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簡稱“冀”,與河南省相對應(yīng),河北省因位于黃河以北而得名。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nèi)環(huán)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河北地處中原地區(qū),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之稱,是英雄輩出的地方。其中,就館陶縣來說,人口不到40萬,歷史上曾屬于山東省。
一
首先,館陶縣屬于河北省邯鄲市,在地理位置上,館陶縣地處河北省東南部,以衛(wèi)運河為界與山東省冠縣、臨清市毗鄰。館陶是千年古縣,趙王“在城(今冠縣東古城)西北七里陶丘側(cè)置館,故名館陶”,自西漢初置縣,已有2200多年歷史。具體來說,早在夏朝時期,大禹治水后將天下劃分為古九州,今館陶縣一帶屬冀州地。到了春秋時期,該地區(qū)為冠氏邑(即今山東省冠縣東古城)。戰(zhàn)國時期,該地區(qū)屬趙國。
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剪滅齊楚燕魏趙韓六國,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該地區(qū)屬東郡。公元2年,西漢始)置館陶縣,屬魏郡。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魏郡最大范圍包括今天河南省北部安陽市以北,河北省南部邯鄲市以南及山東冠縣等地,治今河南省安陽市。三國到晉朝這一歷史階段,館陶縣屬陽平郡。后趙將陽平郡治遷入館陶城。北魏、北齊、北周時期,館陶縣仍屬陽平郡。公元580年,北周分陽平郡置屯州,館陶縣遂屬之。
三
南北朝時期,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人李修,是一位受當(dāng)?shù)厝俗鹁吹拿t(yī),曾為魏孝文帝和文明太后治過病。唐朝初期,該地區(qū)屬魏州。公元724年,唐朝將魏州改為魏郡,仍轄館陶縣。公元772年,館陶縣曾改名永濟,不久又復(fù)為館陶縣。宋朝時期,館陶縣屬大名府。金代因之。元朝建立后,館陶縣屬中書省東平路。公元1369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館陶縣改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公元1489年,館陶縣隸臨清州。
四
最后,到了清朝時期,館陶縣屬山東省東昌府。清朝滅亡后,館陶縣改屬濟西道。公元1928年,館陶縣屬山東省聊城。1949年,館陶縣邯鄲。不過,到了1952年,館陶縣又劃入山東省。直到1965年,館陶縣劃入河北省邯鄲后,該地區(qū)至今屬于河北省。截至2015年,館陶縣轄4鎮(zhèn)(柴堡鎮(zhèn)、館陶鎮(zhèn)、房寨鎮(zhèn)、魏僧寨鎮(zhèn))、4鄉(xiāng)(路橋鄉(xiāng)、南徐村鄉(xiāng)、壽山寺鄉(xiāng)、王橋鄉(xiāng)),面積達456平方公里,人口約為36萬人。
文/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