城廂鎮(zhèn));此后,涇縣先后隸屬于寧國府、寧國路、寧國府、宣城府、宣州府、寧國府;明、清時,涇縣均隸屬于寧國府。
建國后,涇縣先后隸屬于宣城專區(qū)、蕪湖專區(qū)、宣城地區(qū)、宣城市。
涇縣自公元前222年建縣,迄今已有2200余年,青弋江為境內(nèi)主要河流,古稱涇水,亦名涇溪、涇川,由西南向東北出蕪湖入長江。據(jù)《漢書·地理志》注:涇水出蕪湖,縣因水立名,涇縣自建縣以來,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涇縣總面積2054.5平方千米,截至2016年,全縣下轄9個鎮(zhèn),戶籍總人口35.4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