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小女孩在游樂場尿褲子,媽媽第一時間不是給孩子換褲子,而是站在一旁居高臨下指責孩子好半天,直到周圍的人都看不下去出來制止。
然而可悲的是,這位媽媽并沒有覺得有任何不妥,反而怪他人多管閑事:“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與你有什么關(guān)系”?
作為父母應(yīng)該是孩子最堅強的后盾,而不是像她一樣,在孩子遇到問題第一反應(yīng)是指責。
不確定小女孩的媽媽未來想到這一幕,會有怎樣的想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那種難堪與責罵,一定會在女孩的記憶中留存很久。
01、父母有效期只有10年
心理學家教授李玫瑾說:“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教育一旦過期,就會成為孩子終身的遺憾?!?/span>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會認為自己有大把的時間陪伴他們,卻不知在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有了屬于自己的生活圈后。
會逐漸遠離父母。到那個時候,很多教育的機會就錯過了。
然而,在這件事情發(fā)生之后,媽媽沒有給予孩子安慰與引導,而是給孩子很多的責罵。
另一方面也會因為恐懼而影響孩子正常小便。
這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缺失,一旦錯過正確的教育時機,就會變成孩子的不幸,且這個不幸會伴隨孩子一生。
02、抓住教育的三個階段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在這10年中如何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對于很多父母來說是一個大難題。
畢竟人人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因此建議父母抓住三個黃金時段。
第一個階段:0-3歲給足孩子安全感
育兒專家說:“早期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就像搭積木一樣,最下面的越穩(wěn)定,積木搭建的就會越高,因此父母要在這個階段父母要給足孩子安全感。
同學王璐在孩子1歲時離家外出工作,直到6歲才回來孩子身邊。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女兒一點都不快樂,而是謹小慎微,心思敏感。對于沒有陪伴女兒成長她感到非常后悔,但錯過的時光與陪伴已經(jīng)無法彌補。
第二個階段:3-6歲給孩子言傳身教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養(yǎng)成重要時期,凡人生需要的重要習慣傾向、態(tài)度多半是在六歲以前培養(yǎng)成功。
這個時期培養(yǎng)的好,以后只要繼續(xù)培養(yǎng),自然會成為社會的優(yōu)秀份子?!?/span>
3-6歲是孩子性格、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而這個階段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父母擁有好的習慣,孩子也會有好的習慣;如果父母懶散、愛說臟話,那么孩子也會成為復刻版。
Tips:父母要針對孩子的個性給予正確的引導,不要用刻板的方法來教育所有的孩子。
第三個階段:6-10歲給孩子更多的尊重
很多孩子進入小學后,開始被“學業(yè)所累”。同時也經(jīng)常會看到家長在輔導孩子時,對孩子爆粗口或者打罵。
然而這種教育方法并不會讓孩子變得有多優(yōu)秀,反而會因為這種教育變得更加“遲鈍”。
其實,這個發(fā)展階段,孩子在慢慢長大,他們的認知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不再是小時候說一是一,而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
因此,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讓他們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孩子會更有自己的主見,未來會更好。
03、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養(yǎng)分
之前看到這樣一段話:“孩子就像一顆剛剛萌芽的小樹苗,而父母則是辛勤看護的園丁。
不僅給予孩子愛的澆灌,還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作為孩子茁壯成長的肥料,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span>
沒有良好教育的家庭,是無法培養(yǎng)出健全孩子的。而家庭教育的好壞關(guān)鍵在于父母。
有人說:在中國最應(yīng)該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這句話我很贊同,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教育,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就像那位不分場合“教育”孩子的媽媽。
父母也許太忙沒有時間,但對于孩子的教育請不要掉以輕心。別忘記父母的教育有效期只有10年!
這句話是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說的,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也是在教育孩子方面一直影響我的話。
枕邊育兒寄語:
很多人認為自己不會教育孩子,沒有一個父母天生就會做父母,更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會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孩子才能變得更加優(yōu)秀。
(本文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