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轄21個地級市,包括62個市轄區(qū)、20個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2016年常住人口10999萬人。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隸屬于廣東省清遠市,地處南嶺五嶺之一的萌諸山脈之中,位于粵、湘、桂三省(區(qū))結(jié)合部。
連山縣境,秦朝屬長沙郡地,漢朝屬桂陽郡地,三國屬始興郡地,晉朝屬熙平縣地,南齊改稱希平縣。南朝梁天監(jiān)五年(506年),梁武帝析桂陽縣地,在今縣境內(nèi)新置廣德縣,縣治設(shè)于鐘山下(今吉田鎮(zhèn)古縣坪)。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廣德縣改稱廣澤縣;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楊廣名諱,改稱連山縣,“連山”縣名自此始。唐朝天寶元年(742年),升為連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連山縣。
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廢縣改鎮(zhèn),屬連州;紹興十八年(1148年),復縣,治移程山(今永豐司城),改稱程山縣。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復縣治古縣坪,并復稱連山縣。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陽山縣并入連山縣;洪武四年(1371年),連山縣并入陽山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復設(shè)連山縣;永樂元年(1403年),再度移治程山;天順六年(1462年),移治象山小水坪(今太保舊城)。
清朝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升為連山綏瑤直隸廳。
民國元年(1912年),復為連山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連山縣移治永和。
建國初,仍為連山縣,從1953年至1961年,連山縣歷經(jīng)多次合并與分置。1962年9月26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正式成立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隸屬于韶關(guān)地區(qū);1965年,縣城從永和遷至吉田;1983年6月,隸屬于韶關(guān)市;1988年1月,改隸于清遠市至今。
目前,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總面積1265平方千米,下轄7個鎮(zhèn),戶籍總?cè)丝?21676人(2015年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